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專家認為,食物可以改善人的情緒。因為,人的喜怒哀樂與平時所吃的食物有密切的關系。有的食物會引起人們的焦慮、憤怒、悲傷、不滿、恐懼和狂躁,而有些食物則能令人愉快、欣慰、恬靜、安然、和善。
游牧民族之所以性格粗獷,驍勇好斗;出家人之所以清心寡欲,與世無爭,這些不同性格的形成和他們各自長期的飲食習慣都有著一定的聯系。因為,游牧民由于長期食用乳肉類等食物,并且伴以過量的飲酒,導致血液中的5-羥色胺偏低,兒茶酚胺含量增高。而出家人由于長年食素,如蔬菜、水果及豆制品等,且不飲酒,因而使血液中5-羥色胺的物質含量有所增高,兒茶酚胺含量相對較低。研究結果表明:血液中5-羥色胺水平低,兒茶酚胺濃度較高的人脾氣容易急躁,性格比常人剛強、倔犟,遇事好沖動。反之,血液中5-羥色胺濃度較高,兒茶酚胺濃度偏低的人性情比常人溫和,遇事較冷靜,不易產生急躁情緒。
據說,愛爾蘭人和意大利人多喜歡吃馬鈴薯與通心粉,而丹麥人、德國人和澳大利亞人則喜歡吃肉類為主的高蛋白食物。表現為,愛爾蘭人和意大利人大都比較性情溫和;丹麥人、德國人和澳大利亞人性格則相對比較強悍急躁。
許多失眠者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喝一杯熱牛奶或糖水,或者吃一兩片面包,可以使人安然入睡,原因也是這些食物可以促使人體血液中產生較多的5-羥色胺,而使精神趨于平靜,安然入睡,這也證明了飲食對于改善情緒有著重要的作用。
性情不穩定的人宜多吃含鈣量豐富的大豆、菠菜、牛奶等食物;
容易動怒的人可多吃貝、蝦、蟹、魚、海藻等海產品;
膽小怕事的人可多吃辣椒、魚干和油炸蘿卜;
不善交際的人可喝點酒或飲用蜜糖加果汁;
有失意、恐懼、抑郁癥的人可多吃干果、蔬菜,中老年人經常吃魚也是預防抑郁癥的辦法之一;
精神緊張、疲勞、無精打采的人可多吃檸檬和生菜。
我們不妨根據自己的情況,在飲食上加以選擇、調劑,這樣就可以避免不良情緒的產生,改善人的情緒,也有助于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