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比字句的研究現狀
漢語的比字句是現代漢語中差比的主要格式,它的發展和演變經過了長期的過程,以前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黃曉惠(1992)、史佩信(1993)、李訥、石毓智(1998)等。
黃曉惠(1992)認為現代漢語中表差比的比字句來源于漢魏六朝時期表泛比的比字句“X比Y,W”,其中“比”為動詞,W多為動詞性,有少量形容詞,屬連謂結構;而這種比字句又和先秦時期就出現的表泛比的比動句“X比(于)Y”有淵源關系。
史佩信(1993)贊同差比比字句的來源是“比動句”,但認為比動句不是表泛比,而是表平比,“比”兼任“比較”和“結論項”兩項語義功能,意思是“所比兩項相并列或相類似”。比動句發展到表泛比的比字句的時間也不是漢魏六朝時期,而是早在先秦的戰國末年就已經出現了。
李、石(1998)二人則從更廣闊的視野,探討了漢語史中曾出現的四種差比格式:形比句、比動句、“似(如)”結構和比字結構的相互影響和興替。此文將元代以前的“X比Y”和“X比YW”統稱為比動句,認為此前的“比”都宜視為動詞,只是宋元時期已經開始虛化。到明清時期“比字結構”才真正誕生,W由以動詞為主轉化為以形容詞為主,而且結構開始復雜,前面開始出現“愈發”“越”等相對程度副詞,但“比”仍帶有較強的動詞性。清代到現在“比” 才退化掉動詞性而真正演化為一個介詞。
本文擬對比字句從清末到現代的情況做個簡明的考察和梳理,看看“比”字句在這百年時間(約1895——1995)內的變化情況。考察分清末、民國及建國后三個小的階段,考察作品有:
1.清末(1895——1911):李伯元(1867~1906)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1866~1910)的《恨海》、劉鶚(1857~1909)的《老殘游記》。
2.民國(1911——1949):魯迅(1881-1936)《狂人日記》(1918)、郁達夫(1895~1945)《過去》(作于1927年)、老舍(1899~1966)《我這一輩子》(作于1937年)、張愛玲(1921~1995)《金鎖記》(作于1943年)。
3.建國以后(1949——現在):林海音(1918~2001)《城南舊事之驢打滾兒》(1960)、茹志鵑(1925~《百合花》(1958)、張潔(1937~)《愛是不能忘記的》(1979)、阿城(1949~《棋王》(1984)、王朔(1958~)《過把癮》(1988)、蘇童(1963~)《米》(1991)、金仁順(1970)《水邊的阿狄麗雅》(后改編為《綠茶》)(2002)。同時也參考了一些其他作家的作品(標有作者出生年代和作品時期)。
一、清末比字句考察情況
《官場現形記》共出現比字句28個、《恨海》11個、《老殘游記》46個。與《紅樓夢》時期相比,出現了以下變化:
1.“X比Y W”中的“Y”可以為表遍指的疑問代詞“誰”等。
李、石(1998)曾指出“表遍指的疑問代詞尚不能做‘比’的賓語,表遍指時不是一般的詞匯形式,以此來證明“比”還具有很強的動詞性。如:
(1)藥氣比一切的花香還香呢?
這種情況當然是存在的,但是我們在《紅樓夢》中同樣也發現了這樣的例子:
(2)我比誰不會花錢,咱們以后就坐著花,到多早晚是多早晚。
(3)只是佛爺菩薩看的真,他們姐兒兩個,如今又[比]誰不濟了呢?
甚至在《金瓶梅》中也有這樣的例子:
(4)你們姐姐,比那個不聰明伶俐,愁針指女工不會?
