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遠鏡的透鏡一般都由光學玻璃制作而成。光線在透過玻璃時,不能100%透過去。對于一塊玻璃來說,光線在透過前后兩個表面時都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因此只有80%~90%的入射光通過。反射光量的大小與鏡片的折射率有關,以普通的冕牌玻璃為例(折射率為1.5),鏡片的前表面的反射光為4%,后表面的反射光為3.8%。在不考慮光被吸收的情況下,冕牌玻璃的透光率僅為92.2%。計算表明,如果一個裝置中包含有六個透鏡,將有一半的光線被反射,這樣就大大影響了成像的效果。
若在鏡面上鍍上一層透明薄膜,即增透膜(也常稱減反膜或減反增透膜,大概就是減少反射的意思吧),就可以大大減少光的反射損失,增強光的透射強度。
為什么在玻璃的表面鍍上一層東西可以不阻擋光線反而增強透射呢?光的干涉理論認為,兩個頻率相同、振幅相近的光束沿著同一路徑前進時會發生干涉,合振幅的大小視兩波的位相差而定。當兩光波的位相差為半個波長時,合振幅為0。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水平丟一顆石子掠過水面,會激起一圈圈的水波;但如果你在適當時候在同一個位置再丟一顆,它激起的波浪和原來的波浪相位正好相反(也就是說,第一顆石子激起的浪峰正好遇上第二顆石子激起的浪谷),波浪將消失于無形。減反增透膜正是應用了光的干涉原理,使薄膜前后表面上的反射光發生干涉,彼此抵消,從而減少反射光的量。
單層減反增透膜
理論上,當符合條件:
1.厚度d=nfλ/4(nf為膜的折射率);
2.nf=√ng(ng為鏡片的折射率)時,對于波長為λ的光來說,能達到完全消除反射光的目的。對冕牌玻璃(ng=1.5)來說,可算出其最理想的膜nf=1.22。
但以上僅是理論。實際上所需膜的折射率卻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特別是折射率如此低的鍍膜材料至少目前還沒有找到。現在一般都用折射率為1.38的氟化鎂制單層減反增透膜,但仍有約1.3%的剩余反射。然而,對于折射率較高的光學玻璃來說,單層氟化鎂已能達到很好的減反增透效果。
多層減反增透膜和寬帶膜
正是由于單層減反增透膜不能完全消除反射,有時剩余反射量仍嫌太大,為此則需采用雙層或多層減反增透膜。選擇多層增透膜系有兩條途徑:
1.由于適于鍍膜的材料有限,并且折射率不是一個可以任意改變的參數,所以一個有效的途徑是:所選膜系各層的光學厚度必須符合全投射(零反射)的條件。這就要求各膜層的光學厚度不是λ/4的整數倍,從而給鍍膜工藝中控制厚度帶來了困難。
2.先將各層膜層的光學厚度選定為λ/4的整數倍,再尋找一種滿足零反射條件所應具有的折射率的膜材料。這條途徑的優點是可簡化鍍膜時對膜厚度的控制。
由上述兩條途徑設計的膜系,在一定的波長λ處可達到100%的透射率,但對其他的波長則不然。這種膜系的反射率曲線呈V形,被稱為V形增透膜。
然而,有時我們并不要求在某一波長處有100%的透射率,而希望在較寬的波段范圍內反射率都比較低而且一致。接近這種要求的膜系的反射率曲線呈W形,因此被稱為W形增透膜。它的兩層膜的光學厚度分別為n1d1=λ/4;n2d2=λ/2(式中n1、n2為兩層膜的折射率,d1、d2為兩層膜的厚度)。這里利用了λ/2膜層厚度的特性,不影響膜層的透光率,使膜系在較寬的波段上有良好的增透效果。這種在較寬波段上有良好增透效果的鍍膜應該就是通常說的寬帶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