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新農村,關鍵是農村人才,其中核心又是農村能人。”肖自江無疑是“能人經濟“的代表,但他對于“能人經濟”本身的局限卻有著深刻的體認。

坐在賓館明亮的大堂里,肖自江的臉色看起來有些疲倦。“昨晚上只睡了個半小時,頸椎病又犯了。”他拍打著脖子,動作如同鄉下的老農。然而談論起眼下如火如荼的“新農村建設”運動,這位從農村走出去,最終又回到農村的企業家立刻恢復了神采。“農村要發展,必須走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道路。”他語氣鏗鏘地說。
從身無分文的泥瓦匠到擁有20多億元資產的科技型、外向型企業集團公司的董事長,57歲的肖自江不但親身見證了往昔中國農村改革的風雨歷程,亦深深滲入到當下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他所踐行的“從農村走向城市,從城市回到農村,把農村建成城鎮”的石門之路,已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面旗幟。
從400元到12億元
湖南省中部漣源市茅塘鎮石門村,一個流淌著現代氣息的小城鎮,水泥公路從村頭直通村尾,工廠廠區機聲隆隆,道路兩旁各種商店、娛樂設施一應俱全。作為湘中地區首屈一指的模范村,這里的一切令周邊的村鎮相形見絀。
從地圖看,石門村是一個遠離大中城市和經濟中心且相當閉塞的內陸小山村。它距地級市婁底市45公里左右,距省會長沙250公里左右。這里既沒有資源,又無區位優勢可言。從1950-1980年三十年時間里,石門村每年人均口糧只有105公斤,十個生產隊中最窮的隊在困難的時候一個勞動力每天僅分到6兩糧。生活情況稍好一點的隊也只是耕地質量好點,口糧多個幾十斤而已。
27年前,當年輕的泥瓦匠肖自江決定離開這個貧困的小山村出外謀生時,他沒有想到這個村莊將會因他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世紀80年代,是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時代。舊有的計劃經濟體系已經搖搖欲墜,新的市場經濟卻尚未成型。處于短缺商品經濟時期,敏感的湘中農民從做鞋、敲臉盆、經銷塑料熱水瓶殼等搞流通做起,倒賣商品、做實體買賣。當時所謂的投機倒把,成就了日后第一代農民企業家。
1980年,已是而立之年、從未吃飽過一頓肉的肖自江,看到村里及鄰近村子有些人偷偷跑出去做小生意,大都賺了個盆滿缽溢。好勝的他坐不住了,他把高中畢業不久、在株洲一建筑隊當臨時工的五弟肖安江叫了回來,兄弟倆商量著要到外面的世界去“闖一闖。”
肖的父親東挪西借,好不容易籌了400元,將他們打發上路。按照肖自江“要走就走遠點”的經商理念,他們來到了商貿重鎮徐州,開始了挑著日雜貨擔走街串巷的生涯。
一年后,兩兄弟輾轉來到了長沙南門口,肩挑手提,走街串巷,做起鋁塑制品小生意。這里成了他們發家致富的“風水寶地”。兩兄弟個子都不高,挑著與他們幾乎一樣高的貨擔,從南門口出發,南走大托鋪,北去撈刀河,不論刮風下雨,早出晚歸。憑著多年的商海摸爬滾打中積銖累寸,逐漸積累了一筆不菲的資金。
肖自江真正崛起是在1989年。那時,僵持多年的中蘇關系開始解凍。當肖自江從新聞媒體中得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訪華的消息時,他敏銳的感覺到中蘇邊貿即將開禁,蘇聯人所缺乏的輕工產品必然有著巨大的市場。
他和五弟肖安江立即日夜兼程,一路風塵仆仆趕到哈爾濱,建立起一個塑料制品批發點。經過一年的苦心經營,他們兄弟倆開辟的搪鋁、塑料制品批發業務幾乎壟斷了整個哈爾濱市場。
而后他奔赴中國最北端與蘇聯接壤的漠河等地,辦起直接和蘇聯人做生意的搪鋁、塑料制品批發公司。“我們當時的原則就是,哪里最偏僻往哪里地方走。”肖自江說。事實證明,肖的策略是成功的。在邊遠的漠河,肖的生意空前紅火,年成交額達到3000多萬元。
1991年初,肖自江看到當時來黑龍江作邊貿生意的客商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而位于西北部的新疆卻發展空間較大,于是決定轉戰西北,到烏魯木齊開辟新的邊貿戰場。在烏魯木齊,敢于吃苦、善于運籌、精于經營、勇于開拓的肖自江很快如魚得水,將生意做到了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成為當地名震一方的老板。
肖自江的另一個重大決策是舉全力租賃承包烏魯木齊鋁制品廠。當時,這家投資2800多萬元、擁有職工1000多人的國有骨干企業已倒閉多年。消息傳開后,許多知情人都勸他三思而行,不要孤注一擲,以免將奮斗多年得來的血汗錢付諸東流。肖自江經過市場調查分析發現,新疆的電費低,從俄羅斯進口鋁錠便宜,產品可以就近打入俄羅斯市場,比沿海同類廠家產品進入俄羅斯市場要節省15%的運費。于是他義無反顧地作出決策,與該廠簽訂了為期6年的租賃合同,開創了全國個體老板租賃國有企業的先河。經過他大刀闊斧地改革,企業很快起死回生,半年之后即扭虧為盈。1994年盈利400多萬元。肖自江的名字不脛而走,成了全疆家喻戶曉的新聞人物。
