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關鍵環節。新農村建設涉及面很廣,千頭萬緒,既需要國家加大對農業農村的資金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農業基礎設施、農村公共設施和公共事業的建設,又需要推進相關制度如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還需要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推廣先進農業科技知識,建設現代農業。除此之外,在具備條件的農村地區,通過以工促農、產業互動、工農相融,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并以此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形成一個一個星星之火似的農村經濟發展極點,然后通過擴散,逐漸使新農村建設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解決三農問題。華西村、南山村等的實踐是成功例證,湖南五江集團推動婁底石門村繁榮發展的例子也生動證明這一路徑的可行性。
無論是西歐工業國還是新興的亞洲經濟體,在其工業化和城市化初期,農村及農業的發展以及以此為基礎的農村非農產業對于整個國家和地區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都很重要。英國的城市化是建立在以紡織業為主體的鄉村工業化高度發展的基礎之上的。亞洲在這方面則有正反兩方面的例證。我國臺灣地區是工業化及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菲律賓不論是工業化還是城市化均相對較慢。除了政治及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外,兩者農村地區工業化水平的差異被認為是主要原因。例如,1956-1966年間,我國臺灣地區農村制造業就業年均增長率比城市快0.05個百分點,1966-1980年間這一差別擴大為0.8個百分點;同期菲律賓農村制造業就業年均增長率比城市分別低0.85和2.8個百分點。由此可見農村工業的發展對兩地工業化和城市化意義之重大。
發展農村工業,不能走過去搞鄉鎮企業的老路,必須要因地制宜,依靠市場機制;要吸引和發掘農民中具有“企業家”素質的經營人才特別是早期進城務工經商的成功人士回鄉投資創業,就像上文中湖南五江集團的董事長肖自江;政府要在法律和政策允許的范圍給予傾斜支持。
在農村地區發展工業,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充分發揮勞動力成本低、離農產品產地近等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等有市場潛力、自身又有可能建立競爭優勢的產業。
2.各地應對農村工業企業重新布局,向小城鎮的專門區域如開發區集中。這樣一則可以產生產業的集聚效應,促進企業本身的發展,為小城鎮提供產業支撐,推進城市化進程。二來可以實現農村工業化向城市工業化的轉變,在鄉鎮企業發達的地區,將非農產業就業比重很高的農村區域升格為城鎮或城市區域, 加快城鎮和城市的發展,將已長期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真正轉變為城市人口。三是有利于環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四是農村工業企業的集中又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通過對企業的重新集中布局,介于城市和農村之間的鄉鎮企業就能像攜帶土壤的河流一樣,不斷在入海口擴大沖積平原,推進城市化和農業的新型工業化。
3.要加快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企業治理結構,為企業的發展在高起點上構造先進的制度基礎。
4.要通過各種形式加強與城市企業和外資的合作,借外力推動自身的發展。
5.要高度重視技術進步。有條件的企業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提高競爭力。不能把城市和發達地區淘汰掉的高污染、高消耗、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產業轉移到農村。浙江蕭山的萬向集團在這方面就是一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