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從小身體殘疾,他們是不幸的,眼睜睜地看著和他們同齡的健康孩子玩游戲、上學,卻無法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但他們也是幸運的,因為他們遇到了朱媽媽,像親媽媽一樣呵護他們成長。
失去自己的親生孩子,她是不幸的,人世間還有什么樣的痛苦能和一位母親失去自己最親愛的惟一的兒子相比呢?但她也是幸運的,因為有著許許多多的孩子打心底里把她當作最慈祥、最親愛的媽媽。
這位被孩子們稱為“朱媽媽”的母親,就是朱雪明,第二屆“中國十大杰出母親”,甘肅省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正是這世界上最無私的母愛,讓她在為殘疾人服務的事業上執著前行,為甘肅省殘疾人撐起了一片最明亮的藍天。
殘疾孩子們最親愛的“朱媽媽”
在很多人眼里,殘疾孩子似乎與藝術絕緣了。而作為殘疾孩子自己,正是因為身體有殘疾,藝術的夢想便在他們心靈深處早早生根了,加上他們特有的敏感,許多殘疾的孩子都有藝術天分,他們幾乎每天都在盼望,有一天能登上舞臺,為所有愛他們的人表演,展現殘疾人的人生價值。
殘疾人藝術團,就是這樣一個實現孩子們夢想的地方。但是,最初的甘肅殘疾人藝術團卻是一個純粹的業余團體,演員大都是來自蘭州盲聾啞學校的學生,只在有演出的時候才來參加排演。一些有藝術天分的孩子,畢業走出校門的時候,便因為生活和藝術告別了。
為使這些孩子將來有一個好的發展,為了發揮他們的藝術才能,朱雪明一次次地向省上領導反映情況,多次協調人事、財政部門,終于為藝術團爭取到了事業編制和經費,使幾名藝術團的優秀演員一畢業就來到這里,繼續從事他們熱愛的事業。
朱雪明在藝術團的發展上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她為孩們創造演出條件,使他們多次到省內外和臺灣進行演出;為他們聘請一級編導和演員,培養他們成為有名的歌唱演員和舞蹈演員。她有時間就參加他們的演出活動,操心著孩子們的衣食住行,總是想著藝術團孩子們的伙食,想辦法讓孩子們吃得好一點。演出時,為了使孩子們有好的狀態和體力,叫同事們為孩子們買飲料、巧克力……許多瑣碎的事,本不是她要操心的,她都想到了。有一次,藝術團要參加一次重要的演出,當時正打著吊針的朱雪明卻一直惦記著孩子們,知道孩子們還在排練,就趕到排練廳來看望大家,問孩子們“累不累”;看著朱媽媽生病也要來看自己,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喊著“不累”,不能說話的孩子用手語比劃著,眼睛里卻早已噙滿淚水。
每當朱媽媽來到藝術團的時候,聾啞少年們總是圍在她身邊,用手勢和朱媽媽交流,更多的時候,他們就用翩翩舞姿來展示內心的感激,那些殘疾的肢體所詮釋的話語,也讓朱媽媽感到無限欣慰。
在朱雪明的關愛和同事們的努力下,甘肅殘疾人藝術團迅速成長為省內外倍受矚目的藝術團體,連續獲得第五、六屆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團體總分第一的成績,多個節目在全國獲得一等獎,數名團員被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吸收,并在2005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上參加了《千手觀音》的表演,打動了億萬觀眾的心。
藝術團的每一個孩子,都從心底里感謝朱媽媽,是朱媽媽為她們打開了夢想中的藝術之門。
有一種感情能改變殘疾人的命運
朱雪明常說:殘疾孩子的事是殘聯工作的基礎,只有解決好了殘疾孩子的問題,殘疾人事業的未來才有希望。對殘疾孩子,朱雪明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這是一種母性的感情,朱雪明把這份感情融入到工作當中,正是這樣一種感情,改變一個殘疾孩子的命運。
有一次,朱雪明去基層視察工作,在一個殘困戶家里了解情況的時候,發現這家一個七、八歲的小姑娘非常沉悶,小小年紀,臉上表現出的卻是一種不屬于她那個年齡的壓抑表情。朱雪明感到非常奇怪,本來已經走出門的她又回過頭來,詢問起小姑娘的情況來。
后來,經過孩子父親的解釋,才知道這個小女孩患有先天性足內翻,因為走路姿勢不好看,在學校經常受到同學們的恥笑。小女孩因此變得很自卑,性格也變得內向起來,她盡管學習成績好,也不想上學了。
聽到這些情況,朱雪明為孩子的發展擔憂起來,她囑托隨行的干部把孩子的腳部拍了照片,回去后讓省康復中心的醫生會診,一個星期后,小女孩被送到康復中心實施了手術;一個月后,恢復健康的小女孩回到了家,從此,她擁有了和別的女孩一樣美麗的腳,她不再自卑了,她上學了。
一個女孩的命運,從此改變了!
