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一種說來容易做著難的文章體裁。所謂“讀后感”,顧名思義,就是讀文章后的感想。要寫好讀后感,首先必須讀好所提供的作文材料,弄清“讀”和“感”的關系:“讀”是前提,“感”是“讀”的升華;“讀”的內容為次,“感”的內容為主;“讀”和“感”必須統一在相似點上。
“讀好”作文材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要全面正確地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而不能斷章取義脫離材料。第二,要正確領會作文的寫作要求而不能置之不顧我行我素。下面以一篇讀寓言《愚公移山》后的感思為例試加說明。
該寓言主要通過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訴人們面臨困難時要知難而進,要有毅力有恒心,百折不撓地去克服困難險阻,奪取最后勝利。如果讀了以后得出“愚公太愚,山太難挖,一走了之豈不更好”的結論,雖說不無自己的道理,但這樣一來就背離了原著的寓意。
假設寫這篇讀后感的要求是:(1)題目自擬;(2)要聯系學習談感想;(3)不少于700字。這三條要求的第三條容易做到,第一條似乎也不難,其實自擬好題目是不容易的,因為自擬題目的本身就體現著作者的概括提煉水平。沒有過硬的讀寫基本功,很難擬出一個好題目。有的學生會把題目定為《讀愚公移山有感》,這個題目雖說沒有什么不可以,但這種作文題目必然影響分數和讀者的印象,因為這個題目的本身就失去了“自擬”的意義,同時也暴露出作者水平有限。如果把題目定為《發揚愚公精神,爭取優異成績——讀<愚公移山>有感,就完全符合了自擬題目的要求,這個題目有正題,有副題,既醒目又突出了讀后感的中心。從考試情況看,自擬題目的優劣,對成績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切不可隨便擬題,要精心思考,擬出一個好題目。如《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讀<愚公移山>有感就是一個有吸引力的題目。
“要聯系學習談感想”這條要求規定了“感”的內容必須和學習有關。讀后感的離題往往由“讀”開始,而多數出現在對命題要求的把握上,讀后感是條件作文,原著和寫作要求就是寫作的必要條件,離開了這兩個條件,其作文必然會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就會事與愿違徒勞無功。
讀不好文章一定寫不好讀后感,但讀好了并不等于就能寫好,讀后感的寫作是一種綜合能力的測試,它與作者的邏輯能力和寫作技巧密不可分。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寫文章亦如此,寫讀后感更是如此。一般來說,讀后感的引論部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先摘要復述所讀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再引出自己所感的東西。仍以讀《愚公移山》為例,先扼要概述出愚公為何挖山,怎樣挖山,結局如何,再點明寓意,然后聯系到學習上的困難,指出要克服學習中的困難需要發揚愚公精神。這樣引論部分就做到了“讀”和“感”的統一,既聯系了原文,照應了題目,又明確了中心。引論部分普遍存在的不足有二:一是“讀”和“感”的聯系不自然,二是復述原文不簡明扼要,由于文字過多,使文章有頭重腳輕之感。這兩點作文時要注意克服。
讀后感的本論部分就是圍繞中心聯系實際談感想。有不少學生作文時為“感”發愁,“感”不出或“感”不好的原因除自身的生活閱歷和知識積累因素外,最主要的是不會靈活熟練地運用思維和論證的基本方法。
熟練地運用好論證方法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所在。議論文最基本的論證方法主要是例證法和對比法。沒有例證,論點就無法確立;沒有對比,論證就很難深刻全面。
一般來講,論證部分可分兩層,從正面和反面展開。正面舉偉人成功過程中學習方法的事例,舉周圍同學學習好的例子,舉例時和愚公相照應;反面舉一些不學無術者學習上的事例,舉周圍同學學習差的例子,再和智叟的言論相照應。只要寫作時首先從正反兩方面開始構思,再圍繞正反舉例,就不愁“感”不出東西來。有了正反就有了比較,就有了是與非。可想而知,說清了什么對什么錯、什么好什么壞,結論就自然地得出了。
值得特別強調的是,有部分學生寫讀后感時由于對這種體裁把握不準,往往把“感”寫成“論”。尤其是在寫讀文學作品之后的感想時,容易把讀后感和文學評論相混淆。的確,讀后感和文學評論有相同之處,它們都是以讀為前提,論據多在作品之外,主要談作品對自己的啟示,文學評論的內容僅限于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而證明論點的根據多引自作品自身。只要弄清了這些差異,就不會張冠李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