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由拉丁字母組成。從1605年意大利人利瑪竇開始,到后來英國人威妥瑪和翟理斯創制的威妥瑪—翟理斯式漢語拼音,確立了英式漢語拼音的基本形式。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是威妥瑪—翟理斯英式拼音的繼承和發展。本文在介紹漢語,使漢語拼音與音標更加完善拼音字母表示法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修訂《漢語拼音方案》的設想,以求教于方家。本人為非專業研究人員,寫作本文的目的在于探求簡捷漢語拼音與對應確切的國際音標。筆者殷切期望漢語界專家學者和漢語界同仁提出批評意見和建議。
一、漢語拼音字母表示
聲調
用阿拉伯數字1、2、3、4,分別表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標在音節的右上角。一般只在辭書里用。
Postal Spelling System 郵政式拼音(簡稱郵政式)
郵政式與威式不同之處主要有以下4點:
(1)威式自稱是北京城讀書音,郵政式加入了方音。如ㄐㄧ、ㄑㄧ、ㄒㄧ威式拼作chi、ch`i 、his,郵政式按尖團音分別拼作ki、ki、hi和tsi、tsi、si(省去送氣符號),如Peking(北京)、Tientsin(天津)。
(2)威式的介音u,郵政式寫w,如Ankwo(安國); 威式的ou,郵政式作ow,如Chinchow(錦州)。
(3)郵政式規定,廣東、福建、浙江等東南地區部分地名,按當地的方音拼寫(在翟理斯《華英字典》中,附有東南9個方言區地名方音的拼法)。
(4)在1906年“帝國郵電聯席會議”以前,部分地名已有習慣拼法,這部分地名保留不變。如Foochow(福州)、Canton(廣州) 、Amoy(廈門)。
《漢語拼音方案》
參見現代漢語教科書或字典、詞典。
二、漢語拼音的國際音標表示
1888年創制國際音標后,國際語音協會多次修訂音標,1979~2005年修訂版比較確切,但未見國家有關部門制定拼音與音標對應統一的文件。威式聲母送氣音右上角加頓號,只有在s之后的不送氣音與北京城近似,否則就是送氣清音。威式不僅送氣與否欠妥,而且有些音位清濁和元音也欠妥。多數學者把漢語拼音b、d、g同威式分別是[p]、[t]、[k](稱嚴式),或[b]、[d]、[g](輕聲時或寬式)。多數學者解釋漢語的b[p]、d[t]、g[k]發音與英語s之后的不送氣音相同,p[p ‘]、t[t‘]、k[k‘]發音與前不加s的英語送氣音相同(但英語音標通常無送氣符號,前無s又送氣,表示是否含混?)。依據1979年國際語音協會修訂版音標及1982年8月17日國家標準局、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布的339號文件,漢語拼音的b、d、g分別是[]、[]、[]。楊柳青認為:趙元任說漢語b、d、g表示不送氣清音最初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帶音,另一個是表示發音較軟。漢語b、d、g,不同于[b]、[d]、[ɡ],也不同于[p]、[t]、[k],更不是[ph]、[th]、[kh],它們沒有一個位置,所以在清濁分類的概念下,它們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名稱——“清化的濁音”。本人認為,1979年音標與339號文件有漢語j、zh、z應當分別是的含義,不是清音,音標還有h表示送氣,如th,.表示成音節,如(適用于漢語方言),但V帶音(濁音化)、..帶濁送氣、ㄇ齒音、ω圓唇化、(硬)腭化、~軟腭化等一般不考慮。威式用舌葉清音表示漢語舌面前與舌尖后音,郵政式常用舌面后與舌尖前清音表示舌面前音,即漢語拼音j、zh威式都是ch[t],郵政式常用k、ts表示漢語拼音j,都是英式漢語。如“北京”郵政式peking[piki], 而拼音beijing英語[beidi],學者構擬近代漢語也受威式影響,即[peiti],現代漢語應該[eidi]為妥。因為舌葉位于舌面前與舌尖后之間,近代漢語也把現代舌尖后音標注為舌葉音,現代舌面前音而近代仍構擬為舌面后音,因此地名就有以上(英式漢語)近代、現代的變換。漢語拼音聲母x而威式hs,末行聲母及伴隨韻母的表示欠妥。漢語拼音韻母e與ê不同威式,üo不存在,威式ien是近似下格韻母的普通話音;還有些韻母如êrh、ü等欠妥;漢語拼音末行韻母從威式中分出很妥,但按威式位置音標欠妥及y、w加換多余煩瑣。下面根據漢語拼音(用ɑ表示a,ɡ表示g)依次寫出代表漢字的民國注音、拼音字母及國際音標,以匯集眾家之說。其中屬北京音系的加框,多音標是音位變體;(專)表示(專業播音員很可能音),(眾)表示(大眾普通話很可能音),“輕”為輕聲。
三、簡捷漢語拼音方案修訂設想
世界上有五種通用字母,最通用的拉丁字母創始于公元前七世紀,到中世紀才形成現在通行的26個字母。漢語拼音基本上也是拉丁字母(僅少了v),如今我提出的簡捷漢語拼音方案共29個字母(大致一字一音),可美其名曰中國字母。改民國注音為京城音系國際音標。改動有:v表示舌尖前后韻母(不和i相混);u也表示過去wu;i也表示過去yi;w表示過去ê(不和e相混);ü改為y;無y、w加換;ɑo改為ɑu;留簡式iu、ui、un等;后鼻音用ɡ表示,單寫與元音后可表示過去nɡ,即ɑɡ表示過去ɑnɡ,iɡ表示過去inɡ,uɡ表示過去uenɡ等;卷舌音雙字母,改寫前字母轉90°,設計電腦雙擊前字母。修訂方案如下:
聲調符號
聲調由低至高分為五度,常用四種聲調,還有一種輕聲,調值符號如下:
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輕聲
55-35′ 214 ˇ 51 ‵
聲調符號標在音節的主要韻母或妥當元音上,輕聲不標。
隔音符號
為了區分音節,在音節分界處用(’)將音節分開,例如dɑ’i(大衣)。
注釋:
①威妥瑪-翟理斯式拼音、郵政式拼音,網上資料。
②1979年版國際音標,參見邢公畹主編《語言學概論》,語文出版社,1998年82~84頁。
③339號文件及1993~2005年版國際音標等,網上資料。
參考文獻:
[1]王力.漢語音韻[M].中華書局,1980.
[2]倪立民等編著.語言學概論[M].浙江大學出版社,1988.
[3]岑運強主編.語言學概論[M].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楊劍橋著.漢語現代音韻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5]楊耐思著.中原音韻音系[M].中國科學出版社,1981.
[6]大百科全書編委會.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M].1988.
[7]侯精一主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8]袁家驊等編.漢語方言概要[M].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
( 許澤金,江西贛州市人,1949年生。1956年開始學普通話,1988年學習國際音標后,感到普通話和說話人的方言有關,確認規范漢語為北京音系(21個聲母,18個基本韻母)每個字有確定的1~4個音素構成,近年探索廣州和贛州音系,最近提出簡捷漢語拼音方案修訂設想。現居住贛州市建國路3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