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頭有一個關于信用的數字:262,即20%、60%和20%。
因我國信用體系不完善,企業信用度缺失,每年損失占GDP的20%,約6000個億;損失占國家財政收入的20%;同時我國80%的合同執行不了。合同是合作中的文字承諾,是法律文書,法律文書都不能執行,何談信用?

何謂企業信用?企業作用實際上是企業面對社會,對自己行為準則的一種承諾,也是作為企業的社會義務與責任,更是市場形成的一種組織行為準則。
中國人講究“人無信而不立”。在唐宋、明清時期,市場經濟開始發展,社會信用度很高,世界上第一家票號就出現在我們國家。那時寫一張兌據就能兌出白花花的銀子來,既不用電話、電報核對,也不用檢索,可見信譽度之高。
中國五六千年文化,推崇仁義禮智信,現在為什么出現信用缺失?
并不是中國企業主觀意愿上不想講信用。我國從過去計劃經濟到現在市場經濟有一個過渡階段。面對信用,需要有一個適應期。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走過的路,這個過程很快。走得快就需要企業的節奏能跟上。需要相關的信用評級機構,甚至非政府組織來幫助企業規范其社會責任和行為準則。需要國家來抓信用建設,使我們的企業能與國際接軌。但這些方面,問題就出現了。
過去計劃經濟不需要信用,國家給計劃配額,只管生產不管銷售,那是國家行為;現在市場經濟,或正在轉軌時期,信用就開始缺失了。
目前,中國企業有兩種信用。一是國有企業的信用,基本上是國家信用,包括貸款融資,產品銷售;二是民營企業信用,現在成了老板信用。這是靠自律,不是他律。企業信用如何,要看老板這個人怎么樣,一旦換了老板還得重新考量。這是缺乏企業信用管理機制的后果。
西方國家人與人之間是契約關系,而在中國及中國文化影響下的東南亞地區國家,是人情關系、親情關系。中國要完全過渡到市場經濟,首先要講信用,建立完善的信用評級體系和信用制度。沒有信用,市場經濟不可能完善。
我國從黨的十五大到十六大,每屆領導人都講到要建立完善中國社會信用體系,特別是企業信用體系。企業是國家經濟載體,它的信用直接影響到國家、社會、老百姓生活安全,影響到整個國家經濟的健康有序成長。
21世紀是跨國公司經濟,是做大做強的經濟。中國企業想要做大做強,必須具備自身的信用。不說產品好壞,連基本信用都沒有,企業如何生存?如何做強做大?所以我認為信用不僅是一個企業生存的命脈,同時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中國目前有幾千萬家企業,迫切需要通過信用評級機來加強企業信用建設。但如何推進?一個關鍵是信用評級機構的進入和壯大。
鄧白氏是國際著名的信用評級公司,有四任美國總統出自鄧白氏,在企業評級上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在我國信用文化和信用體系還比較薄弱之時,鄧白氏等信用評級公司運用國際經驗加快推進中國企業信用建設,是中國經濟一大好事。
作者系世界經濟發展宣言系列活動總策劃、組委會秘書長,中國國際跨國公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