面對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國際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肖自江審時度勢,認定要使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必須要參與國際競爭,讓產品直接進入國際市場。2000年6月,肖自江考察俄羅斯、法國、意大利等國家,發現搪瓷、不粘鍋等產品在歐美發達國家的需求市場很大,但由于這些勞動密集型產品勞動成本太高,這些國家市場上的產品完全依賴進口,而非洲等欠發達地區因技術落后,很難生產檔次較高的同類產品。掌握市場信息后,肖自江果斷地作出重大決策:面向國際市場,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產品檔次,參與國際競爭。
贏得出口自營權、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后的五江集團如虎添翼,迅速發展。2002年投資近億元,在新疆烏魯木齊興建興華五江保溫瓶廠。工廠占地300畝,安置員工1800多人,年產保溫瓶3000萬只,建成搶占前蘇聯各國市場的“橋頭堡”。2003年公司投資1.3億元在江西南昌興建全球最先進、最環保、最節能保溫瓶生產線,年產瓶膽3000萬只,解決就業人員1000多人。至此,五江集團年瓶膽生產能力近億只,占全國市場份額的25%,一躍成為全球保溫瓶行業老大和全國最大保溫瓶出口生產基地。與此同時建立了遍及全國30個省市區和五大洲40多個國家的產品銷售網絡。
時至今日,肖自江的五江集團總資產已達20余億元、年實現銷售收入20多億元、利潤1.2億元、出口創匯1100多萬美元,為湖南省漣源市第一、婁底市第二的出口創匯骨干企業,成為湖南省經貿委重點調度扶持的全省10強和原國家經貿委重點調度扶持的全國300強民營企業之一,在湖南省500強民營企業中位列綜合類第二名。
肖自江在科技興企上具有超前意識和戰略眼光。五江公司研究開發的碧波爾科技型小功率安全節能快速壁式電熱水器屬于國家高科技節能產品,產品整體技術在國內同類產品中處于領先水平;開發的利用空調廢熱的空調儲水式電熱水器是一種新型的熱水器產品,技術上屬國際先進水平。碧波爾熱水器系列產品均已通過了“3C”認證和ISO9001:2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曾獲多項國家專利和兩項國際金獎—英國專利發明金獎和香港新技術博覽會金獎;生產用于手機、電腦等集成電路的干膜材料,填補了我國干膜生產規模化的空白。肖自江致力開發高科技產品,大大增強了五江集團可持續性發展的后勁,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從肖自江成功的軌跡來看,他最初利用與國營商業的時間差以及較靈活的經營方式賺錢,其后利用批發貿易資金周轉快來贏利,最后他利用東部地區因產業升級而退出初級產品市場的機會,大力構建他的市場營銷網絡。他不辭勞苦,不以利小而不為,一步一個腳印,從零售而批發,由批發而辦廠,終于成就了一番不凡的事業。
反哺家鄉
在肖自江的帶動下,石門村人紛紛外出經商,不少人發了家,致了富,其中不乏家資百萬的“大款”。但是古老的石門村依然故我,路是泥土路,房是土磚房。由于許多青壯年棄農經商,造成一些農田被拋荒,農業生產明顯受到影響。
這與肖的愿望相去甚遠,他決心要徹底改變家鄉落后的面貌。將石門村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新農村。
1996年9月,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肖自江響應家鄉的召喚,籌資1200萬元,創辦了漣源市宏宇搪鋁工業有限公司,出任董事長。從此開始了他反哺家鄉、報效桑梓的歷程。
肖自江回憶說,對于是否回鄉投資,當時兄弟之間分歧很大。有的認為辛辛苦苦十幾年,好不容易把農村戶口遷到了城里,怎么能又回到那窮山溝里去。 但肖自江不這樣看:“致富不能忘了家鄉”,他說,“現在五江集團在各地有6家分廠,但湖南沒有一家,從企業發展的角度講,也是回報家鄉父老、 填補布局空白的時候了。”
當年底,肖自江回家考察之后,立即投資1400多萬元興辦搪瓷廠。第二年,又籌資2000多萬,陸續建成了保溫瓶廠、鋁制品廠。
肖自江深知在農村辦廠的風險和責任之大。“我們公司地理位置與其他企業不同,我們占用的是農田,所以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而且絕不能一走了之,否則就有多少農民沒有地種,沒有飯吃。”
1998年,剛剛崛起的漣源市石門工業區由于政府制定的關于發展民營經濟的一些優惠政策沒有及時兌現,一些從外地回石門投資辦廠的私營企業主紛紛外遷,給石門工業區及全市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肖自江對此心急如焚,他一邊做外遷企業主的工作,,一邊積極向婁底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了“兌現優惠政策,規范管理,積極發展民營經濟”的建議,得到了婁底市人大、市政府的高度重視。
1999年4月,婁底市市長專門到石門現場辦公,認真落實了扶持、發展民營經濟的優惠政策。隨后,市委出臺了關于發展民營經濟的若干規定的文件,為全市民營經濟創造了一個寬松的環境,石門工業區又呈現出勃勃生機。由于肖自江的努力,以及各級組織在政策上營造寬松的軟環境,石門村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使石門村對出外經商辦廠的游子的感召力增強,已經回村辦廠的老板也越干越有干勁。而持觀望或否定態度的石門老板也放下了心,形成一股回村辦廠的熱潮。
