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國家對水泥行業采取有“保”有“壓”的政策,同時,國內龍頭企業和外資巨頭對國內中小企業的兼并步伐也將進一步加快
2007年注定是中國水泥行業的結構調整之年。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國家相繼發布了三份水泥行業相關文件,為灰塵籠罩的中國水泥行業擦拭出了一線光亮。
《關于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水泥工業產業發展政策》(以下簡稱《政策》)、《水泥工業發展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三份“十一五”期間水泥行業綱領性文件,對遍布全國落后小水泥廠不啻是當頭棒喝,它們未來的命運要么是拆除破產,要么被大型水泥企業兼并。
與此同時,2007初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下發通知,公布了國家重點支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60家大型企業(集團)名單。這些幸運的企業今后將在項目核準、土地審批、貸款投放等方面得到政府的有力扶持。
一邊是“打壓”,一邊是“保護”。
當市場的無形之手無力改變中國水泥市場一盤散沙的局面時,政府的有形之手就有所行動了。中國水泥雜志社主編張建新對《經濟》表示,今年國家對水泥行業采取有“保”有“壓”的政策,保的是大型企業,以提高水泥企業的生產集中度;壓的是淘汰落后產能,以加快技術升級。
“保”“壓”之間,顯露的是2007年中國水泥行業結構調整的主題與動向。
市場回暖
水泥行業在經歷了2006年國家過剩產能圍剿戰后,產能仍然超過了12億噸,“十一五”產量控制目標幾乎提早四年突破。
在計劃經濟年代,這將是絕好的頭條新聞選題。但在今天,一切都改變了。
從2005年起,水泥業和鋼鐵、煤炭業一并被國家列為產能過剩的產業,成為宏觀調控重點監控對象。去年4月,在北京水泥廠舉行的全國工業經濟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預測2010年我國水泥產量將控制在12.5億噸左右。不料,該控制目標一年之后幾近突破。
張建新對此并不驚訝,他解釋說,當時國家發改委制定水泥業“十一五”目標時,假定全國GDP增速是在7%左右,而2006年的實際增長率為10.7%。國家宏觀形勢持續走好,刺激了水泥需求的增長,這才是導致水泥產量“十一五”目標提早實現的主要原因。
那么2007年市場對水泥業需求依然強勢增長嗎?張建新對此表示樂觀,他認為鐵路公路建設提速、新農村建設等多方面因素將拉動今年水泥產量更攀新高。
2007年,中國大地看起來仍然是個巨大無比的建設工地,無數的高樓、鐵路、公路正在熱火朝天地修建中。
今年初鐵道部宣布了一項龐大的計劃,“十一五”期間,鐵路建設將完成投資1.2萬億元,建成新線1.7萬公里,比“八五”、“九五”、“十五”的總和還多。
來自公路方面的建設計劃同樣氣勢恢弘。交通部確保今年底完成“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系統最后2000多公里的收尾建設任務。全年將累計新建高速公路5000公里以上。
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展開,將為水泥業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今年,農村公路建設將掀起新高潮,國家計劃今年內新改建農村公路26萬公里。據測算,要達到中央提出的農村公路建設目標,“十一五”全國共需新改建農村公路120萬公里。
房地產市場的強勁增長同樣不可忽視。
據了解,房地產占水泥需求總量的比重超過兩成。2007年國家對于中價房、經濟適用房、小面積住宅、新農村住宅卻將給予更多的扶持政策,這些對于水泥行業來說都是利好消息。
銷售形勢預期走好,也刺激了水泥業利潤的提升。從2006年3月起,全國水泥行業銷售利潤率逐月上升,張建新預測該增長勢預計將延續到2007年底。
2007年水泥行業新增產能的釋放量將下降,供給過剩的壓力也大大減輕,
2004年以來,在國家有針對性的宏觀調控下,水泥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逐年下降。2006年水泥行業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不到300億,繼續維持負增長態勢。
鑒于國內水泥生產線一年到一年半的建設周期,張建新表示,目前我國水泥工業正處于新一輪周期的上升階段,在今后的3年至5年內,我國經濟的增長將對水泥需求產生持續的拉動,水泥行業的銷售額和利潤將實現雙增長。
向落后產能宣戰
中國水泥總產量已經連續十多年位列世界第一。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機立窯、濕法窯、干法中空窯這些落后水泥窯生產出了全國一半的水泥。而在之前,落后水泥的市場份額還要巨大。
