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從1978年起,工程建設期限73年,規劃造林5.34億畝,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橫跨我國東北、華北、西北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1個縣(旗、市、區),占國土面積的42.4%。這一工程在國際上被譽為“中國的綠色長城”、“世界生態工程之最”
每年的春天,北方的人們在享受盎然春光、滋潤春雨的時候,也能同樣“享受”到幾場沙塵暴。沙塵暴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利,引起了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關注,防沙治沙,改善生態環境是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
三北防護林通過林業生態建設,保護和發展農牧業生產力,減輕對沙質土地的經營壓力,促進植被恢復和發展,達到減弱動力源和物質源的雙重效果。它不僅有利于形成新的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環境向良性循環轉化,而且有利于國防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對實現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的良性互動,促進防風固沙與治窮致富協調發展,達到蓄水固土與興林富民的多重目標都具有重大意義。
新成就鼓舞人心
新世紀初啟動實施的三北四期工程(2001-2010)建設,肩負著以防沙治沙為主攻方向的時代重任。據統計,六年來,三北四期工程建設完成造林345萬公頃,累計治理沙化土地近140萬公頃,為遏制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災害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據了解,通過集中力量綜合整治毛烏素、科爾沁兩大沙地,林草覆蓋率大幅提升;河北、山西、吉林等省和陜西榆林、甘肅河西走廊、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等重點沙化地區,都呈現出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的喜人局面。最新監測表明,從1999年到2004年的5年間,三北地區的陜、甘、寧、新疆、內蒙古等五省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別凈減少了42925平方公里和7921平方公里,遠遠高于全國的凈減水平,為全國土地沙化狀況自建國56年來首次出現凈減少做出了重要貢獻。
除此之外,三北防護林還在蓄水、保護土地、涵養水源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在以黃土高原為主的重點水土流失區,堅持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營造水土保持林草9399.8萬畝,工程區林草覆蓋率平均增加2個百分點,治理水土流失7.8萬平方公里,近幾年流入黃河泥沙比多年平均量減少3億噸左右。同時,三北防護林通過堅持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營造經濟林近600萬公頃,年產干鮮果近2000萬噸,產值約200多億元;大力營造農田防護體系,三北地區農田林網化水平達57% ,年增產糧食1900萬多噸,產值約190億元;拉動木材加工、運輸、苗木業的發展和勞動力季節性就業,相當一部分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多年的債務一次性得到解決。
新舉措加快前進步伐
取得新成就令人歡欣鼓舞,增加了我們的信心,但是防沙治沙、改善生態是個系統工程,不能有半點松懈,“十一五”時期是三北防護林工程完成十年規劃任務的攻堅階段,要在保持好現有森林資源的基礎上,完成造林775萬公頃,任務相當艱巨。要順利實現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的偉大目標,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
迫切需要做的是在“抓好一個亮點,統籌三大區域,整體推進三北防護林工程又好又快發展”基本思路的指導下,堅持以防沙治沙為主攻方向,突出抓好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綜合治理和平原農區農田防護林建設與更新改造,積極發展,嚴格保護,科學經營,合理利用,全力把三北工程推向又好又快發展的新階段。
據國家林業局三北防護林建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將有五大新舉措來推動三北防護林建設步伐,為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助力。
第一,注重生態建設。增加森林資源總量,堅持造、封、飛相結合,建設總量充足、布局協調、結構合理、系統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通過這一系列的努力,使重點治理區的沙化擴展趨勢得到基本遏制,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功能進一步增強,生態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建成一批比較完備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
第二,積極發展產業。堅持以建設生態經濟性防護林體系為指導,找準工程發展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結合點,實施產業帶動戰略,完善三北地區林業發展規劃,建設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特色產業基地,積極開發利用林木生物能源,培育發展林產品加工、森林旅游、中藥材開發和特色養殖等林沙產業,延長產業鏈,壯大經濟實力,實現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第三,切實加強保護。堅持以保護森林資源為重點,樹立保護就是發展的思想,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加強中幼林、未成林造林地的撫育和管護工作,推進成過樹林、殘次林的更新改造工作;明確不同生態區的功能定位,依法劃定一批封禁、封育保護區,實行嚴格保護措施,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
第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技是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的有力支撐,堅持“科技興林”的方針,建立穩定的科技資金投入渠道。圍繞工程建設面臨的重大技術難題,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增強創新能力。大力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分不同類型區建設一批代表不同治理模式的科技示范點,推進林業增長方式轉變,增強林業發展實力和后勁。繼續完善科技推廣項目的管理模式,提高投資的使用效益。
第五,放開、搞活機制。堅持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完善林地、林木流轉機制,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程。改革工程建設投融資體制,積極探索國家收購非國有公益林的實現途徑,實行對非公有制造林直補政策,減免林業稅費,為各種社會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