任何藝術種類都存在內容與形式的問題,電影亦不例外。電影說到底就是個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體。形式與內容孰輕孰重歷來是藝術創作者們爭論不休的話題,有人認為形式應服從于內容的需要,內容為主形式為輔,也就是以敘事為主而敘事的方式應在其次,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以形式為主,形式先行,以形式決定內容。以我之見,電影不能沒有故事,但也不能缺少形式。因為電影藝術不同于文學作品(其實文學藝術照樣存在著內容與形式的問題),文學作品依靠讀者對文字的閱讀便可領悟其故事性;亦不同于舞臺劇主要依賴于演員的聲音和肢體語言來表情達意,電影綜合了文學、戲劇、美術、音樂等等元素,以影像為主,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的視聽表現手段來體現感人的藝術效果,這便市是電影藝術區別于其它藝術形式的根本所在。
眾所周知,電影離不開故事,故事就是電影要表現的內容,一部電影的好壞首先取決于故事和人物是否能夠感動人,其次才是“講”故事的技巧和手段,以此來看內容就是電影的“核”而形式便是“殼”。有句成語叫“錦上添花”,我覺得這內容就如同錦,這形式便似花。其實這內容就像樹之根莖,形式便如同枝葉,根深莖壯方能枝繁葉茂。這內容自然也就成了形式的前提和先決條件。從宏觀上講,內容與形式說起來好象是兩樣東西,但在微觀的實際創作中,卻有著緊密的聯系,相互滲透,有時內容決定或引導形式,有時形式又反過來影響或豐富著內容,由新的形式又產生出新的內容。
說內容決定形式,并非否定形式的重要性。任何藝術都不能缺少形式帶給人的美感,我始終認為所謂藝術就是創作者給人們制造的一種審美可能的活動誠然故事和內容的本身有時也能讓人產生美的感受或給人以美的啟示,但那是間接的,觀賞者需要具備一定審美素養方能得到,而有些形式上的美感則要比內容所產生的美感來的更直接、更快捷、更明了和更易于接受。
藝術作品中的形式并不等同于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形式或形式主義,它是一部完整的藝術作品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非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的東西。
一部成功的藝術作品就是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結合,電影亦然。形式與內容在一部作品中所站的比重并不是平分秋色或半斤八兩。其比重的多寡完全取決于創作者自身的創作思想和理念,同時也是由作品本身的特性所決定,是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同時在起作用。同樣類型的題材,不同的創作者會用不同的表現方式去詮釋,即便相同的形式亦會有比重的差異。張藝謀的《英雄》可謂是一部成功的中國大片,有人則認為是形式大于內容,過分追求視覺感受而忽略了其故事性;無獨有偶,何平的《天地英雄》也是一部氣勢恢宏的力作,則被人認為故事性大于形式感,過分追求平實的風格和故事的鋪陳而形式明顯遜于《英雄》。當然這種看法和認識本身也帶有某些偏頗,但藝術作品正是見仁見智的一件東西,怎能指望每個觀者的看法都能與創作者的本意和初衷吻合呢?看來在一部作品中形式與內容比重的把握對編導來說也是一件煞費苦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