這三個句子“比”后的賓語是疑問代詞,雖然都是否定形式的反問句,但是已可以理解為疑問代詞表遍指,并非真正的提問。不過在一般的肯定句式里,表遍指還是用一般的詞匯形式。但是到清末情況發生了變化,例:
(5)他的心[比]誰還狠!《官場現形記》
(6)從前,大家[比](動詞“比”)誰[比](介詞“比”)誰時樣,如今,誰[比]誰穿的破爛,那個穿的頂頂破爛的人,…… 《官場現形記》
(7)來,路又近,房子寬爽,從大門走進來,一直到上房,筆直一條路,[比]那里都好?!豆賵霈F形記》
在這三例中表遍指的疑問代詞已經可以充當一般肯定比字句中“比”的賓語了。尤其在例(6)中“動詞比”和“介詞比”同現在一句中,對比非常鮮明。
2.出現了雙音節動詞“比較”,用以代替單音節的動詞“比”,且比較項前皆有介詞引入?!氨取钡墓δ荛_始分化。例:
(8)藹拿自己和哥哥比較,又拿嫂嫂和娟娟比較,覺得造物弄人,未免太甚!《恨海》
3.在我們所考察到的語料中,“比”雖仍可用于等比,但只一例,絕大部分情況下用“與……不同”,與《紅樓夢》時期相比而言比例大大減少了。例:
(9)徐大軍機一看,數目卻[比]別的門生不同,因此方轉嗔為喜,解釋前嫌,不向他再追究前事了?!豆賵霈F形記》
(10)黃三溜子得了差使,氣焰便與別人[不同],同朋友說起話來,三句不脫署院,兩句不離營務處,賽如統省候《官場現形記》
(11)此一個甲子與以前三個甲子[不同],此名為“轉關甲子”?!独蠚堄斡洝?/p>
這些都表示“比”的虛化程度進一步加強,平比與等比、動詞“比”和介詞“比”的職能分工日漸清晰。
但是,此時的“比”字仍有一定的動態表現,如: “比”字后仍可接動態助詞“著”,例:
(12)這是他的獨到,然[比]著前一段卻未免遜一籌了。《老殘游記》
(13)那河里的水一天長一尺多,一天長一尺多,不到十天工夫,那水就[比]埝頂低不很遠了,[比]著那埝里的平地,怕不有一兩丈高!《老殘游記》
二、民國比字句情況
《狂人日記》比字句4例,郁達夫《過去》8例、老舍《我這一輩子》(2個表比方,2個比喻,39個比字句)、張愛玲《金鎖記》(動詞性的4例“比賽”“比不得”“比”“比不上”,比字句13例)。這一時期的“比”已經完全虛化了,用于比字句的“比”不能再加“著”,表示其他動詞意義的“比”多用雙音節形式“比賽”“打比”“比如”“比方”“比喻”等。還有含比的短語詞“比起來”“比不上”“比不得”等都在使用,“比不得”的使用比例開始縮小。
在此之前比字句的形式否定句“不比”更宜視為等比,類似于今天的“不像”“跟……不一樣”或“不能跟……相比”。如:
(14)京邸寓中,不[比]在家寬轉。《錯斬崔寧》
(15)(紅云)如今不[比]往常。《西廂記雜劇》
(16)我不[比]與他。《金瓶梅》
(17)而且寶釵行為豁達,隨分從時,不[比]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都t樓夢》
(18)卑職不[比]別人,應得在這里伺候的?!豆賵霈F形記》
(19)這里是個熱鬧城市,不比鄉莊兒上,貼不上幾天,便被人家的招帖蓋住了,有何用處?《恨?!?/p>
而到這個時期有了很大變化,基本上與現代漢語中的“不比”的意思接近了,表示對前話語的否認。例如:
(20)他的身分一點不比我高?!段疫@一輩子》
(21)他不比我闊,不比我漂亮,不比我年輕;那么,她貪圖的是什么呢?《我這一輩子》
(22)我的精神氣力并不比哪個年輕小伙子差多少《我這一輩子》
這時期的比字句句式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結論項變得更加復雜化,表義更加精密。如“X比Y”的結論項W為“多、少、早、晚+V+數量賓語”。這是以前所沒有的。例如:
(23)巡長比巡警才多掙幾塊錢呢。
(24)七巧嫌她喬張做致,吃這個,吃那個,累又累不得,比尋常似乎多享了一些福。
在《紅樓夢》和清末時期,比字句的結論項若是多個并列的形容詞,可用“又”連接,發展到這個時期就不能再用“又”連接了。如:
(25)湘云舉目一驗,卻是文彩輝煌的一個金麒麟,[比]自己佩的又大又有文彩?!都t樓夢》
(26)聽做月餅的司務說,他家的材料好,味道[比]我們的又香又甜?!独蠚堄斡洝?/p>
(27)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督疰i記》
雙音節詞“比較”有了副詞的用法,表示相對程度較低,但所見例子還不多。我們所查語料中只見一例,其余作動詞的有4例:
