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肥東在縣域經濟的賽場上很不起眼,然而,觀念轉變之后的肥東,奉獻給外界一個大大的驚嘆號。

從2001年開創性地提出“工業富縣”,到2005年確立“工業立縣”的主戰略,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產業化三位一體的發展戰略,正在肥東落地生根。
從2002年躍升為安徽省“雙十縣”開始,5年時間,肥東完成了自己的華麗轉身,從一個百萬人口的農業大縣、工業弱縣、財政窮縣,闊步進入安徽省縣域經濟第一方陣,并且成功躋身中部百強縣。
任何一個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都有自己的“秘笈”。肥東與“市”俱進,巧借外力的思路,給這個城郊型縣域經濟的發展標注了獨特個性。
在成功躋身中部百強之后,肥東又瞄準全國百強縣。面對競爭的“白熱化”狀態,肥東需要的不僅僅是實力,更需要奮力一躍的魄力。
經過5年的積累與歷練,目前的肥東,正處于縱身一跳前張力迸發的時刻。因此,肥東的下一跳更值得期待。
“百萬人口的城郊縣、蓬勃發展的經濟大縣”,安徽省委書記郭金龍在肥東調研時,對肥東的整體形象進行了言簡意賅的描述。其中,“城郊縣”是對肥東優勢的概括,“經濟大縣”既是對肥東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褒獎,更是肥東下一步邁向經濟強縣的基礎和起點。
自從2001年確立“工業富縣”以來,肥東用自己的超常規舉措,徹底將“傳統農業大縣”的帽子,扔進了歷史檔案。一個以工業為支撐的經濟大縣,躍起在江淮大地上。
肥東演繹出的一系列“速度奇跡”,改變了外界對肥東的的輕視與偏見。一個農業大縣是如何轉變的?是在何時跨過臨界點的?又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肥東的裂變?近日,本刊記者走進肥東,在深入采訪中,透視肥東跨越式發展背后的變化。
數字之變
“連續四年進入安徽省‘十強縣’與‘十快縣’?!痹诜蕱|采訪期間,這句話總是被一次次地提及。不管是肥東人自己還是外界的觀察者,都對肥東的這一成績報以贊嘆。對于一個有著百萬人口的傳統農業大縣來說,這一成績的確來之不易。
那么,從1999年安徽省啟用新的縣域經濟考核體系的7年時間,肥東走過了怎樣的發展軌跡?
1999—2001年的前三年里,肥東一直在不上不下的位置徘徊,1999年綜合排名第14位,2000年第10位。但是,2001年大幅度下跌,動態僅排第20位、綜合第18位,位次的下滑充分暴露出肥東的縣域經濟抗風險能力差,根本原因還是工業短腿,此時的肥東仍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業大縣,第一產業比重在三次產業結構中“高居榜首”,二產在產業結構中比重最低,工業成為整個肥東縣域經濟結構中最短的“木板”。

2002年是肥東縣域經濟發展的轉折點,到2005年,肥東已連續4次綜合排名安徽省十強縣和動態指數“十快縣”。那么,哪些因素促成了肥東的轉變呢?
