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1998年按揭貸款政策的實行,降低了買房的門檻,極大激發消費者的購房需求,真正使消費者有可能實現“居者有其屋”,地產行業進入了飛速發展階段;同時,國家取消“福利分房”制度,推行住房分配貨幣化,進入住宅建設市場化和住房消費貨幣化的新一輪改革。這宣告中國房地產“商品房時代”的全面到來,中國人在住房上獲得充分空間和自由。
黃銳:雖然從業十幾年,但留下最深印象的地產事件說不上來。不同時期會遇到一些事件,但印象不深刻。也和我沒去太在意這些事件有關。
劉波:90年代福州爛尾樓項目的紛紛“復活”,比如永升城、黎明大廈、正大廣場等。一個繁榮興盛的市場不應忘記那些崢嶸歲月。爛尾現象是一個尷尬的城市現象,象一個傷疤鮮明的印在城市的臉面上,爛尾現象也是一個值得反思的經濟現象,它證明我們可以經歷全面漲紅的經濟繁榮周期,也可能經歷全面蕭條的經濟衰退周期。命運就是這樣!沒有永遠的興盛,也沒有永遠的低迷。
楊鋅:印象最深的當屬關于“建議取消商品房預售”的事件,即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2004年中國房地產金融報告》,其中令業內震動的提議包括“可以考慮允許商業銀行發放固定利率個人住房款”、“對協議出讓土地,加強土地增值稅的征管”、再次強調“不動產稅”等等,其中最具有沖擊力的莫過于“建議取消房屋預售”。報告稱,“很多市場風險和交易問題都源于商品房新房的預售制度,目前經營良好的房地產商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實力,可以考慮取消現行的房屋預售制度,改期房銷售為現房銷售。”
央行的這一建議出來后,可是一場爆風驟雨,來得又快又猛,立刻引起了各方的關注,贊成和反對者都很快拿出了自己的理由,力圖能使政策決策者的天平傾向自己一方。我清楚地記得一直到了8月24日,建設部新聞發言人站出來明確指出:國家近期不會取消商品房預售制度。理由是,“商品房預售制度是《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確立的一項制度。從十多年的實踐看,這一制度與我國國情是適應的,目前還不能取消。”很多人此時才松了一口氣,但各方呼聲都未見停止過。
這一事件整個過程中在國內產生巨大的波動,也是引人關注的焦點,更是值得業界反思的一個問題。也可以說正是有了2005年的宏觀調控,帶給房地產營銷行業一個轉折。近幾年來,房地產市場極為繁榮,形成了明顯的賣方市場,在這種情況下營銷代理企業幾乎無需花費力氣, 因而也忽視了對營銷理念和營銷手段的創新以及對營銷人員的培訓。但是2005年的宏觀調控,消費者的購房意愿持續低迷,營銷代理公司不得不想盡辦法,發掘各種營銷方式和手段,以鼓勵消費者的購買欲望;營銷工作也將進入新一輪精耕細作的時代。此外,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也使得代理商的角色發生改變,開始往前端后端延伸。從以往單純的項目策劃和代理銷售,進入到需為開發商提供房地產金融、政策解讀、法律咨詢和資源整合等各方面的解決方案。營銷行業開始由單純的代理銷售,轉變為與開發商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合伙人。
楊詠新:1993年的“長城公司”非法集資事件,沈太福被抓。此舉意味著政府即將對過熱的金融環境著手整頓,接著,宏觀調控開始。房地產市場資金鏈斷裂,長達5年的樓市“軟著陸”開始。
鄭景楓:印象最深的地產事件是融僑地產和金輝地產的整合,它意味著地產資本的力量對地產企業發展的重大影響力。
盧然:元洪錦江房屋裂縫事件。一直以來,在繁榮的房地產市場背景下,開發商總是漠視產品質量問題,融僑地產屬于第一家敢于正視房屋質量問題的開發商。不僅如此,融僑地產還設立了攻破建筑通病的專項基金,對自己的錯誤,給出了積極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