“大而不強一直是中國水泥業的心病。”張建新感嘆。
用這些落后設備和工藝生產每生產一噸水泥,相對于采用新型干法技術在生產過程多耗費了幾乎一倍的煤炭,而且它們的質量也同樣相形見絀。
最近兩年,國家大力推廣的更為節能、高效的新型干法水泥占全國水泥總產量的比重快速提高。2004年新型干法水泥產量僅占全國水泥總產量的三分之一,而到了2006年這個比重提高到了二分之一。
此間,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不容忽視。
從2003年起,國家開始屏棄傳統“一刀切”的辦法,在實行總量控制的前提下,采取有“保”有“壓”的政策,對水泥行業實施結構調整。國家鼓勵東部地區發展日產4000噸以上規模的大項目,中、西部地區建設規模至少也要在日產2000噸以上,其目的就是促進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提高國際競爭力,轉變水泥工業經濟增長方式。
地方政府的積極配合,也助了國家宏觀調控一臂之力。
“水泥企業在限期內主動拆除機立窯,窯徑在3米及以上的給予50萬元拆窯補貼、3米以下的給予40萬元補貼,早拆補足,晚拆少補,逾期不補。”2005年初,浙江省湖州市出臺這一措施大大加快了水泥機立窯的淘汰速度。兩年之后,該市境內所有的水泥機立窯都已全部拆除。
據悉,國內一些水泥生產大省已經制訂落后產能淘汰時間表。浙江省和河南省計劃在2007年底淘汰全部落后水泥生產線,湖北、河北、天津和海南的最后期限則劃定在2010年。
全國的速度不盡一致。
在廣大中西部地區,盡管各級政府三令五申要求關閉小水泥,但相當數量的小水泥窯實際上明關暗開。湖州經驗在這里缺乏實施的經濟基礎。中西部地區財政吃緊,要想讓當地政府拿出一筆專項補貼款來拆除機立窯,實在是勉為其難。
“只要能賺錢,落后小水泥就不會輕易倒閉。”上海國金證券研究所賀國文分析師向《經濟》表示,在一些地方,小水泥甚至還是納稅大戶。拆除了小水泥,當地政府無疑自斷財路。
市場就沒有這么多的顧慮了。
兩年前,國內大批落后小水泥就曾領教過市場的巨大威力。
2005年,受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及房地產投資增幅回落的影響,水泥市場需求明顯下降,水泥行業陷入低谷。當年新型干法產能增長迅猛,產能集中釋放,而落后生產工藝未能及時淘汰,一時產能嚴重過剩。大型企業為維持市場占有率,競相壓價,整個市場陷入價格混戰。不少采用落后技術的中小水泥企業倒閉。
賀國文表示,發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能力如果不能及時淘汰落后水泥生產能力,會帶來局部生產能力的快速擴張,市場競爭加劇,水泥銷售價格大跌,導致大批企業虧損。
好景不長。到了2006年,部分倒閉的小水泥又奇跡般地起死回生。于是在很多地方,你又可以看到濃煙滾滾的機立窯在開工作業。
市場需求的波動,讓小水泥長期在生死線上浮沉。
重點企業成長之煩惱
2005年的慘淡經營也使許多中小水泥企業刻骨銘心,水泥龍頭企業顯著的規模效益又使這些困難企業驚羨不已。做大做強是水泥業惟一生存法則——這已經成為業內的共識。
通過大型先進企業兼并重組落后小水泥,將成為淘汰落后產能的重要手段。
《政策》提出了具體的操作路徑:大企業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將小企業改造為水泥粉磨站,使其轉變為水泥生產鏈中的一環。
這樣的做法,既淘汰了落后產能,同時又達到了控制水泥總產量的目的。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結構調整、發展新型干法水泥必須要與布局調整和企業重組相結合,在有資源優勢、有條件的企業進行發展。防止借調整結構之機,不顧客觀條件地盲目擴充產能,形成所謂的“高水平盲目建設”。
這次入選水泥業國家隊名單的60家大型企業,成為淘汰落后產能的主力軍。
但是,這60家大型水泥企業,其“大型”頭銜也是相對于國內水泥企業的平均生產規模而言。拿到國際上,它們還是小塊頭。資料顯示,我國排名前10位的大型企業集團水泥生產總能力也只相當于世界水泥工業第一位的法國拉法基集團(Lafarge)一家的產能。
大型企業規模上不去的背后當然另有苦衷。
“缺乏資金是問題的根本所在。”賀國文道出了其中的隱情。
作為高耗能、高污染、資源型產業,自2003年下半年開始,金融部門對水泥業采取“一刀切”的政策,長期貸款一律不借,而短期貸款禁止用于并購。諸多因素導致我國水泥企業資本結構不合理,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即使像海螺、山水和華新這樣的龍頭企業,資產負債率也在60%以上。
賀國文表示由于企業自有資本比例太低,企業的經營風險過高。受資金的制約,眾多水泥企業不僅失去擴張機會,還面臨沉重的還貸壓力。
缺乏資金會讓兼并重組淪為空頭口號。
