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改寫中國上古史的地方

2007-01-01 00:00:00
雪蓮 2007年1期

宗日文明再發現 之一

8月4日,我又一次來到巴溝鄉。正是小麥灌漿的時節,蔚藍的天空、清澈的河水、蔥蘢的原野、碧綠的麥浪將這里裝扮得分外美麗。穿過農田,沿小道來到宗日遺址,隨意采集了幾件打制石器和彩陶碎片,擦去附著在上面的泥土,就看到彩陶上美麗的花紋。撫摩這些曾留有古人體溫的彩陶碎片,我似乎又看到了5000年前,宗日人下河撈魚蚌,上山逐麋獐,山下炊煙裊裊,山上篝火團團,狐鳴狼嗥的史前文明生活場景……

這里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歷史上的青海,地處邊塞,交通不便,歷來被視為“遙遠”的高地,唐代詩人筆下“青海城頭空有月,黃沙磧里本無春”的描述,更增加了荒涼與神秘。然而,據考古發現,早在二、三萬年前,青海高原就已有人類活動。在沱沱河沿、海西小柴旦湖等處,發現距今至少二、三萬年前的舊石器等物品。這說明,青海并不是人們心目中的蠻荒之地。

“宗日”,藏語,是指人群聚集的地方,黃河蜿蜒蛇行沖出兩岸陡峭的峽谷尕連峽(班多峽)之后折西行,流速因而延緩下來,在此留下了一片較大的沖積臺地,被當地人稱為“宗日”。宗日地區海拔2680米,年平均氣溫44度,年降水量250毫米-300毫米,氣候溫暖,水利條件優越,世代居住的村民以種植為主,兼營小規模畜牧業,是同德縣僅有的小麥主產區。從1984年到1996年,省考古隊在這里進行了三次發掘,發現墓葬341座,探方31個,灰坑18個,祭祀坑18個,出土文物23000余件。據碳14年代測定,宗日遺址有5800多年的歷史。

宗日遺址出土的彩陶之精美豐富,堪稱奇跡。其色彩搭配合理、圖案組合相宜、線條粗細得體、畫面等分均勻、畫工技藝嫻熟。這些彩陶紋樣紋飾有鳥紋、變形鳥紋、豎線折尖紋、連續折線紋、三角紋等,部分器物頸部、肩部和腹部飾附加紋,有的像流動的水波,有的像撒落的種子,有的像開張的漁網,有的像游弋的魚,這些簡單而原始的線條描繪著史前人類心目中自然而樸素的美。其中鳥紋極可能是原始圖騰崇拜的表現。而“卍”、“米”、“北”、等近百種符號可謂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宗日不僅以彩陶聞名于世,而且亦出土了大量生產、生活用具。打制的石斧、盤狀器、細石器及磨制石斧、石刀的發現,表明狩獵經濟在當時占有一定的份額。骨錐、骨針、骨鏟及鑲嵌細石器的骨梗刀、骨勺是其重要的生活用具,也表明手工業的發達程度。骨飾、裝飾品石器的出土說明宗日先民不僅善于裝飾器物,而且善于表現自身的愛美意識。陶塤等早期樂器的出現反映先民豐富的精神生活,至今仍能吹奏出悠揚婉轉的樂曲。玉刀、玉璧等祭禮用品的發現反映了樸素的原始宗教心理。銅環和銅飾成為開始進入金石時代的重要標志。而骨叉的發現,至少說明5000年前的宗日人,已經掌握了制造使用骨叉一類餐具進食的本領。在宗日遺址中,考古人員發掘出了不少柱洞,部分柱洞的底部還保留著柱基石,個別柱洞內有朽木痕跡,這說明當時生活在宗日的先民們已有了簡單的木構居室。而大量做工精巧、構制合理的榫卯結構的木棺的出土,反映了當時人們高超的木工技藝。

站在宗日遺址,此時面對的不是陡峭的黃河河谷,而是那隱藏在河谷背后的歷史,我已然看到五千年前,高原的其他地區人們為衣食忙碌的時候,宗日人在巴曲與瑪曲(黃河)之間的三角地帶,建起了富饒的家園,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