首先得益于工業經濟發揮了巨大的支撐作用。從2002年到2005年,肥東的工業總產值由30.5億元增加到64.93億元,增加了一倍多,年均增幅32%;工業增加值則由2002年的7.5億元增至23.2億元,增長3倍,年均增幅28%。到2005年,肥東縣的第二產業增加值、全部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等主要工業經濟指標全部都是安徽十強。
其次就是經濟總量的擴張。2002年以來,肥東的地區生產總值每年以10億元的總量級數在增長,到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70億元,成為安徽省“榜眼”。同時期,肥東的財政收入每年以一億元的級數在增長。肥東徹底擺脫了農業大縣、工業弱縣、財政窮縣的窘境。
工業經濟的發力,還帶動了產業結構發生質變。2003年,第二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呈現二三一的結構,分別為31.5:36.3:32.2,但此時二產還沒有體現出絕對優勢,僅僅是一種“三足鼎立”的狀態。到2005年,二產所占的比例上升為41.4,首次突破40%。對此,肥東縣委書記江洪認為:“肥東的經濟結構要實現優化,一產比例要降到15%以下,二產必須上升到50%以上?!钡侥菚r,肥東的三次產業結構就將實現從“三足鼎立”到工業“一馬當先”的根本轉變。
“十一五”開局之年,肥東經濟各項指標再次迎來“開門紅”:預計2006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接近90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突破90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超過31億元,財政收入突破7億元。而且,2006年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首次超過1000美元。雖然這不是一個很“時尚”的數字指標,但是這一變動的背后,將引發出一系列的連鎖效應。
園區經濟之變
2006年農歷正月初八,春節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天降大雪,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孫金龍頂風冒雪沿合馬路來到肥東縣龍塘鎮視察,龍塘的鄉鎮工業集中區和合馬路工業走廊,給孫金龍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說:“沒有想到龍塘會搞得這么好。”
2003年9月,龍塘撤鄉建鎮,僅用3年時間,就上演了“乾坤大挪移”的奇跡,從一個工資發不出、債務包袱壓斷身的末位鄉鎮,一躍成為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肥東縣“三連冠”。3年來,龍塘堅持走“工業富鎮”之路,主抓鄉鎮工業園建設,累計引進項目100多個,僅2006年一年就到位資金5億元。
區位還是那個區位、交通還是那條交通、土地還是那片土地,為什么會出現 “天壤之別”?原龍塘鎮黨委書記寧世明總結了兩句話:“龍塘三年的發展是觀念解放的過程;一切事在人為?!?/p>
龍塘的轉變正是肥東縣域經濟的縮影。目前,在肥東西部緊鄰合肥市區,呈現龍崗、龍塘“雙龍齊飛”的局面。另一條“龍”就是1992年元月設立的肥東縣第一個經濟園區——龍崗開發區。
在一個傳統農業大縣里設立工業開發區,起步之艱可想而知,無資金、無土地、無政策,開發區只好把“賣戶口”的錢用作啟動資金。經過10年努力,2001年10月,龍崗開發區被批準為省級開發區。2005年,開發區工業總產值25億元,地區生產總值15億元。

2005年,龍崗開發區實現財政收入1.3億元,占全縣財政收入的1/5。對龍崗開發區來說,這不是最好的成績,在最高峰的2000年,開發區的財政收入曾占到整個肥東縣的2/3,然后逐步遞減到1/3、1/4,直到目前的1/5。雖然從比重上看是在下降,但是絕對數值每年都在遞增。在這一減一增的背后,是其他產業園區和經濟走廊的逐步壯大,肥東徹底改變了龍崗開發區“一柱擎天”的狀況,經濟大廈建設得更加牢固,也更加安全。
那么,改變是如何發生的呢?
