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地方公共決策出現了明顯變化,個性化施政取代了廣譜化施政,地方公共決策越來越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色彩,全國趨同化的發展模式逐漸被獨具特色的改革政策所代替。

2006年地方公共決策出現了明顯變化,個性化施政取代了廣譜化施政,地方公共決策越來越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色彩。全國趨同化的發展模式,逐漸被獨具特色的改革政策所代替。
公共決策的個性化,產生原因很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各地生產力發展不均衡,決定了地方政府必須尋找適合本地的經濟增長點。在全國產業發展趨同化的大背景下,要想提高地方經濟的競爭力,必須另辟蹊徑,發展特色產業。因此,在尋求比較優勢的過程中,不少地方出奇制勝,找到了那些具有市場發展潛力,符合當地居民需求的產業。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是地方公共決策個性化的根本原因。
其次,隨著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財政關系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地方政府自主財政能力不斷提高,自我發展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方政府試圖通過財政分配體制改革,理順各方面的關系,增強地方企業的競爭能力。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交通體制改革、土地管理體制改革上率先垂范,逐漸找到了適合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的財政分配機制和資源管理模式,這樣的改革既有利于增強地方政府汲取財政收入的能力,同時又有利于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因而受到了當地居民的普遍歡迎。
第三,民主決策深入人心,公眾的廣泛參與導致地方公共決策個性化。地方政府公共決策越來越民主,決策的程序越來越科學,民眾的廣泛參與,必然會導致地方公共決策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過去那種全國“一風吹”的決策現象已不復存在,各地民眾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自主參與決策,參與制定體現自身感受的公共政策。事實證明,凡是那些尊重民意的公共決策,往往能夠得到當地居民的廣泛擁護;凡是那些“強奸”民意的公共決策,在執行過程中往往會產生極大的爭議。
第四,官員選拔機制的改革,也是導致地方公共決策個性化的重要原因。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在選拔地方官員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地方人大代表的意見。那些競選上臺的地方政府官員,能夠自覺地將自己的政治命運與當地選民的需要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在決策的過程中,通過個性化施政,凸現自己的存在,爭取更多選民的支持。不能否認,個別地方政府公共決策帶有某種“作秀”的成分,但從整體而言,由于政府官員能夠自覺地照顧到當地居民的利益,所以,在產業、項目選擇的過程中,追求個性化、特色化就成為必然趨勢。政府官員的“政治自覺”,必然帶來公共決策的地方化和個性化。
公共政策既是一個政治的概念,同時也是一個經濟的概念;公共政策既是一個靜態的概念,同時也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公共政策既是一個現實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歷史性問題。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必須廣納善言,充分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在民主決策的基礎上,尋求最大的共識。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要建立信息反饋系統,通過不斷聽取各方的意見,修正政策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決策的程序,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公共決策的效用。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