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梁曉聲最近以這樣一句話表達對下一代的擔心:“孩子們的大腦已經用傷了”,因為孩子們的大腦基本都已用來應付應試教育了,只有少量的精力用來感受世界和社會。他的原話是:“假設我們可以把大腦分成十份的話,孩子們十之七八的大腦用于應試教育這件事,還有十之二三的大腦感受世界和社會,這些信息主要來自網絡或是一些娛樂信息。即使這樣,仍有不少大人在責怪孩子,他們竟然還有十之二三的大腦用于非考試的內容。”
所謂的“大腦用傷”,當然不是說,孩子們在經歷了學校教育特別是在應付無窮無盡的考試后變得愚蠢了,而是說,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情感生活被扼殺和遏制了。
雖然現在的孩子比起舊時孩子,無論是眼界的開闊、還是頭腦的靈活,都更勝一籌。但是,即便如此,現在的教育離創(chuàng)新教育還是相距遙遠。不必諱言,我們的許多學生都是考試高手。與別國孩子比起來,凡是憑考試決勝負的,我們的孩子往往更能“贏得勝利”。而這一切,均“得益于”我們的考試有方。比如數學,據說,有的學生可以掌握數以千計的題型,因為“建立”了非常龐大的“題庫”,便能對各種各樣的考試“應付裕如”,只要試題符合題型,一般都能“手到擒來”;再比如語文,不少學生居然掌握有作文范式,無論是議論文還是記敘文,都有“套路”,甚至背了相當多有“普適性”的范文,只要不是刁鉆古怪的題目,都可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然而,如果是“倉庫”沒有“范式”以外的考題,往往就會錯漏百出,乃至束手無策。當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這樣,但相當多的學生確實如此。問題就在這里,為了應付考試,現在的題海戰(zhàn)術,已經“蔓延”到了小學階段,甚至連小學的期中考試,都要拿出一個多星期翻來覆去地“摸底測驗”、“模擬考試”。而初中、高中階段的應付考試,就更是“煉獄般的煎熬”。
自然,因為要拿出“十之七八”的“大腦”來“應付考試”,“余下”的這“十之二三”的“大腦”就不太可能再去“創(chuàng)新”——已無暇創(chuàng)新,無法創(chuàng)新了。
同樣,情感的缺失,也日趨嚴重。梁曉聲說,他做孩子的時候讀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老師引導學生得出的結論是“不革命行嗎?”然而,現在,雖然未必是老師的引導,但有學生得出的結論竟然就說“錢到底是最要緊的”。當然,這里有孩子們未曾經歷挨凍挨餓的苦難,可能體會不到身處饑寒交迫之際的人,是多么的需要同情,哪怕是憐憫。有些學生確實不懂得同情,或者說缺失了那么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這恐怕又“得益于”我們過分地強調“激烈的競爭”和“殘酷的淘汰”。因為在這樣的氛圍里,孩子們自然會“忽視”“婆婆媽媽”的情感的慰藉,久而久之,情感教育的缺失,也就“順理成章”了。
在“考試是硬道理”的環(huán)境里,孩子們肯定會認為“悠悠萬事,考試為大”。于是,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變化。梁曉聲說,現在,我們經常能看到不少孩子身上擁有勤奮和懶惰兩種截然不同的品質,對待與考試有關的東西時非常勤奮,甚至能做到“頭懸梁、錐刺股”,但是對考試以外的什么也不感興趣,甚至是漠然視之。其實,這還是“大腦用傷”的最淺層的表現。現在,已經有不少孩子認為,考試失敗就等于人生失敗。于是,有孩子就因為一兩次考試失敗而失魂落魄、心灰意冷,乃至于感到“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殺的,更有學生因為別人比自己考試成績優(yōu)異而動毀容的邪念乃至徒起殺心的。這種種的“癥狀”應該說已經不僅僅是“病在腠理”了,它所導致的心理的變態(tài)、心靈的扭曲,已經真正是不僅要導致“人生的失敗”,更要走向“人身的毀滅”了。
“大腦用傷”,是要成“廢人”的,這樣的孩子也無法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所以,我們期望擁有美好的未來,就必須培養(yǎng)身心健康的孩子。
本欄目責任編輯 卓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