這里是中華樂舞的故鄉

宗日遺址出土了被譽為“國之瑰寶”的舞蹈彩陶盆和雙人抬物彩陶盆。這其中,舞蹈彩陶盆又被稱為“國寶之冠”。

舞蹈紋盆出土于宗日遺址159號墓,器物高12.5厘米,口徑22.8厘米,腹徑24厘米,底徑9.9厘米。在橙紅色泥胎上用黑彩描繪出精美的圖案:較窄的口沿上畫有成組的弧線三角紋和短斜線紋,顯得勻稱、自然;外腹繪有稍粗的四道弦紋,簡明流暢;內腹繪有兩組分別由11人和13人組成的群體性狂歡舞蹈圖案,人物頭飾比較寬大,下著尾飾十分特別,集體連臂踏歌,兩組人紋間以折紋、斜紋、圓點紋相隔,使圖案疏密得當,人物形象富有律動感。盆內下側繪有四組平行蛙紋,在形式上與組舞交相呼應,虛實相生,既有藝術韻味,又有精神指向,似乎正在進行祭祀活動和崇拜儀式。

許多專家認為,彩陶盆呈現的是巫舞。說到巫舞,讓人首先想到的是在北方草原影響巨大的“薩滿”,“薩滿”不僅傳遞著巫術的信息,也包含著豐富的原始歌舞活動的內容。“薩滿”一詞。按照通古斯語解釋就是“激動不安”或“瘋狂亂舞”,并含有占卜的意思,“薩滿”是對巫師專有的稱呼,他成為人神之間的中介人。薩滿的原始宗教儀式是跳神,跳神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舞蹈。

回顧青藏高原早期歷史,高原居民曾一度受到來自北方草原薩滿文化的影響。保留至今的原始本教就信奉萬物有靈,天、地、日、月、星宿、雷電、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獸等自然物,都是它所崇拜的對象,吐蕃人的“羌姆”(跳神)就是典型的“薩滿”與南方儺形態(戴面具)相交匯的儀式。喇嘛們戴上面具有節奏地舞之蹈之,酬神驅鬼,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撼人心魄。《呂氏春秋·古樂》載,“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所歌八闋”正是巫舞。操牛尾,是模仿牛的形態。而在舞蹈彩陶盆中,寬大的頭飾,很可能是模仿某種動物。模仿動物的狩獵活動是上古先民最重要的生產活動??梢韵胍?,宗日的先民在祈禱神靈時,同樣把個人的實際上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力量,通過舞蹈來體現。舞蹈彩陶盆,被今天的人們稱作“審美意識的創造物”,在原始社會不過是因膜拜需要而有的產物,彩陶盆中的舞蹈能夠使人逃避恐懼,獲得心理平衡和精神享受,滿足現實遠遠不能滿足的精神企圖。

或許正是舞蹈具有凝聚人心、娛神娛人的作用,被永久保留了下來,并被發揚光大。到了中古,這種以娛神為主要功能的舞蹈逐漸變成群眾自娛的工具。今天,在青海草原上,我們才有可能看到,邊歌邊舞的“伊”舞,動作粗獷豪放的“卓”舞,踏節而舞的“熱巴”舞,動作幽默、極富感情的“熱伊”舞,以及寺院組織的僧俗,在嗩吶伴奏下跳的場面宏大、氣派宏偉的“鍋哇”舞。難道以圓圈舞為形式的卓舞(在川藏被稱為鍋莊舞,實為“卓”的不同音譯)不正是宗日舞蹈活化石?舞蹈彩陶盆呈現的5000多年前宗日人在內的高原人集體娛神的畫面,記錄在彩陶上。正是這記錄,讓我們看到了手拉手。歡樂舞蹈的原始初民的生活,見到了中華樂舞最初的身影。

然而,作為一件難得的藝術品,舞蹈彩陶盆造型美觀,質地細膩,表面光亮,體現了精湛的制作技法,尤其在繪畫上,運筆嫻熟,圖案疏密得當,人物形象生動傳神,極富藝術感染力,達到了古代彩繪藝術的極高境界,令人嘆為觀止。舞蹈彩陶盆作為記錄中華樂舞最早的實物,對研究中國舞蹈史、美術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宗日,一片被藝術青睞的土地,中華樂舞的故鄉。

