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亮劍》主人公李云龍般的“愣勁”與剛毅,他以特立獨行的姿態打破了晉西北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沉悶與封閉……
交鋒

2001年3月的一天,山西省靜樂縣四套班子正在召開緊急會議。此次會議的目的只有一個:迅速化解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批示,山西省省長劉振華交辦的一起信訪案件。
會前,剛剛履新縣長一職不足半月的賈玉文與縣委書記商量了一個解決方案,但會上,有位分管領導卻因鬧情緒想撂挑子。血氣方剛的賈玉文頓時火了:“你到底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你的工作無能,還是別有用心,想讓書記和我好看?你要是不準備繼續干下去,我建議你立即辭職!”
會場一片沉寂。這位分管領導的前額開始滲出汗水。
原來,幾年前,縣里的水泥廠因經營不善,承包給了一位外地客商。隨著經營狀況的好轉,前任廠長開始糾集工人向這位客商發難,揚言要趕走他。為此,這些人將廠部大門上了鎖,并先后赴北京、太原、忻州上訪,驚動了國務院和山西省政府,省長劉振華指示必須在3天內解決。
事態一觸即發。更讓人驚訝的是,廠里80萬元的技改資金不翼而飛。在縣委書記的主導下,會議當即決定,由縣政府張榜亮出縣委、縣政府的立場,宣布水泥廠明天上午9點準時恢復生產,無故不到者當場除名!
第二天,30名警察開赴廠部待命,賈玉文親自督戰,他指揮干警砸開鐵鎖:“誰破壞投資環境就抓誰!”結果無一人再敢鬧事,矛盾很快得以化解。
孰料,一波剛平,一波又起。緊接著,鵝城鎮風溝村的農民故意撂荒事件又浮出水面,他們頻頻堵住縣政府大門,有人甚至揚言要看看這位“賈縣長”是不是“假縣長”,能不能解決問題。
賈玉文經過調查得知,一年前,治理汾河工程指揮部在該鎮風神山一帶建設生態精品工程,開發了1000多畝機修梯田,但當時沒有進行生土熟化。本地一位姓呂的村民為當上村支書,便借題發揮,挑唆村民拒絕下種,結果造成土地全部撂荒。如今又是下種季節,上訪農民提出7項不合理要求。為向縣政府施壓,呂某以請省電視臺記者的名義在村里集資,后來節目沒有如期播出,呂某又誣告記者收受賄賂,但事實上,所有的集資款仍在呂某手中。
在縣委、縣政府聯席會議上,賈玉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解決方案:責成分管副書記、副縣長率領工作組進駐該村進行調解;縣公安局依法拘留煽動鬧事的呂某。結果,呂某被嚇得溜之大吉,事件也得以妥善處理。
“這個賈縣長硬氣著呢!”當地不少人由衷地欽佩。但此時,賈玉文卻陷入了沉思:靜樂,這個巴掌大的窮地方,為什么會長期成為省委、市委的一塊心病?如何從根本上平息這些屢屢上演的上訪鬧劇呢?……
對話去!
賈玉文選擇了向全縣公開手機號碼。在他看來,這是敞開言路、化解民怨的有效形式。
過去,靜樂人膽子小、顧慮多,很少有人出去打工。有位靜樂籍的包工頭在廣州攬了一個建筑工程,安排人回家鄉組織隊伍,結果沒有農民愿去。這位包工頭只好從廣州給賈玉文發短信求援。賈玉文到幾個村子里一看,很多年輕人在打麻將,一問村民,才知道大多數農民不放心孩子出去闖蕩,擔心會有什么閃失。他嚇唬這些年輕人說:“你們年紀輕輕的,不出去掙錢,卻躲在家里賭博!現在,限你們3天內出發,否則我讓派出所抓你們!”小伙子們嚇得卷起鋪蓋就走,到了年終,每人都賺了好幾千元回家,還給縣長發來短信:“謝謝啊,是你讓我們了解到外邊的精彩!”
更出乎人們意料的是,賈玉文又開始走上街頭、走進農戶、走到工廠,和群眾展開公開對話,集中解決最突出問題。他的開場白總是:“大家不要有什么顧慮,想到什么就直說。不要怕難聽,我就是來聽大家罵娘的!”
2001年底,在一個最偏僻的村子里,有位老人向他反映過年吃餃子連好白面都沒有,因為兌換來的白面質量太差。晚上回到縣里,賈玉文連夜召集民政局、糧食局負責人,要求他們立即調運3萬多袋精制面粉,給全縣每個農戶送去一袋。以后每逢春節前夕,全縣農民、教師、下崗職工、環衛工人、鄉鎮衛生員等都能領到一袋精制面粉,他們興奮地說:“這是政府給咱送的年禮!”
