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長江的女兒潘揚的性格從小就像男孩子,開朗、活潑、好動,在家里一刻也坐不住,整天就喜歡在外面瘋玩。爸爸媽媽從來不強迫她呆在家里練鋼琴、學繪畫、背唐詩。“玩是兒童的天性,大人沒有必要去剝奪孩子的這個權利。我覺得一切還是順其自然的好,我從沒給女兒描繪過什么未來的藍圖,也從沒逼她將來要有多大出息。我想,只要她身心健康,生活快樂,我就心滿意足了。”
潘揚已經讀大學了,她的生活一直是快樂的。因為生活在寬松、溫馨的家庭環境中,她不像其他同齡孩子那樣苦著臉,日復一日地參加輔導班,做永遠也做不完的習題,她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在潘揚的身上絲毫找不到獨生子女那種自私、專橫、冷漠的不良習氣。偶爾,她也會做錯事,但爸爸媽媽從不訓斥她,而是耐心細致地給她講道理,讓她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看過心理學方面的書,說父母整天擺著一副威嚴的面孔,端著家長的架勢,不主動與孩子溝通和交流,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只有給孩子創造一個自由、快樂的環境,才能讓他健康成長。我覺得這是我們每一個家長的責任和義務。”潘長江說。
潘揚很有文藝細胞,能歌善舞,一直是學校的文藝骨干。朋友們勸潘長江讓女兒考藝術學校,請名師輔導她,潘長江也曾一度有過這種想法。潘揚初中畢業時,爸爸媽媽征求她的意見:“你愿不愿意考藝術學校?”
女兒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不想當演員,當演員太苦太累,壓力太大,我要上高中考大學,將來出國留學。”聽了女兒的話,潘長江內心雖有些遺憾,但他知道女兒從小就很有主見,還是尊重她的選擇吧。
朋友勸潘長江:“你女兒那么好的條件,不當演員實在可惜了!你再去做做她的工作,必要時拿出家長的威嚴。”潘長江笑著說:“我和女兒之間的關系既是父女,更是朋友。我不能干預她的選擇。孩子只有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才能發揮自己的個性,有創造性地工作。這就好比修剪出來的樹木固然筆挺,但呆板、毫無生氣;只有自由自在地生長的樹木,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是啊,我們不少家長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設計的軌道發展,殊不知,這是在扼殺孩子的個性,對孩子是一種無形的摧殘。
潘長江是女兒的“知心朋友”,女兒不論有什么心里話都愿意對他說,父女倆在一起永遠有說不完的話。高一下學期的一天,女兒吞吞吐吐地告訴潘長江:“我們學校有個男生對我表示好感,我不知道該怎樣對待這件事。”潘長江聽了,表現得十分輕松,笑著對女兒說:“你不要擔心,爸爸會幫你妥善處理好這件事。”
兩天后,他讓潘揚把那個男生請到家里來做客,他們三人坐在一起聊天,氣氛十分融洽。聊著聊著,潘長江拿出幾個青杏子,給那個男生和女兒一人遞了一個,并親切地說:“你們嘗嘗,看味道怎么樣?”潘揚和那男生很快地咬了一口,都皺著眉頭說:“又苦又澀!”這時,潘長江動情地對他們說:“是的。因為它們是青杏子,還不成熟,自然又苦又澀。你們這個年紀就好比這青杏子,條件還不成熟,如果硬走到一起,生活就會像這青杏子一樣苦澀。”聽了潘長江的話,那個男生紅著臉表示:“叔叔,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知道該怎么做了。”
這段朦朦朧朧的感情就這樣被潘長江巧妙地排譴了,為此,女兒非常高興,也更加信任爸爸。后來,一家媒體到潘家采訪,記者讓潘揚談談她心中的爸爸,潘揚真誠地說:“我一直引以為自豪的,不是爸爸的名氣有多大,事業有多成功,而是他對我的教育方式以及營造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環境。他是一個優秀的父親。在我的心目中,他不僅僅是我的父親,更是我的好朋友。”
(責編江有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