殘疾孩子的事,對朱雪明來說,是最重要的事。在檢查工作的時候,遇到家庭困難的殘疾孩子,她總盡量想辦法個人資助、找朋友資助、組織殘聯干部資助,使他們穩定就學。為了殘疾人的事,大到全省殘疾事業項目實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小到遞給殘疾孩子的每一分錢,朱雪明時時處處把殘疾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生命的第一位。
孩子,媽媽沒有照顧好你
一位偉大的母親,也一定能養育出優秀的兒子,朱雪明就有這樣一位優秀的兒子,作為一名年輕的營職軍官,兒子一直是母親的驕傲。
但是,不幸卻從天而降,2004年的一天,朱雪明這位惟一的兒子,在歹徒向他人行兇時,挺身而出,勇敢制止,不幸被刺傷經搶救無效犧牲。這對朱雪明來說,無異是致命的打擊,而這一年,朱雪明已經55歲了……
事發后,朱雪明堅持要到醫院看望兒子的遺體。在看到兒子的那一刻,她輕輕地撫摸著兒子的臉,一直摸到孩子的全身,她說的第一句話是:“孩子,媽媽沒有照顧好你!”在場的每一個人,在看到這樣的情景時,無不落淚。
對于兒子,朱雪明是懷著愧疚的。因為工作忙,她照顧兒子的時間很有限。兒子還很小的時候,朱雪明因為出差下鄉,孩子經常在同事家吃飯;等兒子漸漸長大了,她又把他送到部隊,近10年不在身邊。朱雪明覺得,她欠兒子太多了,直到28歲的兒子去世時,他還是單身。兒子生前總是對母親講:“媽媽,我的事你別操心,我自己來解決好了。”朱雪明想,等以后有時間再好好補償兒子,但是,她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正是因為對兒子的愧疚,給朱雪明帶了更多的悲傷和遺憾,同事們都擔心朱雪明會撐不住。但是,令所有人驚訝的是,兩周以后,朱雪明又回到單位上班了,像往常一樣開始了自己的工作。同事們關心她,疼惜她,從不提一句兒子的事,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以更加努力的工作來支持和安慰朱雪明。
朱雪明的兒子朱斌被蘭州市委、市政府評為“見義勇為先進個人”,朱雪明想,兒子雖然不在了,但他犧牲的值得,每當想到這個,她就會更加投入地工作,她要把對兒子的愧疚,全都補償到殘疾人事業中去。
對朱雪明而言,雖然她失去了自己的兒子,但是在她眼里,殘疾孩子就是她的孩子,甘肅殘聯就是她的家。她不只是甘肅殘聯的領導,更是一位母親,她把無私的母愛奉獻給那些殘疾的孩子。
翻開甘肅殘疾人事業的歷史,就是一部愛的歷史。同事們都說,朱理事長有一顆赤誠的愛心,想著大家的冷暖,謀劃著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她用無私的奉獻、博大的胸懷、過人的魄力和慈母般的愛心把職工凝聚在一起,匯集成一股團結的力量,為甘肅殘疾人點燃了重新投入生活的希望。10多年來,在她和同事們的努力下,68萬農村貧困殘疾人穩定解決了溫飽,72萬殘疾人得到了康復服務,50多萬殘疾人參加了農村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4萬多名殘疾兒童穩定就學,11萬多殘疾人多形式就業,推動全省殘疾人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朱雪明是殘疾孩子的最親最愛的好媽媽,她的故事也很快在隴原大地傳開,2006年,在第二屆“中國十大杰出母親”的評選中,朱雪明從100位全國優秀的母親中脫穎而出,被評為“中國十大杰出母親”,并在2006年12月22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表彰,受到王兆國、顧秀蓮、郝建秀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朱雪明,一位偉大的母親,用最無私的愛,為殘疾人的生活奔波著,更為甘肅的187萬殘疾人撐起了一片廣闊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