從此,與各階層公開、平等對話成為賈玉文工作的常態。2005年4月,他趕到五家莊村,召集鄉村干部和老百姓對話。村民白靜安提出,山區通訊條件落后,買了手機不能打,用移動公司的電話,人必須首先移動到山頂,因為只有山頂上才有信號。《山西日報》用了一個整版的篇幅,原汁原味地記錄下了這場對話,還配發了一篇短評。巧合的是,山西移動公司總經理高步文看到了這篇報道,第二天,他便帶隊赴靜樂實地考察,并當場拍板投資3000萬元建設100個基站,徹底解決山區群眾通訊不暢的難題。消息傳出后,鄉親們奔走相告,都說縣長和咱對話對出了3000萬元,真是神了。半年后,靜樂全部實現“三網合一”,能打電話,能上網,能收看有線電視,這在中國農村還不多見。
封閉的結果只能走向畫地為牢,而開放的胸懷則無所排斥。在內耗中日漸麻木的靜樂終于乍現復蘇跡象。
反貧困攻堅戰
靜樂是全國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最窮的30個縣之一。2000年底,全縣生產總值僅為2.75億元,財政收入僅為15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881元,這些指標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4、山西平均水平的1/3。在當時,有兩個“14”令靜樂人無地自容:一是全縣14個鄉鎮全部戴著貧困帽,二是在忻州14個縣區中靜樂一直“穩坐第14把交椅”。
怎么辦?賈玉文上任之初,天天到鄉下、廠礦調研,很多人說:“咱靜樂有煤,能發電,能燒焦炭;有河有坡,能養牲口,能搞種植,為啥富不了?還不是人的問題?”他意識到,長期的貧困和內耗,使大家失去了發展的信心,刺激靜樂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解開思想上的癥結。
賈玉文決心在極端保守的靜樂打響一場反貧困攻堅戰。
那時,有人這樣形容靜樂縣城,“全縣只有兩座樓,自行車要推著走,逛遍全城一刻鐘,街上沒有一盞燈。”在縣城僅有的幾條斷頭街上,到處堆放著垃圾,豬狗滿街亂竄,下水道也根本無法走水。由于縣城空間局促,臨街商戶開始爭相蠶食占道,很多領導對此也是無可奈何。賈玉文從全縣僅有的1500萬元財政收入中一下子拿出600萬元,揮刀斬向違章建筑。
3個月后,“五街兩道”改造工程全部竣工。傍晚,華燈齊放,是夜,數萬人扶老攜幼,涌上十里長街,個個臉上泛著喜悅和自豪。有位癱瘓在床的老人,聽說縣城變了樣,執意讓孩子們用輪椅把他推上大街,一直轉到深夜12點還不肯離去。
緊接著,他又干了一件石破天驚的事情:把價值1900萬元的焦化廠白白送給太原一家大公司。
靜樂人怎么也接受不了這個現實,所有人都在議論這件事,有些老干部破口大罵:“這個縣長是個敗家子,今后靜樂更沒有希望了!”
要賣出去的這家焦化廠是1997年上馬的。在省里的支持下,靜樂開工建設了21萬噸焦化項目,這在當時是轟動全市的新聞。可是,前期1900萬元資金投入后,由于種種原因,這個項目被迫擱置了下來。
在四套班子會議上,不少人提出反對意見,賈玉文堅持說:“零資產轉讓,是很多貧困地區發展經濟的成功經驗,我們必須面對現實,那就是我們太窮,我們只有背水一戰,讓優勢資產與強勢企業對接。僅僅依靠自己,焦化廠10年也啟動不了!如果決策搞砸了,我向市委辭職!”
隨后,太原這家企業便注入資金1.2億元,把原有的21萬噸焦化項目擴大到30萬噸,同時新建了煤矸石發電廠,解決了當地800多人的就業問題。當年年底,焦化廠就上繳稅收2000多萬元。
焦化項目的成功,吸引了不少外來投資者。賈玉文因勢利導,根據資源布局和縣域煤、焦、電、化產業的區域性發展,在靜樂建設3個工業園區。兩年后,僅工業園區每年就上繳稅收6000多萬元,相當于他剛上任時財政收入的4倍。
2003年,隨著煤炭市場的升溫,靜樂境內私采濫挖現象猖獗至極,拖欠工人工資的情形時有發生。“資源是國家的,政府不能只背‘黑鍋’,更不能對這種破壞和盜竊資源的行為坐視不管。”盡管當時國家的產業政策沒有相關依據,但賈玉文決心冒險一搏,“不能越過紅線,就是踩著紅線也要試一試!”
