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 趙(王-瑩)
《贏在中國》不僅是一個電視節目,更是一個富有創意、社會價值可觀的商業活動
在“超級女聲”之類電視選秀節目泛濫成災的中國電視屏幕上,央視的《贏在中國》是一個非常另類的電視選秀節目,它讓觀眾見識到,嚴肅的商業較量,其娛樂性與刺激程度比之純粹的娛樂節目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能讓人獲益匪淺。
參加一個電視選秀節目,就有可能成為一家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的企業的CEO,并且擁有其中20%的股份!從12萬報名者中拼殺到最后的6位選手通過這個電視節目共獲得了高達3500萬的創業基金!是不是很過癮?

《贏在中國》欄目組2006年3月29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告了欄目的誕生。第一季即大獲成功,按照項目組人員的介紹,《贏在中國》的模式是全球惟一的,它把渴求創業資本的創業者和風險投資家連在了一起。正如知名企業家柳傳志在大決賽現場點評時說,《贏在中國》展示了一種新的企業誕生方式。
據了解,目前第二季《贏在中國》正在全國各地進行選拔活動,每周二晚CCTV經濟頻道都會播出比賽盛況。
國情民情
在這個欄目中,核心的人物是在國內財經電視圈內知名的電視人王利芬,她是這個欄目的總制片人兼主持人。王利芬擔任過很多欄目的總制片人,如《對話》、《經濟信息聯播》、《第一時間》、《全球資訊榜》、《經濟半小時》等已經被廣大觀眾熟知。
《贏在中國》這個電視節目的誕生,源自王利芬的一次美國之旅。
2004年9月王利芬到美國耶魯大學布魯金斯學會研究美國電視媒體。美國正在熱播的一個商業選秀節目《學徒》(The Apprentice)引起了王利芬的極大興趣。她沒有想到,商業人才的選拔過程也能像娛樂選秀那樣可以通過電視表現出來。這也給了她啟發,直接催生了《贏在中國》的創意。
2005年9月王利芬開始籌劃《贏在中國》這個欄目。策劃會在2005年底召開了很多次,請了很多媒體人士、風險投資家、企業家來商討。結論是不能照搬《學徒》的模式,應該在此基礎上作出比較大的改變。這種改變被《贏在中國》知情人稱作“驚險的一躍”。《贏在中國》秉承了《學徒》的通過電視選拔商業人才的理念,但是選的是創業型人才,是決策者,而不是像《學徒》那樣選充當高級助手的管理型人才。
王利芬說,一個節目要做成功的話,最重要的就是價值觀是否和國情、民情相符合。王利芬為《贏在中國》的定位可以說是獨具慧眼的。首先,欄目的理念和國家提倡的自主創新的國策非常吻合,這是符合國情。其次,許多創業者渴望找到一條便捷的創業途徑,這是迎合民情。
王利芬認為,創業型人才的可貴之處是他們的創業精神。她希望能把創業者們這種奮斗的精神帶給觀眾。韓劇《大長今》在中國這么火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它是一部勵志型的電視劇,同時也說明了中國需要勵志類的電視節目。《贏在中國》宣揚就是“勵志照亮人生,創業改變命運”。
對于參賽選手來說,《贏在中國》誘人的高額創業資本是節目最大的吸引力所在。冠軍將獲得一家注冊資本不低于人民幣1000萬元的新設企業經營權;亞軍將獲得一家注冊資本不低于人民幣700萬元的新設企業經營權;第 3、4、5 名將各獲得一家注冊資本不低于人民幣500萬元的新設企業經營權。獲獎者本人將擁有該企業20%的股份,并出任該企業的CEO。即使沒有進入前5的前12強選手也有機會獲得“世界風”通行證,除了新設企業的注冊資本為300萬元外,其他條件和前5名一樣。《贏在中國》充分考慮了觀眾參與的可能性,通過發送手機短信,觀眾就有可能成為五家公司的原始股東。
2006年第一季的《贏在中國》關鍵的階段開始于108強誕生之后,此后的選拔過程開始在電視上播出。欄目組請來了馬云、吳鷹、熊曉鴿等著名的企業家和風險投資家擔任評委。這些人在各自領域的地位也決定了《贏在中國》選拔過程的權威性。他們對選手的評點和指導更是讓很多選手和電視觀眾受益匪淺。這也是這個欄目的主要吸引力之一。
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陳東升說,《贏在中國》是一檔節目,更是一個平臺,借助這一平臺,創業精神得以張揚,創業人物得以激勵,創業夢想得以實現。IDG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熊曉鴿將《贏在中國》稱作冒險家的夢想舞臺。《贏在中國》創業大賽將無數散落在中國各個角落的雄心勃勃的各色創業者組織起來,給他們以最大限度展現自我的舞臺。
對于選手們來說,《贏在中國》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受到很多人的關注。108選手中有許多人即使沒有成為最后的獲勝者,但是他們借助《贏在中國》這個平臺,也都成功地融到了資金。
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
《贏在中國》項目的啟動階段,困難非常多。有知情人描述王利芬打造《贏在中國》的艱難:“一個女人,一個想法,從零開始”。
2006年3月29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時,持懷疑態度的人很多,一個新節目,這么大的規模,這么長的周期,資金從哪里來?能否堅持下來?