首先,是肥東新城經濟開發區的建立。在龍崗開發區建設10年后的2002年9月,肥東新城經濟開發區正式開工。但是,錢從哪里來?面對只有100萬啟動資金的困局,肥東創造性地成立了新城經濟開發區投資公司,把政府機關的房產證作為抵押,通過銀行運作資金8000萬元。江洪告訴《決策》:“當時有人對我說‘你除了一個大印什么也沒有了’?!钡沁@種超常規的舉措“為肥東人補了一課”,學會了如何進行資本運作,在2006年3月化工園項目啟動時,同樣成立了投資公司運作資金。
接下來就是2006年3月啟動的化工園,正式名稱是“合肥市化學工業搬遷項目”。20平方公里的專業化工業園區,將打造成為安徽省乃至華東地區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精細化工特色園區。如果說新城開發區是“績優股”,化工園就是肥東的“潛力股”。
從龍崗開發區到肥東新城,再到化工園,接力棒在一步步向前傳遞,產值也在前進中一個比一個“壯實”。再加上合馬路、合浦路、合白路三條工業經濟走廊,還有6個鄉鎮工業集中區,“三區三帶六塊”的經濟布局,已經成為肥東打響進軍百強縣的“主戰場”。
發展戰略之變
“同樣是在國家的宏觀政策下,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大的發展差距?”原龍塘鎮黨委書記寧世明在與記者長談時的一句發問,同樣是整個肥東都在思考的問題。
思路決定出路。從2001年開始,肥東人對自身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思索,就一直沒有停止。
2001年,原肥東縣委書記熊建輝帶領全縣黨政干部到霍山縣學習,霍山當時是安徽省工業強縣的典型。這次學習,不僅改變了肥東在發展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上的慣性思維,還對當時肥東縣唯一的開發區——龍崗開發區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開發區的實踐為工業富縣戰略的確立提供了“現場案例”。同年,熊建輝還帶隊到安徽省的繁昌縣與蕪湖縣,學習這兩個縣在招商引資方面的創新經驗?;貋碇?,肥東在合肥市率先成立了招商局和便民利商行政服務中心。這一切促成了肥東發展戰略的第一次轉折,一個傳統農業大縣破天荒地提出了“工業強縣、工業富縣”的發展戰略。江洪告訴《決策》:“依靠工業富縣、強縣的戰略思路轉變,開創了肥東的先河,肥東的轉變真正開始了?!?/p>
戰略轉變后的效應很快顯現出來,僅僅過了一年,2002年肥東就進入到安徽省“雙十縣”的行列。同年,肥東進行了一次思想解放大討論,討論主題就是“肥東下一步的經濟發展到底怎么辦?”肥東再一次發揮學習調研的“優良傳統”,分別在南部的撮鎮和北部的八斗鎮召開現場會議,全縣幾大班子領導全部到會。討論過后,肥東新城經濟開發區于2002年9月啟動,龍塘等鄉鎮工業集中區也開始陸續上馬。

到了2002年的11月,在肥東縣第九次黨代會上,時任肥東縣委書記張進提出了“建設西部近合肥城區融店埠、撮鎮、龍崗、龍塘和龍崗綜合經濟開發區、新城開發區四鎮兩區35萬人口的合肥現代化大城市副中心”。這是第二次轉折,肥東在確立工業富縣戰略之后,加速了城市化進程,這也正好對接了后來合肥市的“141規劃”中的東部組團與濱湖新城建設,肥東的城市化就與整個合肥市的大城市建設實現了完美融合。
從2002年到2005年,肥東完成了從農業大縣到以工業為支撐的經濟大縣的跨域,并且已經躋身中部百強縣行列,肥東下一步怎么走?于是,“全國百強縣”就進入到肥東縣決策層的視野。
但是,肥東能不能爭創全國百強?學習調研再次成為“前奏曲”。2005年6月,肥東到全國百強縣的浙江省桐廬、江蘇省儀征和安徽省唯一進入過百強縣的寧國考察學習,主題是“肥東離百強縣有多遠?如何借鑒和追趕?”在一周的學習考察之后,在考察組提交的報告中,分析了肥東的優勢與差距,明確提出了“爭創全國百強”,同時也毫不諱言地提出了肥東存在的三種情緒:畏難、浮躁、自滿。
一個月后,“勇當全省先鋒、爭創全國百強”的戰略正式“出籠”。這是第三次轉折,由經濟大縣向全國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跨越。就在肥東決策進軍百強縣不久,2006年合肥市委的“一號文件”將中心定位在了“縣域突破”,肥東的發展戰略再次與合肥市實現對接。
至此,歷經5年完善,“工業立縣”成為肥東縣域發展的第一戰略,對接合肥市東部組團和南部濱湖新城是肥東的城市化主戰略,進而以工業化和城市化來帶動農業產業化,實現“三位一體”的發展,最終在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上爭創全國百強縣,這些就構成了肥東縣立體化的縣域經濟發展總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