半年后,全縣22座煤礦順利完成轉制,私采濫挖的煤礦全部被關閉。改制后的煤礦,陸續注入資金上億元,生產規模擴大到100萬噸,有的工人一夜之間領到好幾萬元補發工資。而這一舉措的實施,比省里早了整整兩年。
2005年,原先在忻州最差的靜樂財政收入過億元,一躍而為全市最具潛力的“四小新秀”之一。
干事,干事
賈玉文常說自己只是一個心無旁騖的業務干部,只關心如何把事干成。
這位從田埂上通過拼命硬干成長起來的縣長,高中畢業后曾先后擔任過小學教師、村支部書記、鎮財稅所所長、縣委通訊組副組長,是河曲縣出了名的“才子”。1985年,忻州地委組織部一紙調令,使他成為地區工商銀行辦公室副主任、調研信息科科長,在這個位置上,他一干就是10年。
彼時的忻州,正激蕩著一股強勁的改革之風。1983年,年僅38歲的呂日周,被破格安排到這里擔任原平縣委書記。他僅用3年時間,就使原平一縣的工業利稅超過了忻州地區其他13個縣市的總和。“原平經驗”轟動全國,李鵬、萬里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親臨視察并做出肯定。這些對賈玉文觸動很大,“我很欽佩呂日周。”他對《決策》記者說。
這10年,也是賈玉文叱咤風云的10年。這期間,他潛心研究金融理論,創辦并主編了《銀行家與企業家》雜志;他敏銳洞察市場先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創辦了全地區第一家經濟信息咨詢公司,第一年就賺了60多萬元;他通過市場化運作,牽頭舉辦了中國(五臺山)金融技術發展研討會,邀請呂日周等一大批知名人士給企業家講課;他去省城、上北京,與厲以寧等進行多次長談,歷時兩年,編撰出一套5卷本《中國金融企業大全》,該書由薄一波題寫書名,后榮獲日內瓦世界圖書博覽會金獎……
1995年,賈玉文被破格提拔為忻州地委副秘書長,6年后,他擔任靜樂縣縣長,開始施政一方。2006年6月,賈玉文調任定襄縣縣長,但他仍舊一腔激情,不脫“敢為天下先”的闖勁,短短半年時間,又在山西刮起陣陣定襄旋風。
定襄是老一輩革命家薄一波的故鄉。這里煤炭資源匱乏,但民營經濟較為活躍,是“中國鍛造之鄉”,年出口法蘭占到全國出口法蘭的75%以上。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居全省前列,但政府可用財力還不如靜樂。
賈玉文到定襄沒多久便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政風。他馬不停蹄地走遍了所有鄉鎮和70多家重點企業進行調研,以吃透下情;頻出重拳改制國企,以甩掉包袱,輕裝上陣;聘請著名企業家給民企老板開講座,并對他們進行職業經理人培訓,以提高他們的素質;籌備組建擔保公司,以解決企業普遍存在的資金短缺問題;籌建鑄造業“航母”,甚至準備上市……思路之清、效率之高,令定襄官員為之一震。2006年11月中旬,在賈玉文的運作下,定襄在太原舉辦招商引資項目推介會,這在全省119個縣市中還是第一家。那些天,太原人感嘆“街上到處都是打著紅領帶的定襄人”,山西的媒體則驚呼“定襄風越刮越猛”。
在定襄,頗有幾分俠骨柔腸的賈玉文強推“教育新政”。他要求每個村委會必須給教師規劃一塊蔬菜用地,有條件的村要代種、代管,收成歸教師;他延續在靜樂時的做法,在教師節給全縣教師每人送去一袋餃子粉;他痛斥一些學校把學生帶到馬路上做操、上體育課,“發現一起撤掉一個校長”;他主張剛分配的年輕教師要輪崗上山教書,并且年限必須在5年以上。而更顯其鐵腕本色的,則是其整頓優秀教師流失問題的一系列極富爭議的舉措。他參照一些國家部委的做法,提出凡是外流的優秀教師,必須繳納培養費,本科生20萬元、專科生10萬元、中專生5萬元,否則,一月勸返,兩月停發工資,三月除名除編、封存檔案,并追回已經享受的待遇,諸如房子等。
面對爭議,不怕做“出頭椽子”的賈玉文坦言自己痛恨唯唯諾諾和因循守舊,“不敢惹人的政府是軟蛋政府,四平八穩的干部是保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