在夜晚跳鍋莊的人群中,我又一次看到宗日人連臂踏歌、翩翩起舞的影子。

這里將是改寫中華上古文明史的地方

宗日帶給世人的震撼不僅僅是這些。

通過數次發掘,目前學界得出的結論是:宗日彩陶曾受到過馬家窯文化的強烈影響,宗日彩陶在器類上與馬家窯文化大致相同,但陶質顏色和紋飾則完全不同,自成體系。不僅陶胎多為乳黃色,乳白色夾砂陶,紋飾多繪紫紅色彩,繪變形鳥紋,折尖三角紋,多道連續折紋等,而且墓葬以石棺、木棺為葬具,有二次擾亂葬、俯身葬、火葬、墓葬等習俗。這些都是先羌的遺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宗日彩陶大量的飛鳥環日圖,反映了以鳥為圖騰的氏族是崇拜太陽的,彩陶花紋具有的絢麗燦爛的風格與強烈濃郁的抒情色彩,再現了對太陽神崇拜的熾熱情懷。

我想,宗日遺址的這一發現,不僅有可能改寫高原文明史,甚至還有可能改寫中華上古文明史。

這是因為,飛鳥環日的圖案,也是古蜀文化的一大特點。我驚奇地發現,在三星堆眾多的文物中都與鳥有關的或是清晰的鳥形紋,或是鳥形的變體紋。這儼然是宗日遺址的翻版。漢代揚雄在《蜀王本紀》中記載的兩代王:“蜀王之先名蠶叢,后代日柏灌,后者名魚鳧”?!度A陽國志·蜀志》中記載的后幾代王:望帝杜宇、開明氏、廬帝、保子帝等,名字都與鳥有關系。金沙遺址出土了一件太陽神鳥(2005年被選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金箔飾,形制為圓形,內有鏤空圖案,其圖案可分為內外兩層,內層圖案中心為一鏤空的圓圈,周圍有十二道等距離分布的象牙狀的弧形旋轉芒,這些外端尖銳好似象牙或細長獠牙狀的芒,呈順時針旋轉的齒輪狀排列。外層圖案是四只逆向飛行的神鳥,引頸伸腿,展翅飛翔,首足前后相接,圍繞在內層圖案周圍,排列均勻對稱。整幅圖案好似一個神奇的漩渦,又好像是旋轉的云氣或是空中光芒四射的太陽,四只飛行的神鳥則給人以金鳥馱日翱翔宇宙的聯想。這與我們在宗日遺址彩陶上看到的飛鳥環日形象幾乎相一致。是什么造成了這奇怪的現象的呢?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呢?

金沙遺址中的城門、房屋、宮殿及墓葬等建筑物都朝向北部偏西的方向,這個方向正是岷山,如果視野再放遠些,你會驚奇地發現,宗日也在這個方向,我們也許能這樣解釋,以鳥為圖騰的氐羌部落在蠶叢時期進入四川,帶來了高度的文明,并與蠶叢部落結成了部落聯盟,并取代了當地較為落后的文明,也就是說,代表氐羌文化的柏灌(水鳥)取代蠶叢(蠶),創造了古蜀文明。

《山海經·大荒南經》中記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海外東經》記載“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帝俊即殷墟卜辭所稱‘高祖夋’者”,從字形看“夋”在甲骨文中是一鳥頭人身的象形字,可知“帝俊之神,本為玄鳥”。這同黃河流域“玄鳥生商”的傳說含義相類似,在肯定了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飾與宗日遺址的聯系后,使我進一步肯定了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飾與宗日遺址以及大汶口太陽神鳥彩陶紋飾的文化聯系。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遠古宗日人,在部落擴張期,一批批沿著西傾山北麓進入岷山,在稍做停留后,并逐步進入長江流域,創造了神奇的三星堆——金沙遺址為代表的古蜀文明。也是在大約五千年前的堯舜開始,以姜、若羌、妻、戎為主的部落向東遷徙,不斷融合到炎黃文明之中,成為中華文明的主體。形成了燦爛的炎姜、姜姬(姜周)文化?!靶B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史記·秦本紀》),成就秦贏文化之始。而姜的一支甚至到達了山東,玄鳥生商,構成了東夷文化的重要一支。