2006年國家頒布的《意見》、《政策》和《規劃》這三項水泥業綱領性文件,從項目核準、土地審批、貸款投放上,為這60家企業掃除了政策障礙。
政策的藩籬拆除了,而企業依然債臺高筑。
外資入局
“水泥企業高負債經營很正常!”海螺集團企業發展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向《經濟》表示,負債經營是水泥業的行業特色,高額的負債率并沒有嚴重制約企業發展。
讓他感到不習慣的是另一件事情。他向記者抱怨,國家明確了60家重點扶持的水泥業水泥企業后,在同一政策起跑線上,海螺集團的身邊多出了59個同行。而在此前,能夠和海螺享受同樣優惠政策的企業屈指可數。
獨占市場是所有企業的夢想,而水泥行業恰好具有區域壟斷特質。
賀國文表示,水泥行業理想的盈利模式是通過擴大規模,取得區域壟斷優勢,獲得區域內一定的定價優勢,從而使企業能夠最大限度的規避行業周期性變化帶來的盈利不穩定性。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若干個區域骨干企業:作為行業老大的海螺集團牢牢控制著華東市場;華新集團占領了華中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中聯、太行、冀東三大集團瓜分了華北市場;西北市場由天山和祁連山集團共同主導;臺泥和華潤分食華南市場;西南地區則由四川雙馬集團壟斷。
但是外資進入之后,中國水泥業格局悄然改變。
2006年,水泥行業外資并購風起云涌,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摩根士丹利和IFC投資海螺水泥;拉法基控股四川雙馬;豪西盟控股華新水泥;摩根士丹利收購山水集團股份;海德堡收購遼寧工源水泥、參股冀東水泥;愛爾蘭CRH參股亞泰水泥、收購黑龍江小嶺水泥;葡萄牙西姆泊Cimpor收購山東榴園水泥;英屬維爾金群島Wealcity公司攜手G海螺入股巢東股份……
外資涌動中國水泥市場,并非一時沖動。
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分析到:目前中國水泥產量已占全世界的45%,跨國水泥企業若想主宰世界水泥市場就必然要進入中國;《京都議定書》的簽署使發達國家對水泥的環保等方面要求提高,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受能源價格上升影響,水泥生產成本提高,而中國水泥產品的生產成本和建設成本都是全球最低的,利潤空間非常可觀;金融資本期待人民幣升值,在匯率變動中狠賺一筆。
據了解,國際前五名的水泥公司占領了除中國以外的全球水泥市場一半的份額。上海國金證券研究所編寫的《中國水泥行業2007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年度報告》)認為,從全球水泥業的并構歷史看,并構目標市場的選擇總是趨向行業集中度比較低的國家和地區,然后通過提供集中度保證價格穩定。鑒于中國水泥行業產業集中度偏低,加之國內水泥企業普遍存在資金緊張的狀況,并購雙方一拍即合。
全球水泥行業的并購中心正向中國轉移。目前進入中國水泥業的外資主要有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兩類。豪西盟、拉法基、CRH、海德堡等國際大型水泥企業均為產業資本的代表,它們通過并購方式進入中國市場。而摩根士丹利和國際金融集團(IFC)則代表了金融資本逐鹿中國水泥業這塊全球最大的市場。
2006年,外資在華南、華中、西南、西北、東北水泥區域市場都先后完成了布局。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拉法基并購四川雙馬后,在西南市場形成了較強的價格控制能力;世界排名第二的豪西盟在成為華新水泥的最大股東后,基本上相當于壟斷華中區域市場。《年度報告》預測,2007年參與國內水泥業并購的外資公司和機構將增多,并購力度會進一步加大。
國家會坐視水泥外企利用結構調整機遇做大做強而不顧嗎?
對此,《產業政策》早有明文規定,國外產業資本、金融資本對國內水泥上市公司的股權收購,超過1億美元(或等值人民幣)以上的并購協議,須經國家投資主管部門批準后方可生效。顯然,國外水泥想在中國肆意兼并重組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或曰外資壟斷中國水泥市場顯然為時尚早。
盡管如此,外資的進入,為國內水泥兼并重組格局再添變數。
賀國文表示,2007年我國水泥行業的結構調整將向縱深發展,進入到兼并重組階段。一方面,國內水泥龍頭企業對目標市場周邊的中小水泥企業進行各種層次的“聯合”,以期進一步發揮規模效益;另一方面,外資水泥巨頭在國內水泥市場積極布局設點,對水泥企業兼并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對水泥行業的滲透加大。
對于面臨結構調整的中國水泥行業來說,2007年注定不會風平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