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我以為最緊要的是訓練語感。”語感是指對語言文字的準確的、敏銳的感受能力,是思維并不直接參與作用而由無意識替代的在感覺層面進行言語活動的能力。這種能力具有直接性、整體性、敏捷性和不確定性。它是建筑在大量感知、體驗、積淀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語言直覺。學生有了較強的語感之后,就能感受到語言文字所表達的豐富內涵,能充分領略到遣詞用字的精彩,也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情達意,這樣將大大提高其語文素養。筆者認為,當前語文教學的關鍵是要確立一個既包容語文本身又包容著人的情感、人的體驗、人的實踐,并將其融為一體的對象——語感。
那么,在教學中我們應怎樣來訓練學生的語感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方面著手:
一、在朗讀中訓練語感
訓練學生語感的主要途徑是“讀”。著名教育專家王尚文教授說“讀,其實也就是讀給自己聽,這才是培養語感的主要途徑。”讀是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窗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說在瑯瑯的讀書聲中,文章優美的意境、縝密的思路、豐富的情感,常能得到充分酣暢地體現。現代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從心理學、生理學角度對該現象作了解釋:“朗讀也是一種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骨活動的技巧。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氣就在讀者的喉舌筋骨上留下痕跡。”可見,朗讀對語感的養成是有科學理論依據的。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洪鎮濤老師在《鄉愁》這一課的教學中,主要就是讓學生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悟,有所感。洪老師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立即指出學生在朗讀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示范讀,而后讓學生再放聲讀,洪老師邊巡視邊大聲激勵,要求學生把詩歌內在的情感讀出來。待到簡要分析詩歌之后,洪老師又指名讓學生讀和背,最后請全體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全詩。洪老師的這一教學設計體現了語感訓練的根本途徑——要充分地讀,要讀得充分。學生通過這樣的朗讀,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在朗讀中與作者的心靈產生了共鳴。很顯然,這里的讀決不是單調枯燥的“天地玄黃喊一片”式的朗讀,而是運用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對讀音的流暢、詞義的內涵、表達的確切、語勢的磅礴、條理的連貫、感情的起伏,都有了十分深刻的體會。
二、在閱讀中訓練語感
語感訓練,更多的是對文學作品語言的品味。我們在閱讀時,對語言的理解往往必須透過其表層意思,進一步分析它的深層含義,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語言運用之精妙。例如,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袁湛江在執教《守財奴》一課中,特別讓學生揣摩“(葛朗臺)眼睛的神氣差不多是很慈祥了”一句中“差不多”一詞,“差不多”是指在程度、時間、距離等方面相差有限,十分相近。作者用這“差不多”難道是向讀者傳達葛朗臺由橫暴變得慈祥了這一信息嗎?顯然不是。然而作者就是運用該詞惟妙惟肖地勾畫出葛朗臺那虛偽的心,讓我們看到葛朗臺是假慈祥真貪婪!通過對詞語的品味和感悟,我們對人物的心靈、作者的創作意圖和小說思想內容的理解就要深刻得多了。又如,《紅樓夢》中王夫人一句極其普通的話“月錢放過了不曾?”,這看似不經意的一問,實際上告訴了讀者賈府的諸多矛盾:王熙鳳拿月錢放債一事由來已久,而且遭到人們的強烈不滿,以致在新來的客人面前,王夫人也忍不住要盤查一番了。真是不經上下細細揣摩,而不知此筆之妙!
三、在積累中訓練語感
“實踐出真知。”凡是技能,唯有在實踐中方能練就。語感訓練也是這樣,只有不斷積累語言,才能形成能力,增強語感。語感的訓練離不開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語言環境,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強,如果我們將一些出自名家之筆、文質兼美的作品,讓學生“熟讀”,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換成有聲的口頭語言,最終變成他熟悉的語言,這樣,學生就能逐步感受到語言的意蘊和文章的氣勢。通過背誦,學生積累一些優雅的文句和精美的篇章,不斷充實到自己的語言倉庫中,并從背誦中進一步領悟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方法,這將使學生受益終身。由于課程標準對閱讀本身有量的規定,教師可以因材施教,組織一定數量的詩、詞、文,讓學生背誦,這樣就更有利于學生貯存語言、提高語感,從而扎扎實實地提高語文能力。“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實際上是語言積累對于培養語感,進而提升語文素養的巨大作用的最好注腳。另外,廣泛而多渠道地閱讀也是訓練學生語感的很好方法,實踐表明,大多數中學生,語感都較強,他們的想象力豐富,語言表達能力強,對語言文字的把握比較準確。因此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讀一些與課文有關的閱讀材料,以彌補教材閱讀廣度和深度的不足。再者,當代社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閱讀渠道:電腦、電視、廣播、社交、課外活動、圖書館……只要教師本著“物為我用,積極引導”的思想,指導學生在欣賞中形象地感悟語言,是可以使學生的語感能力得到顯著提高的。
四、在聯想中訓練語感
藝術創作往往是藏鋒不露的,所謂“用意十分,下語三分”。閱讀文章,一般可讓學生從語言入手,發揮聯想,對那意義深沉的“七分用意”仔細揣摩,從而欣賞文字的精妙之處。比如小說《祝福》,我們可以提示學生找出淪為乞丐時的祥林嫂形象——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空碗,一手拄著“下端開了裂的”竹竿; 隨著情節的展開,學生逐漸了解了魯鎮這一環境,祥林嫂的性格以及她的生活經歷;再讓學生聯系到舊中國勞動婦女沒有地位、受壓迫凌辱的生活境況,并將它融入到小說所描繪的生活場景和人物性格中去。如此一來,祥林嫂的形象、生活的環境逐漸具體、生動起來。這樣,學生就可以擺脫泛泛的、即興式的欣賞,從形象中超越出來,對小說的主題進行理性思考,從而認識到祥林嫂之死的悲劇性,學生對黑暗社會的憎惡感情加深了! 用這種方法持之以恒地進行訓練,學生的語感能力就相應提高了。
無庸質疑,語感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日常工作教學中,語感綜合能力的培養,運用任何手段都不可能立竿見影,但我們應當不斷作些有益的探索以期提高語感能力。現代語文教學要做到“授之以漁”,要求用適當的方法啟迪學生的語感能力,讓學生自己用“心”去讀作品,和偉大的作家交朋友,努力建設自己的精神家園,并在日后的閱讀中不斷豐富它,擴大它,假如我們一直這樣努力,那么學生胸中的萬紫千紅,必定有助于他們飛越人生的萬水千山。
(勞利明,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