宗日,這個曾被文明厚愛的土地,也將成為中國文明史研究者厚愛的地方。

中華文明起源研究,離不開宗日。

宗日文明再發現 之二

筷子曾經被認為中國人惟一的進食工具

筷子,古稱箸,它是當今世界上公認的獨特餐具,對使用刀叉的歐美人來說,學會用筷子確有一定的難度,可一旦能熟練地操縱這兩根小玩意,使用起來卻是靈巧無比,所以西方有學者贊揚筷子是古老的東方文明的代表,是華夏民族聰明和智慧的結晶。

記得小時候,吃飯露拙,不會用筷子,就會受到大家的鄙視,用左手用筷子,往往手心要挨板子。在中國人看來,用右手吃飯,是起碼的禮貌和對別人的尊重,試想,一大家子圍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坐在右邊的人用左手夾菜,筷子一定會“打架”的。使用筷子似乎是中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在老輩人看來,至少是三皇五帝時代,中國人一出現,它就有了。相傳大禹日日夜夜和洪水惡浪搏斗,根本顧不上休息,甚至吃飯、睡覺也舍不得耽誤一分一秒。有一次,大禹乘船來到—個島上,饑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熟后,由于燙手無法用手抓食。為了趕在洪峰到來之前治水,大禹等不及肉鍋冷卻,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約時間,大禹總是用樹枝、細竹從滾沸的熱鍋中撈食。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粘上油膩,于是紛紛效仿。傳說雖非正史,但因熟食燙手,筷箸應運而生,這是合平生活的發展規律的。

《禮記》鄭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這是把谷子以樹葉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專家認為這種烤食法也推動了箸之形成。當先民把包好涂泥的谷粒置火灰中烤時,為使其受熱均勻,不斷用樹枝撥動,我們聰明的祖先也就是在撥動原始“爆米花”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天長日久,筷箸的雛形也漸漸地在先民手中出現。這當然是推測,因為新石器時代末期,進入到夏禹時代還沒有文字,當時無法記錄箸之發明過程,今天考古提供了一些證據,證明商代才有了筷子。因為在殷墟一座大墓里出土了銅制的筷子頭,《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司馬遷《史記·宗微子世家》亦云:“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這雖是對紂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懼的陳述,但卻從象牙筷所引起的宮廷事件中,為我們追溯箸的出現與發展提供了最有價值的文字史料。紂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國公元前1144年前后,也就是說我國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現了精制的象牙箸。

看來筷子使用的時間很短,而在此前用什么工具?由于沒有實物,也就不好作出論斷了。

宗日刀叉的出現改寫了中國餐具歷史

這個實物不是在中華文明的中心地帶發現的,而是在離中華文明中心二千公里之外的青海黃河源頭地區。

宗日遺址是目前已知黃河上游發掘規模最大、地理位置最西的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遺存。這處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和石器,據碳14年代測定結果,有5800年的歷史。

宗日文化的發現,對我們研究高原早期民族如藏族、羌族的起源歷史和社會發展以及民族交流的歷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的發現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同德在內的高原腹地在遠古時代并不是蠻荒之地,而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在宗日遺址14號灰坑中,出土了一組骨刀叉。骨叉為三齒狀,通長25.7厘米,由把部和叉頭兩部分組成。把部長17.4厘米,寬1.1厘米-1.8厘米,端部有齒形裝飾。叉頭寬2厘米-2.6厘米,長9厘米。骨刀呈長條形,長26.4厘米,寬2厘米-2.2厘米,柄部有一小孔,刃部有淺槽,是鑲嵌石器的。

