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他20歲,夏天,騎著自行車,有風,暖的。他心情很糟,被老師批評,和小女朋友也拌了嘴,只好唱著賭氣的歌,很大聲。
她,站在禮堂前的平臺上,等人,等了很久,曬著,皮膚上浮著汗。她看著他經過,聽到他唱的歌。她想,也沒有什么,不過是幾千人的學校里一次偶遇。低頭又抬頭,看著他的方向,直到再也看不見。那首歌怎么沒聽過?余下的時間,她反復想。
好幾年以后,她在一個小眾的論壇寫下一段話,說她到現在還記得那個男孩仰著頭騎車唱歌,陽光照在他身上,像曝光過度的老電影噼噼啪啪地放著。這段記憶比什么都深刻且美好,揮之不去。
某個在美國的工程師給我講了這個故事,他說,呵呵,我就是那個唱歌的啊。
既然看到她的留言,怎么不相認呢?我問。
“那又怎么樣呢?你說?!?/p>
我們來設想一下吧。
如果可以不記后果,理想的相遇應該是這樣的:
他騎著自行車,在街上,一輛公共汽車停下來。他停在旁邊,向上看,一個女孩正低頭看他。只這一次四目相對,砰砰將他們雙雙擊倒。公車開,他趕緊騎上車跟著。到下一站,他停下,向車內張望,女孩已不在那個窗口。車開走了,他還在后悔剛才沒有看得更仔細。生活怎么就沒給一見鐘情任何機會。再一抬頭,那個女孩就在車站上等他。他笑著說:“來,跟我走吧?!睅纤械剿吭谧约罕成?,長發飄飄。
現實常常是那個女孩在站臺上等他,但當他四處張望,她卻轉身離開了。你怎么能信任第一眼看中的人呢?
1954年,格蕾絲遇見蘭尼埃三世;1961年,夢露結識了肯尼迪;1969年,三毛碰到荷西。然后呢,1962年,夢露死于家中;1982年,格蕾絲車禍身亡;1991年,三毛在醫院自殺。
再然后,多事者告訴你,夢露是肯尼迪弄死的,格蕾絲死前正與丈夫不和,甚至說,荷西根本就是假的。再優雅,再性感,再情深,都被質疑。愛情危機論在這個時代總是流傳得飛快。
所以,別匆忙開始心跳。我們更容易相信本沒有愛情這回事。大學里的教授說:“人和人的愛情最多維持4年,生個孩子多2年。嘿嘿?!北葋肀热?,10個手指竟沒全用上,所謂愛情就終結了。
1994年,鄭鈞唱著“有一天我們相遇,孤獨的心被救起”。如果相遇的兩個人結了婚,勢必生出個孩子,耗兩年,也開始雞飛狗跳,惡語相向,“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耗盡了我的激情”。
(何冰摘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