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燈紅酒綠的商業街,沒有鋪天蓋地的海報和廣告,更沒有“家樂福”和“麥當勞”——朝鮮人的生活寧靜而安詳,卻也蘊藏著一種樸素的樂趣。
“看”在朝鮮
看電影是朝鮮娛樂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平壤的每個區都有一家電影院,定期放映國產新片。在眾多的電影院中,設施最先進的要屬“羊角島國際電影院”。這里有6個放映廳,分2000座、600座、300座和50座4種規格。每兩年一次的“平壤國際電影節”的主會場就設在這里。
平壤大劇院、朝鮮國立交響樂團等也是人們時常光顧的藝術場所。像歌劇《賣花姑娘》、《血海》這樣的經典歌劇雖已上演1500多場,卻歷久彌新。在朝鮮,很多演出都是組織群眾免費觀看的。
大部分業余時間,朝鮮人在家里看電視。朝鮮現有3家電視臺:中央電視臺、萬壽臺電視臺和教育電視臺。中央電視臺是綜合性電視臺,每天從下午5點起播6個小時,而另兩個臺只在星期日播放文藝節目。
除了每晚兩次的新聞節目,中央電視臺還播放動畫片、連續劇、科普講座等等。其中以介紹領袖革命活動的紀錄電影居多。
朝鮮人很愛看電視劇。每晚8點半新聞節目后中央臺會播放一集,多以革命、抗日題材為主。不過最近也拍攝過一些表現新生事物的劇目,朝鮮IT業的核心部門——電腦中心就曾被搬上銀屏。此外,中國的電影和電視劇在朝鮮也大受歡迎。《小兵張嘎》、《鐵道游擊隊》、《紅樓夢》、《三國演義》、《渴望》等都是百看不厭的經典片子。
“玩”在朝鮮
朝鮮民族酷愛歌舞。信步大同江畔,時常能看到一些兩鬢斑白的老大娘在樹下翩翩起舞,老大爺們則打起長鼓吶喊助興。
“青年舞會”是重大節日慶典的保留節目。在國慶節、4月15日“太陽節”(金日成誕辰紀念日)和2月16日(金正日誕辰日),平壤金日成廣場和黨建紀念塔廣場上的舞會還會邀請外國友人一同參加。
閑暇時候,朝鮮人也愛外出游玩。每到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牡丹峰上,江邊溪畔,舉目可見三三兩兩野餐的家庭。酒過三巡,一家人就地大展歌喉,條件好的還專門備有麥克風和擴音器。歌曲多半以歌頌領袖、追憶革命歷史為主題,情歌也不少,但歌詞含蓄樸素、積極向上,有些像我國20世紀80年代的愛情歌曲。
大同江邊,凱旋門旁,群眾自發組織的氣槍、套圈、簡易臺球等隨處可見。雖然設備和獎品都很簡陋,卻也吸引了很多游人一試身手。平壤大城山公園還時常在節日里舉辦民俗表演。蕩秋千、摔跤、拔河、跳板、尤茨游戲、假面舞等傳統游藝也都很熱門。
“逛”在朝鮮
對于我們這些習慣了都市喧囂的人來說,除了聆聽窗外的革命歌曲,業余生活安靜得讓人不能適應。整個平壤市,只在使館區有一家網吧可以瀏覽國際網站,但每小時10歐元的價格又讓我們望網興嘆。沒有手機鈴響(朝鮮移動網發展很快,但只對國人開放),也沒有呼機叫,沒有麥當勞、必勝客等快餐店,只有“朝鮮料理”和零星幾家外匯“日式料理”。這里倒是有啤酒店,但門前經常排著幾十米的長隊,幾乎是清一色的男子,而店里則更是煙霧繚繞,令人望而卻步。沒有環境宜人的商場,商場貨柜上從頭到尾都擺著同一種商品,商品甚至還沒有農貿市場里齊全,農貿市場里甚至還有各種各樣的外國貨。因此,前往農貿市場是一件樂事。
不過,逛農貿市場也是一件很講究的事情。穿著行為要當地化,切忌奇裝異服,高聲喧嘩,招搖過市,否則會自討沒趣。朝鮮的農貿市場屬內部性質,外國人本不得進,只是中國人外形酷似,著裝上稍下功夫,一時也難以分辨。朝鮮農貿市場里,品種雖然不豐(蔬果為主,衣類雜貨為輔),但價格絕對公道,稱得上是童叟無欺,絕無以次充好、高價宰客之事。
相關鏈接
不久,一部來自朝鮮的電影將有望受到西方世界觀眾的追捧。英國《觀察家報》報道,該片名叫《女學生日記》,是朝鮮數十年來第一部賣給西方經銷商的電影。
朝鮮有關領導人表示,雖然無法經受美國和歐洲電影的聯合競爭壓力,但朝鮮電影至少應超越美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