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指出,在沒有人的干預情況下,過去的物種大約可以生存100萬年,物種滅絕的速度大約是每年在每100萬個物種中有1種消失。自人類出現以來,特別是進入工業社會以來,人類的活動使物種滅絕的速度增加了1000甚至10000倍。顯然,我們正處在某一地質史上突發性的物種大滅絕中。要說明這個問題,也許再沒有比已經消失了的動物更好的例子了。
渡渡鳥
在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中,陳列著一只渡渡鳥的殘缺的標本——一個風干的鳥頭。這是最后一只渡渡鳥死后兩年被人捐獻出來的。在倫敦自然博物館中,還有渡渡鳥的一只鳥腳。
在15世紀以前,斯里蘭卡島上的渡渡鳥數量還很多,但自從歐洲殖民者相繼在這里定居之后,他們不僅帶來了偷食渡渡鳥的卵和雛鳥的豬、狗、猴、鼠等,而且還大肆砍伐森林,并對肉味細嫩鮮美的渡渡鳥大開殺戒。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鳥被殘忍地殺害,從此地球上再也見不到渡渡鳥了。
渡渡鳥滅絕后,島上的一種名叫卡爾瓦利亞的熱帶樹種也面臨滅絕的危險??柾呃麃啒涿磕曷湎孪窭钭拥墓麑?,里面包著種子,但種子藏在外殼十分堅硬的果實內,幼芽自身不能破殼而出,只有渡渡鳥才是它的天然盟友——渡渡鳥最喜歡吃這種樹的種子,但并不將它完全消化,而是使其外殼變薄,然后排出體外,經過這番折騰,卡爾瓦利亞樹的種子才能發芽生長。渡渡鳥滅絕了,卡爾瓦利亞樹自然瀕臨滅絕。

北美旅鴿
1914年9月1日,最后一只名叫“瑪莎”的雌性旅鴿在美國俄亥俄州辛辛納提動物園以俘虜的身份死去。
旅鴿的數量曾經占到美國陸地鳥類數量的40%,最多時達50億只,它們在空中飛翔時的壯觀景象簡直可以用遮天蔽日來形容。但是,一當歐洲人踏上北美大陸,他們就開始了對旅鴿的殺戮,目的只為食取其肉,鴿肉是當時市場上的便宜貨,僅密執安州一季就捕獲了750萬只旅鴿。在狂捕濫殺下,旅鴿很快被逼到了滅絕的邊緣。當最后一只旅鴿死去的時候,美國人為這種曾多得不可勝數的鳥兒竟在人類的捕殺下滅絕而感到震驚,他們為旅鴿樹起紀念碑,碑文充滿自責與懺悔:“旅鴿,作為一個物種因人類的貪婪和自私,滅絕了?!?/p>
袋狼
1936年9月,最后一只袋狼在澳大利亞霍巴特動物園死去。袋狼是一種起源于澳大利亞南部塔斯馬尼亞島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肉食性有袋動物,奔跑起來像狼,和袋鼠一樣有育兒袋。
袋狼曾廣泛分布于澳大利亞大陸及附近島嶼上。歐洲移民定居澳大利亞后,這塊大陸上的大多數袋狼很快就滅絕了,僅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上尚有分布。但是,隨著人類移民塔斯馬尼亞島,那里的袋狼的生存也出現了危機。人類帶上島的羊被狗傷害了,但他們卻以為是袋狼所為,1888年,當地政府甚至懸賞捕殺袋狼。在那之后的20年中,共有2000多只袋狼被捕殺了。
塞舌爾象龜
1756年,法國人占領毛里求斯的塞舌爾群島。1766年,一只象龜被作為吉祥物送到駐扎在毛里求斯的法軍司令部。為紀念探險家馬里恩,這只象龜被取名為馬里恩象龜。1810年,馬里恩象龜被英國人從法國人手中奪取,那時,它已是毛里求斯唯一存活的象龜。18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一個英國士兵手槍走火,馬里恩象龜因此喪生。
印度洋上的塞舌爾群島曾經是塞舌爾象龜的領地,至少有6種象龜在這里生存過。象龜是草食動物,白天它們各自尋找草木,到晚上才聚集在一起。在一篇寫于1708年的航海日記里有這樣的記載:在塞舌爾群島的一個島嶼上,許多象龜晚上聚集在一起,一個緊挨一個,就像是地上的鋪路石。足見當時島上的象龜之多。當初期的航海者來到塞舌爾群島后,他們發現象龜在不吃食的情況下可以存活幾個月,于是象龜就成了他們的新鮮肉源。當時一艘船大約可裝走1000~6000只象龜。到1800年,塞舌爾群島上的象龜滅絕了。

新西蘭椋鳥
新西蘭的毛利人大多信奉原始的多神教,還相信靈魂不滅而供奉祖先的精靈。他們每逢重大活動就要舉行儀式,而新西蘭椋鳥作為他們心目中的神物被用來祭祀神靈。
1835年,傳教士給新西蘭帶來了基督教,同時又讓歐洲人知道了新西蘭椋鳥的存在。歐洲人的到來使新西蘭椋鳥遭到大肆獵殺。
20世紀初,英國女王訪問新西蘭,女王將當地人送的新西蘭椋鳥的羽毛插在帽子上,一時間里當地人和歐洲人紛紛效尤。
1907年12月28日,最后一只新西蘭椋鳥在森林中孤獨地死去。有人在它的尸骨旁立了一個紙牌,上面寫著:“再見,新西蘭?!?/p>
斑驢
1860年,一頭飼養在倫敦動物園的斑驢因不堪忍受長期的禁錮,奮然撞墻而死,舉世震驚。
斑驢是一種馬科動物,最初被人發現時還以為是一種斑馬?,F代馬科動物不超過10種,包括家馬、野馬、幾種野驢、幾種斑馬及斑驢。斑驢最初是在南非被發現的,人們把這種類似斑馬、機敏倔強、對一切入侵者懷著強烈敵意的奇異動物馴化成看家護院的工具。
直到1840年,南非野外還有很多種群興旺的斑驢,但僅僅過了30年,隨著自然資源的大面積開發,斑驢逐漸走向滅絕。世界上最后一頭斑驢是飼養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動物園的一頭雌驢,它孤苦伶仃地活到1883年,然后無可挽回地走向滅絕。
歐洲野馬
1876年,歐洲野馬的野生群在烏克蘭滅絕。1880年,最后一匹人類飼養的歐洲野馬死在俄羅斯的莫斯科動物園。然而,在國際生物界悲觀地認為野馬在世界上已經絕跡的時候,1879年,俄國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在中國新疆天山東西部與蒙古戈壁的最西端之間的準噶爾、宰山附近意外獲取了野馬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