(28)外國菜比較清淡些,中國菜要油膩得多?!督疰i記》
三、建國后比字句情況
《驢打滾兒》比字句例句7例、《百合花》僅1例、《愛是不能忘記的》4例、《棋王》5例、《過把癮》30例、《米》28例、《水邊的阿狄麗雅》10例。
在建國早期的作品中,我們仍看到了“比”作等比的殘留,但是在后來的作品中就再也見不到了。例:
(29)玫知道這樓已作了單身女教職員宿舍,比從前是學生宿舍時,自然不同。《驢打滾兒》
在前面兩個時期,比字句的結論項若為“V得+A”,如果再要加上副詞,應加在整個結論項的前面或動詞前面,而不是在形容詞的前面,如:
(30)(寶釵)想到后來終身更[比]賈母王夫人哭得悲痛。《紅樓夢》
(31)大家都知道官場上的人專門搜羅舊貨,因此價錢飛漲,竟[比]新貨還要價昂一倍。《官場現形記》
(32)因為陰天,所以[比]平常更黑得早,于是喊店家拿盞燈來。《老殘游記》
(33)上學校吧,制服,手工材料,種種本子,比上私塾還費的多?!段疫@一輩子》
而到這段時期,相對程度副詞多置于形容詞的前面?,F代漢語的程度副詞雖也可位于“比”的前面,但意思和位于形容詞前不一樣。位于形容詞前,意味著兩個比較項都具備比較的性質。而位于“比”之前,則表示這是基于前面一個比較之上的第二次比較。如:
(34)他的兩只大手也顫抖起來,比抱著了蘆花那晚抖[得]更厲害。(胡石言(1925——)《秋雪湖之戀》1983
(35)我們借他的頭腦用,剛才他講的您聽見了,不是比報紙上說[得]更叫人入耳嗎?鄧友梅(1931——)《話說陶然亭》(1979)
(36)如果我們當時舉家遷來美國我會比現在的你干[得]更好。張賢亮(1936——)《綠化樹》(1984)
這時期以前的“比字句”中表示相差量大可用“A+得遠”,如:
(37)果然你是個明白人,比賈蓉兩個強遠了。《紅樓夢》
(38)他的年紀,比我大哥小得遠?!犊袢巳沼洝?/p>
但現代漢語中多用“A+得多”,“遠”只保留在“差得遠”這一個短語中表示相差量大。例:
(39)長得只能算一般,比你差遠了?!哆^把癮》
“比較”作副詞的用法大大增加(7例),超過了作動詞的比例(3例)。例:
(40)現在看來這點還是比較英明的?!哆^把癮》
(41)他們想比較一下,誰殺的人更多一些?!睹住?/p>
結語:
從上述考察的結果來看,“比”在這百年時間里進一步虛化,比字句的功能更加地專門化,表義也更加地精確復雜,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比較項和被比較項幾乎可以由任何成份來充當,表遍指的疑問代詞可充當“比”的賓語。
2.“比字句”中的“比”不能再加“著”這樣的動態助詞。
3.“比”的其他動詞的用法多出現了相應的雙音節形式。
4.“比”的結論項,從語法規則上更加地規范化,副詞“更”“還”等只能修飾結論項中的形容詞部分,而不能再修飾動詞部分。
5.結論項出現了一些復雜結構“多、先+V+數量詞組”等。另一種“V+賓+V得+A”在我們所考察的語料中沒有出現,但是在現代漢語已經出現了,如“他唱歌唱得比我好”。
6.兼任等比的功能慢慢消失了,泛比的功能也由“與……相比”“比起來”承接,比字句的結論項里不能再出現絕對程度副詞“最、極、很”等或狀態形容詞“飛快”等。
附注:文中引例所據書目大部分來自于北京語言學研究中心網上語料庫及電子文本,少數載自其他電子文本。
參考文獻:
[1]李 訥 石毓智.漢語比較句嬗變的動因[J].世界漢語教學,1998,(3).
[2]黃曉惠.現代漢語差比格式的來源及演變[J].中國語文,1992,(3).
[3]史佩信.比字句溯源[J].中國語文,1993,(6).
[4]王 麗.<西游記>中的“比”字句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4,(4).
[5]章新傳.<史記>含“於“的比較句考察[J].上饒師專學報,1995,(4).
[6]章新傳 金姝蘭.<紅樓夢>含“比”的比較句考察[J].江西教學學院學報,1996,(5).
[7]章新傳.漢至清之“比字句”[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2,(1).
[8]趙金銘.漢語差比句的南北差異及其歷史嬗變[J].語言研究,2002,(3).
(陳 珺,華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