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普通話中表示頭與肩相連一部位的詞主要是“脖”和“脖子”,“脖”一般作語素構成詞語如“脖頸兒”“脖梗兒”“脖領兒”,“脖子”主要單用,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動物。
一、“脖”的最早用例及方言背景
“脖”最早見于元雜劇中,現存元代雜劇的唯一同時刊本《古本戲曲叢刊·元刊雜劇三十種》中出現了6次,但是字形不統一,有許多異體形式,例:《諸葛亮博望燒屯》第三折“(燕兒落)將軍!你早則不鞭敲金鐙響,可不將得勝歌齊聲唱,見緊邦邦剪了臂膀,直停停舒著孛項。”《好酒趙元遇上皇》第一折“(寄生草)愿情云陽鬧市伸著胈項。”《諸宮調風月紫云亭》第一折“(金盞兒)嘴尖口子,爪快撮天靈。”《尉遲公三奪槊》第一折“(賺煞)這廝除了鐵天靈,銅鈸項,銅腦袋,石鐫就的脊梁,那鞭上常有半紙血涂的人腦漿。”其中“鈸”1次,“孛”3次,“”1次,“胈”1次。
至于為什么用“脖”來表示現代漢語意義上的脖子義,筆者以為最有可能受某北方方言的影響,因為“脖”最初的字形很不穩定,所以可能是一個“俗詞”在民間口語中使用,汪維輝指出,“口語詞進入書面文學語言大都有一個過程,開始時口語詞匯在高雅文體中總顯得格格不入,慢慢地,也就習慣了。也就是說,口語詞會有一個被人們特別是被文人在心理上接受的過程。”“脖”首先進入的書面文學形式是元雜劇,因為雜劇這種文學形式與以往不同的是它更具有通俗性和大眾性,要求語言通俗易懂,所以民間口語中的俗詞比較容易進入其中。經過長時間的使用,最后正式進入書面語時,字形穩定在“脖”字上。
“脖”受北方方言影響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有四:(1)元代以后,“標準語”的基礎方言逐漸發生變化,由南系官話開始向北系官話轉變,羅杰瑞說:“南宋的‘標準語’是一種南系官話,到了元代,東北方言(現代北系官話的祖語)成為優勢語。”“脖”若作為一個北方方言詞在這種大背景下開始擴大影響是順理成章的。(2)筆者統計了近代漢語的一些同時語料,這些語料基本上可以反映南北方言的差異,結果顯示:“脖”多在北方文獻中出現。而在南方幾種文獻中“脖”的用例則很少,其中以江淮官話為方言背景的作品中沒有出現用例,在以吳語為背景的作品中,如《型世言》、李漁小說和《海上花列傳》等中有較少用例,可都出現在敘述部分,而敘述部分大都用通語所寫,明代以后通語已經是北方官話。(3)元雜劇中的作者主要是北方人,作品也是反映北方話。(4)現代漢語方言中北方官話區普遍用“脖”,而在南方官話區則另用它詞,現代漢語方言就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這也可以從側面證明,南方官話區歷史上并沒有大范圍地使用“脖”。(下文將詳述)根據以上四點我們可以推測“脖”是個北方方言詞。具體情況見下表:

說明:李漁小說指的是《無聲戲》和《十二樓》。
二、從“脖”的方言分布看其出現年代
在現代漢語方言分布中,“脖”基本上只在北方官話區中使用,而在南方官話區中以“頸”為主。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的40個方言點中的分布圖如下:

說明:+表示說,-表示不說,=表示較少說或用法有局限,空格表示不清楚。
由上圖可見江淮方言區以北的北方官話區主要使用“脖子”和與“脖”組合構成的名詞如“圍脖”“胛脖子”“脖兒梗”等,而南方官話區主要使用“頸”和與“頸”組合構成的名詞,如“頸梗子”“圍頸”等。其中江淮方言區處于南北的過渡地帶,如南京、徐州等地,“脖”與“頸”并行不悖。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方言,它同時使用“脖子”和“脰頸”,而周圍的吳語都使用“頸”,這可能還與杭州話本身特殊的方言性質有關。《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中的《杭州方言詞典》在介紹杭州方言特點時說:“杭州話受外來方言的影響,影響最大的是宋朝遷都臨安,南宋政府優待南渡士民,……南渡士民,帶來以汴梁為主的北方‘官話’對南方本地話的影響,各州縣的‘官話’,以人口的優勢跟杭州本地話長期共處,終于使杭州話在語音、詞匯、語法方面起了不小的變化,喪失了本地話的一些固有的特點,染上了濃厚的北方話色彩,同時北方官話也受到本地話的影響,起了一些根本性的變化。”羅杰瑞指出,“雖然杭州話具有一些吳語的特征,它基本上還是個古老的官話方言。八百多年來,跟鄰近吳語的接觸無疑給杭州話增添了一層粉飾,但是基本上須把它看作一種官話。”由此我們可以推測,至遲在南宋以前,“脖”已經在口語中使用了,只是還沒在書面語上反映出來,隨著使用范圍的擴大,加上元代雜劇這種通俗文學形式的出現,“脖”在元代的書面語中才得以顯現。
參考文獻:
[1]賈彥德.漢語語義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李榮主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3]呂叔湘.近代漢語指代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羅杰瑞著,梅祖麟譯.關于官話方言早期發展的一些想法[J].方言,2004,(4).
[5]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6]王鳳陽.古辭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7]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
[8]徐沁君.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M].北京:中華書局,1980.
(方云云,南京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