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達姆八九歲的時候,該是上學的年齡了。但在落后的農村中,教育并不被人們認為是一件必需的事。母親只希望薩達姆像他的長輩一樣,沿著古老的模式生活下去,成為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一名農夫。日出而作,日沒而息,在鄉村中平靜而勤勞地度過一生,默默無聞。
但命運卻注定這個窮孩子不會成為那樣一個默默無聞的農夫。因為“薩達姆”這個不尋常的名字不能加在一個渾渾噩噩的農夫頭上,他必須配得上薩達姆的原意——“堅定不移的戰斗者”。
1947年,薩達姆年滿十歲。一天,與他年齡相仿的一位表兄阿德南·哈依拉拉來看望他。阿德南當時已在塔克里特的一所學校上學。
在小土房的院子里,兩個孩子坐在一起,薩達姆從表兄那里聽到了從來沒有聽說過的新鮮事。表兄告訴他,他上學了,正在讀小學二年級,現在能自己寫字了。說著,他就在地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一邊看著薩達姆,一邊給他解釋字母、做算術。“看,這是我的名字。這個字母讀‘艾利夫’,那個字母讀‘白’……這個數字讀3,那個數字讀4、5……”薩達姆聽得入了迷,仿佛一個神奇莫測的世界第一次闖進了他的生活,開闊了他的眼界。他緊皺雙眉,下定決心:我一定要上學讀書,學會寫自己的名字、做算術。
但在當時,薩達姆要上學卻是困難重重。他的母親肯定是沒有能力供他上學,而且他家所在的沙維什村并沒有學校,要想上學,他必須到塔克里特去,那里才有方圓幾十里內的惟一一所學校。
翌日,薩達姆向家里提出這件事,但遭到反對。他一直磨了好多天也沒有結果。新學年開始了,學校開始招收新生。于是他向家里提出去塔克里特的海里拉舅舅家,結果還是遭到反對。
一天夜里,只有十歲的薩達姆從床上爬起來,整理好行裝,悄悄走出了家門。他要去試試自己的命運。薩達姆朝法特哈地區走去,因為在那里有他幾個堂兄弟在一家公司當門衛。他覺得他們可能會幫助他。從沙維什村步行到法特哈有兩個小時的路程。薩達姆邊走邊自言自語:“他們一定會告訴我去塔克里特的路”。
薩達姆的一位堂兄弟見他一大清早趕來,大吃一驚,問道:“薩達姆,你來做什么?發生了什么事?”薩達姆堅定地回答說:“我決心上學讀書,但家里人不同意。我想取道法特哈去塔克里特,在那兒我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這個孩子不凡的舉動和決心贏得了堂兄弟們的支持和鼓勵。他們給了他一些錢,甚至還送了他一把左輪手槍,并在第二天一早前呼后擁地把他送上了開往塔克里特的汽車。
來到塔克里特,薩達姆找到舅舅家,卻撲了空。因為舅舅四年前就搬家了。他逢人便問,見人就打聽,終于找到了舅舅的新居。他見大門敞開,就急急忙忙地跑進去。舅舅一見大吃一驚,連忙問道:“薩達姆,你怎么來了?你是怎么來的?是誰帶你來的?發生了什么事情?”薩達姆鎮定自若地回答說:“我想讀書。”這一次,他的要求沒有遭到拒絕,相反,還受到歡迎和鼓勵。薩達姆進入了塔克里特學校,成了一名學生,他的母親最后也認可了他的選擇。薩達姆的生活也煥然一新。
薩達姆的舅舅海里拉·塔爾法(也是他后來的岳父)在家里很有影響。他曾上學讀過書,畢業后任教師,后考入軍事學院。薩達姆從小就將舅舅看作自己的楷模。
海里拉認為,一名英雄必須在一種嚴格甚至冷酷的環境之中長大,否則是不可能成為英雄的。
因此,在閑暇之際他常給薩達姆講述伊拉克的歷史,描繪民族英雄薩拉丁、尼布甲尼撒等人的英雄業績,以及古巴比倫燦爛輝煌的文明、英國人對伊拉克的掠奪、阿拉伯人與波斯人的戰爭等。舅舅還經常向他講述家史,告訴他在反對奧斯曼占領的斗爭中,祖輩、父輩是如何流血犧牲的……
這些講述在幼年薩達姆心中埋下了希望的種子。英雄們的業績激蕩著他幼小的心胸,并在那里萌發出逐漸壯大的夢想與雄心。薩達姆便是在這種讓他得益匪淺的熏陶中成長起來的。
節選自世界知識出版社《一個人的抵抗——走近薩達姆》
鏈接:
薩達姆說
“我的靈魂和我的生命。都將獻給我們寶貴的巴勒斯坦和我們熱愛的、堅韌的、苦難的伊拉克。”
——2005年8月,約旦兩家報紙公開了薩達姆在獄中寫給一位約旦老友的信。老薩在信里表示,自己將為伊拉克和巴勒斯坦事業而犧牲,并呼吁阿拉伯人沿著他的道路走下去。
“不要開槍!不要殺我!我是薩達姆·侯賽因。伊拉克總統。”
——2003年12月,薩達姆在地洞中被美國士兵抓獲時曾經這樣大喊。
“也許我本來應該當個醫生的。而不是什么政治家。”
——2004年9月,醫生在給薩達姆抽血時,他主動幫忙,還用英語說了這句讓大家吃驚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