與骨刀叉一起出土的還有一把骨勺,側面為弧形,勺面為弧形,長17.6厘米,寬2.2厘米-0.9厘米,方便固態和半固態食物的挖取。

這組餐刀叉勺,跟我們現在用的西餐刀、叉、勺形狀是非常接近的,大小也差不多。專家認為應是當時人們進食的餐具。

而刀、叉、勺配伍形式,幾與今天西餐的餐具配伍形式一樣。

骨刀叉的發現,至少說明馬家窯文化時期的人們,已經掌握了制造和使用骨刀叉一類餐具的本領,也說明刀叉一類所謂“西式”餐具,并不是西方人的專利。

可以想象,隨著飲食烹調方法改進,其飲食器具也隨之不斷發展。肉類的增加,就采用刀叉切割。到了夏商時代,谷物的增加,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燒成多汁的羹,箸夾進食就變得得心應手,所以《禮記·曲禮》說,“羹之有菜用挾,其無菜者不用挾”。鄭玄注,“挾,猶箸也”。

宗日刀叉的出現,打破了中國人頭腦中根深蒂固的中西分野的觀念,證明了早在5800年前,人類中的多數還在茹毛飲血時,宗日人在內的青海人過上了“豐衣足食”的日子。

宗日刀叉作為中國最早的餐具,要比用筷子的時間還要長3000年。

宗日刀叉的出現也改寫了世界餐具使用的歷史

過去我們有一個毛病,一說起西餐,就無比崇拜,什么干凈、衛生啦,什么注重營養、均衡飲食啦。并想當然地認為,西餐刀叉的歷史一定很長。其實,剝去西餐的外衣,我們看到西方歷史記錄用餐叉的時間并不長。西方學者大多數人認為,西餐普遍用餐叉,是16世紀開始的,有的認為還早一點,但頂多能推到公元10世紀,是拜占廷帝國時期開始的。據說,當餐叉剛傳入英國時,曾遭到傳教士們的反對。他們認為肉和其他食物都是上帝為造福人類而恩賜的,避免用手指接觸食物,是對上帝的不尊。伊麗莎白女王一世也是用手指進餐的,但這有一套極嚴格的規矩。據斯塔肯記載,食物“應該用三只指頭拿起”,“舔吮或是在衣服上擦油膩的手指是不雅的舉止”。

人類餐具史上作為發明刀叉進食的中國人,他們的用餐要比西方人文雅得多,中國人后來的習慣,并沒有因筷子的使用而將刀叉遺棄。在長期的生活中,對刀叉做了更科學的分工,在餐桌上要用刀叉切開的工序從此被放到了廚房里。在商代的一些遺址、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刀叉餐具,尤其是在一個戰國墓里頭出土了很多餐叉,有50多件,這是在洛陽出土的,和銅器放在一起。從商代以后,餐叉變為兩齒,它跟最早的三齒叉不太一樣,比較小巧一些。在宗日遺址同時期的河姆渡遺址中,則出土了大量的勺子,它們有的是用骨頭做的,有的是用象牙做的,還有的刻著美麗的花紋。在山東沿海地區,用蚌殼做的勺子隨處可見。蚌殼像一個勺子的形狀,加一個柄就可以使用了。這些像宗日遺址的餐勺,很多勺子在勺把上都鉆了一個孔,勺子是隨身帶的,可能就掛在腰里邊,到吃飯的時候拿出來用就行了,人死了也用于隨葬。而且,在以后的更長的時間里,這些勺子與宗日遺址的刀叉一起扮演了更加尊貴的角色,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容。

看來中國人用刀叉用膩了的時候,西方人還不知道刀叉配伍是何東西。

如果說,一部中國歷史是一部記錄中國人餐飲的歷史,那么,中國歷史是從6000年前的宗日人使用刀叉開始的。

宗日刀叉的出現也改寫了世界餐具歷史。

宗日遺址出土的“史前刀叉”為中國贏得了刀叉“發明權”。它成為青海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的又一佐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不卡无码网|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亚洲午夜综合网|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男人的天堂|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91视频精品|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国产91av在线|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美女被操91视频|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亚洲三级网站| 国内精品91|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一本色道久久88|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97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亚洲区一区|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91色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丁香六月综合网|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色图欧美|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欧美日一级片|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欧美色综合网站|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成人|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精品视频福利|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日韩第一页在线|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国产微拍一区|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8090午夜无码专区| www.99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制服丝袜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