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中國教育傾注了全部心血,他的辛勞、他的博愛、他的犧牲精神使許許多多的人受到感動。他是誰呢?一起來讀讀下面的文章!
主持人:火龍果
陶行知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他于1891年出生在安徽歙(shè)縣黃潭源。他家境貧寒,5歲時就幫母親做家務。爸爸上山砍柴,他也跟著去,拾上一小捆柴,自己背著,跟爸爸一起到集上去賣。陶行知從小就養成了熱愛勞動的習慣。
陶行知的父親能寫會算。受父親影響,他對讀書寫字特別感興趣。平時,父親吟誦詩詞,他就用心聽;父親寫信,他認真看,并用指頭當筆在桌子上比劃。5歲時,悉知陶行知好學的童館老師方庶成先生免費招他為學生,從此陶行知跟從方先生學習基本知識。10歲的時候,他開始讀“四書”“五經”,15歲的時候進教會中學—— 崇一學堂,學到許多西方近代科學文化知識。中學畢業時,他對同學們說出了自己的理想:“我是中國人,要為中國作貢獻!”
陶行知說到做到,從此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更加努力學習。
17歲的時候,他獨自前往杭州,到廣濟醫學堂求學。后因不滿學校對基督徒學生的歧視,憤而退學。隨后考入南京匯文書院,次年升入金陵大學。3年后,他以全校總分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并被保送到美國伊利諾大學。之后又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學習教育。1917年秋天,他懷著“要使全國人民都有受到教育的機會”的志愿,受聘于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歷任教育學教員、教授、教務處長等職務。1923年,他辭去所有的工作,專心開展平民教育運動。
在長期的平民教育實踐中,他深切認識到,中國以農立國,100個人中有85個人住在鄉村,中國教育改革的問題在農村。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須使教育下鄉,開展平民教育運動。于是,他在鄉下辦起了曉莊師范,這是一所在北伐戰爭節節勝利的炮火中建立起來的學校。在曉莊師范里,陶行知脫去西裝,穿上勞動短裝,戴著大草帽,和師生同勞動、同生活,一起為中國教育尋覓新曙光。也就是在曉莊師范里,陶行知形成了他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他們信奉“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宗旨,在老師的指導下,曉莊師范的學生自己建校舍、開荒種糧,過什么生活,就讀什么書,甚至還走出校門參加村里的農協會和打倒土豪劣紳的斗爭。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勞累過度而不幸逝世。噩耗傳開,舉國震驚。全國開展了廣泛的悼念活動,至今仍有不少人在研究他的思想,學習他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