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我和幾個老同事進行了一次以股市為主題的小型聚會,大家不但宏觀交流了對大勢的看法,也微觀交流了一些個股板塊的信息,對證券市場新階段的坐莊特點和新理念進行了比較研究。
沙龍在碰杯聲中圓滿結束。回家的路上,想到股市上那些似有似無的金科玉律,我好像有了醉意,頭有點暈。
我是1992年來深圳工作的第二天開始買股票的,當時好像深圳市場還不到十只股,比較簡單,也比較枯燥。不過從那天起,我的眼睛就沒有離開過股票行情。我買過抽簽表,寫過三流股評,跟過同學做過的莊,借錢炒輸過股。現在,我的抽屜里還有幾千上萬股永遠不會上市的內部股,因為這些公司已不存在了。
以前的損失與我對股市的態度有關,不過在最近的三個月里,我唯一一次認認真真炒了股票,也唯一一次賺了點小錢。其實這幾個月的市場一直牛氣沖天,再傻的股民也虧不了本。相比之下,倒是我被股市的一些金科玉律所害,少賺了不少鈔票。
上世紀90年代,我在股市上聽到最多的炒股名言就是:當到菜場買菜的老太太也來炒股時,就是離開市場的時候。受其影響,我對類似買菜的老太太炒不炒股的信息比較敏感,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我最近的決策失誤都是我在洗腳房里的決策,因為我把判斷股市晴雨的標準已經擴大到買菜的老太太以外,
第一次是指數達到2500點的時候,晚上,我去深圳華僑城洗腳,洗腳妹突然問我,能不能漲到3000點?我驚嚇得從沙發滑了下來。第二天一開市就以集合競價的方式空了倉。后來發現不對,又沖了進去,但已損失了不少。
第二次是指數到了3000點的時候,我在香蜜湖附近的一家洗腳房洗腳,蘇北的修腳師傅和我聊得很好,他嘆氣,開不了股票賬戶,要排隊,說想買八千元玩玩,問我有沒熟人。這次,我沒暈,但第二天還是慌不擇路地逃離了市場,損失自然也是不小。
兩次逃離市場,兩次的損失都不小。現在看來,90年代股市上的那句炒股名言,完全是胡說八道。
東風吹,戰鼓擂,現在股市究竟誰怕誰?現在,中國有一億前仆后繼的股民,市場是人民的市場,我們不能歧視老人和洗腳的人啊!可是我竟然不懂這個簡單的道理。
由此想到房地產市場。
我也算是個地產評論人士,一直認為,在中國,房子是不能當股票炒的,因為中國是個土地資源稀缺的人口大國。
從投資角度看,我認為租金回報率低于銀行同期定期存款利率,而同時房價又在高位運行時,房產的投資就是非理性的。這兩年,我寫了幾篇評論,希望政府干預住房問題,結果,在政府有關部門工作的朋友很不高興;我也評論過一線城市房價已近拐點,結果,搞開發的在網上罵我,沒買房的在家罵我。
為什么都在罵我?因為房價不比股價漲得慢。
我想,我又應該去洗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