通過10余年的艱苦創業,石門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的變化:以五江集團為骨干的石門工業區現有各類民營企業28家,產品從最初的塑料制品、勞保手套發展到高級不銹鋼制品、碧波爾高檔熱水器、彩色電視機等科技含量高的10多個系列200多個品種,產品熱銷全國,遠銷法國、韓國、日本、美國、俄羅斯、意大利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達20多億元,吸納農村富余勞力和下崗職工上萬人。
投資5000多萬元的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城鎮面積達1.7平方公里,城鎮人口達12000多人,石門街擁有商業門面達128家,日供水5000立方米的自來水廠、3.5萬伏變電站、電信大樓、學校、銀行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石門村國民生產總值達4.8億元,人平純收入達8600元。村里先后被評為“湖南省小康示范村”、“全國文明村”。
肖自江回顧這一段歷程時說:事實證明,當時回鄉投資的決策是正確的。不但回報了家鄉,更是加倍擴大了生產規模,使企業在產業化、規模化方面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能人”的新農村之夢
有人說,中國的經濟是能人經濟,中國農村集體富裕的村莊都必須“有一個人”,這已成為鐵律。 “建設新農村,關鍵是農村人才,其中核心又是農村能人。”劍橋大學經濟學博士、華東理工大學教授符鋼戰如是說。
肖自江無疑是“能人經濟“的代表。但他對于“能人經濟”本身的局限卻有著深刻的體認。
“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問題是資金。”肖自江說。資金缺乏已成為困擾新農村建設的最大難題。據有關部門初步測算,到2020年,新農村建設需要新增資金15萬億元至20萬億元。新農村建設資金需求總量巨大,僅僅依靠國家財政投入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石門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在外經商辦廠的“能人”將其資金返回石門村,才帶動了它的發展。這種模式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在農村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更難以實現。因為這種模式讓經濟能人回到本鄉本村,但本鄉本村并不一定是最佳的投資場所。
肖自江說,從生產布局的角度看,石門的區位條件并不理想,單獨把石門建成一個小城鎮并不是很理想的選擇。由于區位不好,交通不便,單位產品的成本費用比在區位交通條件較好的地方明顯要高一些,只是因為有一些其他優惠政策才彌補了一些損失。因此,對于其他不發達地區的農村來說,今后不應重復這種局面,而應把鼓勵經濟能人回鄉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以避免小城鎮建設的無序混亂狀況。
肖自江認為,地方政府應當為農民回鄉創業或城市居民到農村創業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使其在農村順利發展。同時應改革一些僵硬的不合理的行政法規,為到農村投資的人員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如在嚴格考察項目可行性的基礎上,為有較大發展前途的項目提供場地;對處于創業階段的企業提供一定的優惠條件,只要國家法律允許,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無嚴重損害,都應努力支持;在嚴格考察個人信用的基礎上,為缺乏資金的創業者提供一定的銀行貸款,使其不至因資金短缺而夭折。要為民間投資者創造一個持續向上,長期增長的市場前景和盈利預期。使現存的巨額民間資金較快地融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大潮之中。只有這樣,“能人經濟“的效應才能夠真正發揮出來。
肖自江的農村人才的匱乏亦有著深刻的感受:“我們這個地方,環境還很差,所以引進人才難,留住人才就更難。我現在一方面是高薪聘請人才,以誠相待,來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在當地培養人才,逐漸把管理、技術人才本土化。”
“農村的希望在于工業化,工業化的希望在企業。我認為,只有把企業辦在農村,才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方式。”肖自江說,“只有這樣,才能迅速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和農村工業化的進程,才能推動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更迅速、更低成本的使農村富勞動力轉化為產業工人。”
“我們企業之所以象現在這樣多元化,很多時候我們的投資決策都是首先考慮如何帶動家鄉農民致富的。”肖自江說。“農村是我的根,我不能忘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