《贏在中國》團隊更看重視這個項目的社會價值,而不是盈利。但是,毫無疑問,項目的成功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這個節目的投資很大,真人秀階段還請了外國攝像。對于這樣一檔嚴肅的節目來說,如果資金投入不夠,很難做出來高水平的節目。
項目能否獲得啟動資金至關重要。中央電視臺的子公司央視風云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焰對《贏在中國》這個節目非常欣賞,為《贏在中國》提供了啟動資金和舉辦平臺。
其實,對于《贏在中國》的創辦者來說,辦節目本身就是一個創業的過程。據知情人介紹,創辦《贏在中國》這個電視節目比創建一個公司要難得多。現在回過頭來看,第一季的《贏在中國》已經是相當成功了。光是那高達3500萬元的創業獎勵就足夠沖擊力。節目活了下來,資金并沒有成為太大的問題。
《贏在中國》主要的支出包括3500萬元創業資本和節目的運營費用。這3500萬元完全由三家風險投資——IDG、軟銀賽富、今日資本所出,它們都是國內投資界的佼佼者。日常運營的資金則來源于贊助商。中國聯通是冠名贊助商。
《贏在中國》欄目組賦予了評委很大的權力,12強之后,選手的去留主要看評委的決定。擔任評委的都是企業界或者風險投資界響當當的人物,例如寧高寧、閻焱、徐新等,更不用說大決賽的柳傳志和張瑞敏了。
不過,《贏在中國》和評委沒有任何商務關系,不給他們支付任何勞務費或者報酬。每一環節的比賽都占用了評委大量的時間。一開始評委們對最后的結果都沒有抱太大的希望,而是抱著一種做公益事業的初衷。但是最后的結果出來后,評委們覺得這么做效果確實還不錯。風險投資看重的不僅僅是項目,更重要的是看重人,這恰恰符合電視的特性。
三家風險投資的負責人熊曉鴿、閻焱、徐新同時出任節目的評委。據了解,節目組找評委完全是看重他們的能力。由于選手的創業資本最后全部由風險投資商出資,所以他們三家都是評委,這也合乎邏輯:他們要為投出去的錢負責。風險投資商和最后入圍的選手之間都進行了認真的談判,和平常談投資項目沒什么兩樣。
這一年的節目結束之后,有很多風險投資商都主動找上門來談合作。《贏在中國》第二季的創業資金早已經不成問題。這個不難理解,這大規模的全國范圍內的人才選拔活動,選拔出來的肯定是精英,風險投資如果在他們身上投資的話,回報率應該是可以保證的。
正如王利芬所言,創辦《贏在中國》不為盈利,它的社會價值比商業價值要大得多。
2007年,第二季《贏在中國》的創業獎金設置和與去年一樣,不過將獲勝選手在企業中所占的股份從20%提高了35%,并且會讓更多的選手上電視,去年只有108人登上了電視熒幕,今年會讓1080位選手上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