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后,福建、江西、遼寧、浙江率先開展了新一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經過兩年多的試點,改革取得成功,如今改革之風已經吹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廣大農民根本利益的一次重大變革,是中國農村生產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它是按照現代林業的要求,對林業經營管理體制的重大創新,是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的豐富和完善,其核心內容是:在保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確立經營主體,明晰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由其責,責有其利”。
“把集體林地承包給農戶經營,是對農村家庭聯產承包經營體制的豐富和完善,是對農村特別是山區生產資料的一次再分配,是對農民利益格局的一次再調整,必將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林業加快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告訴記者。
四大成效惠及億萬農民
福建省永安市一位老農動情地說:“我一生經歷了兩件大喜事,第一件是鐵樹開了花,耕地回了家;第二件又是鐵樹開了花,林地也回了家。幾十年來,我們山里人終于圓了耕山的夢,林改改到了我們的心坎上。”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從試點到現在時間雖不長,卻已顯示出巨大的綜合效益,不僅僅解放了林業生產力,而且給農村經濟帶來了深刻的變化,被廣大農村干部、農民和專家學者稱為我國農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和一項惠及億萬農民的德政工程。
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告訴記者,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有效盤活了林地資源,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向林業聚集,已經取得了四大成效。
第一,林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農民真正成了山林的主人,出現了爭先造林、育林、護林的景象。如今,農民“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學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風,造林質量明顯提高。在退耕還林任務明顯減少、造林難度明顯增加的情況下,2006年全國完成造林7800多萬畝。
第二,農民收入明顯增加。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解放了林地,搞活了經營,大幅度增加了廣大農民來自林業方面的收入。同時,活躍的林業經濟,為農民提供了最適應、最直接、最可靠的就業機會,僅福建省永安市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就增加了5.84萬個就業崗位,江西省有很多外出打工的農民工返鄉務林。
第三,農村集體財力狀況明顯改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促進了林業產業的大發展,帶動了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另外,通過現有林收益分成、收取林地使用費等手段,形成了持續穩定的村集體收入來源,增強了集體經濟實力,村級財政大幅增長。永安市湖山村改革后,每年可獲得23萬元的穩定收入,村民代表大會決定,按每人每年100元辦社保,按每年60元給60歲以上的老人發津貼,“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幼有所教,困有所幫”在這些地方正在變為現實。
第四,農村社會明顯和諧。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使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民開始專注經營林地,一些村從“上訪村”變成了“穩定村”,從“賭博村”變成了“文明村”;通過改革,妥善處理了很多歷史遺留問題,僅江西省就解決山林糾紛5.67萬起,消除了長期存在的不穩定因素;在改革中干部充分依靠群眾,贏得了群眾的信賴,進一步融洽了干群關系,有效促進了農村的和諧穩定。
廣大的農村基層干部給集體林權制度作了這樣的評價:“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中國農村的第二次革命,中央提出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抓住了林業發展的牛鼻子,抓住了深化農村改革的重點,抓住了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七大配套改革助推林權改革步伐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使25億畝林地的效益得到充分發揮,可以解決許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重大問題。如果按每戶經營50畝計算,25億畝林地,就可給5000萬農戶、2.5億農民提供收入高而又十分可靠的就業崗位;如果將25億畝集體林地平均每畝森林蓄積量由目前的3.3立方米提高到全國平均水平,就可增加森林蓄積量近20億立方米。這對于提升我國生態產品和林產品的供給能力,實現農村生產發展、農民生活富裕、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維護社會穩定將發揮歷史性的作用。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充分釋放了農村勞動力資源和林地資源的潛能,大大增加了農民的財產和收入,有效改善了農民的收入結構,獲得了“活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促一方和諧,優一方生態”的巨大綜合效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效是顯著的,未來的發展也是充滿希望的。
賈治邦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目標是,力爭到“十一五”末,全國基本完成承包到戶、確權發證的主體改革任務,建立起以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多種經營形式并存、責權利相統一的集體林地經營體制。
他介紹說,主體改革任務完成后,還將繼續推進配套改革,逐步完成七項配套改革任務:
第一,成立林權登記管理中心。各地將逐步成立省市縣三級林權登記管理中心,確保林權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第二,推進林業小額貸款,各地逐步制定林業小額貼息貸款實施意見,著力降低貸款利率,簡化貸款手續,化解貸款風險,使廣大的林農能貸到款,實實在在解決發展林業的資金不足問題。第三,改革林木采伐管理制度,保證廣大林農能夠順利地拿到林木采伐指標,并按其意愿資助采伐。第四,創新生態公益林管護和補償機制。關鍵是要按照“落實主體、維護權益、強化保護、科學利用”的思路,抓好落實生態公益林管護主體,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科學利用生態公益林這三件事。第五,建立林業合作經濟組織。引導林農以資金、技術和親情、友情為紐帶,建立新型股份合作林場和家庭林場等合作經濟組織,來提高林農的組織化程度,為其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發揮規模效應創造條件。第六,加緊建立林業協會等服務組織。按照服務組織網絡化、行業協會專業化、中介機構社會化的要求,抓緊建立“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各種協會服務組織,使廣大林農的小生產能夠更好地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第七,強化林業科技支撐。通過實施林業科技入戶工程、實行科技人員掛鉤包點制度,開展種苗科技攻關等措施,為林農發展林業提供更強的科技支撐,提高林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只有把這些配套改革搞好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才算徹底,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制約林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真正建立起適應現代林業發展要求的集體林業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充分發揮林業巨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最終達到資源增長、生態改善、農民增收、林業增效、林區和諧的目標。”賈治邦語重心長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