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見到國產影視劇中的豪華住宅、香車美女、霓裳美酒、瀟灑購物,以及賓館、娛樂場所的金碧輝煌、燈紅酒綠……心里便起了疑惑,不知國人到底富裕到了啥程度,人人都可以給“物欲橫流”一詞做最形象的詮釋。按說別人家怎么發財與我也沒有多大關系。只是,看到影視里的國人一個個都能瀟瀟灑灑地揮金如土,內心便惶惑,覺得自己如侏儒一般比別人矮好幾截,如廢人一般沒有用。惶惑之余又覺慚愧,一來慚愧自己庸碌無為,至今仍需精打細算過日子,二來慚愧因我的存在,拖了國家的后腿,致使我國的人均收入提高得太慢。
估計具有這種慚愧心理的人,遠遠不止我一個。每年高考之后,有爭氣的兒女考上大學,也有“不爭氣”的老爸因交不起昂貴的學費愧對兒女而跳樓身亡;出賣廉價勞動力的農民工中,有供讀書娃兒的父母,他們進城打工遭欺騙、拖欠工錢,被逼借債、賣血的。
又記起有位大學畢業工作不久的青年撰的文《我們在什么地方看清自己》,講他在貴州一個村子采訪,接觸到一個30歲的農婦看上去有50多歲。離開時青年給她留下一張百元鈔票,她突然激動得跳上跳下,村長說她從來沒見過這張錢,知道是一張大鈔票,但不知到底有多大。這位青年由此感慨道:“這段經歷對我的人生影響極大。我看到了真實而貧困的中國,我不再對快餐式的進步抱有幻想。日后,我每每看到入云的摩天大廈和閃光燈下的財富巨子,每每聽到衣著光鮮的人們用夸張而炫目的姿態評論飛速進步的中國時,便會想起這個在破屋中跳上跳下的農婦,我知道,那個真實而隱秘的中國在哪里。”
自然,以上這些人比我更“慚愧”,我用不著去跳樓、賣血(我沒有上大學的子女,若有,說不定也要考慮這個問題。)我有一口飽飯吃,可以不外出打工受歧視遭盤剝、拖欠工資;我對百元大鈔見慣不驚,且知道它的價值。
做著金錢與財富夢,想做個時下一些影視劇中那樣闊綽的人,想必也不止我一個。金錢稱為貨幣,從它出現的那一天起,就脫離了自身本來所有的意義,成為一種標準,衡量著一個人的成敗得失。“人為財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就是千年來人們對金錢的認識和態度。社會發展到今天,幾乎對所有古代文明都有了重新認識。但金錢除外,它依舊停留在原有的基礎上,所不同的大概只是掙錢的手段了。我苦于掙錢無能,閑來沒事只好翻翻報刊,從中看到不少跟金錢沾邊的事。例如有兒童落水,便會有會水的人出來索價救人;如遇車禍受傷者,大夫聲稱自己今日休息,要求先拿誤休費才手術救人;人死了,遺體停放在火化爐前,久等之后,托人情請來火化工,那人一臉不高興,稱爐子有毛病,不定行不行,也許燒半截就得停了等等。遞上鈔票爐子就行了,燒半截也不停了。原來,去天國還要留下一份額外的買路錢。
有能耐的人迅速走上發家致富的康莊大道。聽成功者講他們從無到有這一過程中所經歷的艱辛和磨難,我欽佩之余愈加慚愧,同樣趕上了改革發展的好時代,人家發達了,只能怨自己沒出息。可是靜下心來細想,錢僅僅是貨幣,它畢竟不能代表追求、理想和尊嚴。錢,當然是越多越好,但必須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得來的,才能心安理得。再想想,社會生活是復雜的,不能簡單地用有出息、沒出息,有能力、沒能力來衡量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就,或成就的大小。除了自身的勞動和智慧,還有生存狀態,社會分配、機遇等多種因素造成的差異。世間許多事靠努力來實現,也有許多事單憑努力是不能實現的。這是生活現實,說俗了,得“認命”。這么一想,我就不慚愧了。不要去羨慕嫉妒影視劇里虛構的奢華闊綽,那不過是玩娛樂秀,它秀它的,咱是明白人,別跟著瞎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