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1989年,福州只有零星幾家房地產開發企業,市場處于萌芽階段。其中以國有房地產企業為主,以及金龍、東建等少數幾家外資企業。我們現在看到的福州房地產巨頭“融僑”正是從那時發展起來的。
黃銳:1994年,當時中國大陸房地產剛剛起步,樓盤銷售都是開發商自己銷售,也沒有對項目進行企劃包裝。從地產營銷這個角度,可以說是最基礎的,也是原始形態的。就房地產項目而言,福州起步不算低,只是過去一段時間因為價格上不去而影響產品品質的提升。
劉波:1993年,那時候國家銀根緊縮,只有一次性付款,寫字樓項目最具有創意的思路是“以租代售”,想象這個行業會演變成今天這樣全社會關注的熱門行業。九十年代初的中國房地產行業整體上是很沉悶的,來自于消費者的回應也是有限的,房子遠沒有像今天這樣成為人人追求的熱門商品,好像只有極少數的有錢人會去關心一下。
楊鋅:自從1993年啟動以來,通過各開發商的積極努力、廣告宣傳的炒作、新聞單位的宣傳報導等以及購房者及潛在購房者的心態,已經由過去的等待、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盼望福利分房,到1998年始轉變成“花錢買房乃是人生的頭等大事”這一觀念上來了。因此可以說,房地產市場已經被推動了起來,而且,跑得還相當快。
房地產市場自啟動那時起,一直到1998年的下半年,雖然發展得較快、較為迅速,房型的更新換代周期也較短,但總體上說,那一時期的地產市場還是一個初級的市場,發展既不正規,也不健康。造成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是房地產商品沒有完全在市場的機制下進行流通。開發商在立項時,并沒有做到周密的市場調研,科學的項目評詁,嚴謹的產品策劃,正確的市場定位,而是在主觀意志下,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房型的設計、小區的布局、配套設施的標準、綠化的面積等方面,也都是初級水平。開發商所追求的多數在于投資回報率的豐薄,出房率的多少,均價及起步價的高低等等。追求的是最大利潤,而不是合理利潤。并且通過集團購買、公款購買、關系促銷;通過各種關系走危改、平改項目,以利用國家鼓勵的政策來減少各種開支,所以商品房的利潤很高。再加上房地產開發量較現在少,供小于求;人們又對這樣一種新的商品暫時尚不能評估出其優與劣。因此,蓋出來的房子不愁賣是那一時期的主要特征。所以說,那個時期的房地產商品,是在一個較小的市場中流通。在這樣的市場中,必然存在著這個市場的特殊性,因此,沒有體現一個完整的市場規律。
10年前,開發商賣房子憑一張嘴就能“賣房”;5年前,大量商品房開始走向市場,開發商開始委托專業代理公司來做銷售,這時的樓盤不光是重包裝、講品牌、講情調,還要建售樓處,要印樓書。發展到今天,一個沒有營銷策劃的房地產項目是不可想象的,從樓盤用地到規劃設計再到項目開盤,甚至物業管理等等都需要高層次的營銷策劃,可以說,營銷策劃已經深入到這個行業的各個方面。
楊詠新:1990年,當時的房地產是個新生行業,很多人不曉得房地產公司是做什么的,福州就只有幾家這類公司,有一天有人問我福州王莊700元/□會不會貴的時候,我一點都不會回答,第一次聽說房子是要用錢來買的。
鄭景楓:1993年,當時的地產市場比較粗放,基本上沒有什么市場意識,只要能拿到地,基本就能把房子蓋起來,就能賣掉,地產做起來很輕松,很多人都挖到了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