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教學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在《周禮》及《禮記》所提到的“通譯”被提到。而外國人或外族人真正大批到中原學習漢語,則始于東漢初年。《后漢書·儒林列傳》:“匈奴亦遣子入學。”興盛于唐代,明、清也出現過熱潮,這都是指來華學習。再追溯外國的漢語教學,早在公元 372 年朝鮮就正式設立太學講授漢語;公元 1 世紀至10 世紀佛教傳入越南,為研讀佛經,越南人開始學習漢語和漢字;18、19 世紀,西方傳教士將漢語教學帶回德、法、意等歐洲國家,那里的漢語教學往往跟漢學研究融為一體。但不管何時何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始終沒有成為一項專門的事業和一種專門的學問。如果把 1950 年 7 月清華大學正式成立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進修班作為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正式開始的標志,我國對外漢語教學已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歷程。大致可分為兩大時期,即實行改革開放前的形成時期和改革開放后的發展時期,前者又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創立階段: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
20世紀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即從1950年的清華大學最先開設“東歐班”至1961年“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專修班”與“北京外國語學院非洲留學生辦公室”合并,成立了“北京外國語學院外國留學生辦公室”,從無到有地建立了新中國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專門教學機構,并初步組成了一支專職對外漢語教師隊伍。1950年,捷克、波蘭向我國提出交換留學生。同年6月,周恩來總理決定與捷克、匈牙利、波蘭、保加利亞、朝鮮各交換5名留學生。7月,“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開學。(1951年至1952年在清華大學,1952年至1960 年在北京大學),這是我國第一個對外漢語教學專門機構。應該說:1950年是中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開國元年”。1960年我國在校的外國留學生471人。1961年,我國選拔優秀畢業生,作為對外漢語教學師資,進行3年外語(英語、法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培訓,陸續派往國外任教。這批師資日后成為業務骨干,不少人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領導。這10年間共接收了來自60多個國家的3315名留學生,并開始了向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派遣漢語教師(朱德熙先生為當時首位赴保加利亞任教的對外漢語教師)。這一階段的特點:①從無到有,建立了專門的教學機構;②形成了一支專職的對外漢語教學隊伍;問題:①教學機構不穩定;②教學規模小;③教學門類單一,只有預備教育。
二、鞏固階段:6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
1962年“北京外語學院留學生辦公室”跟“出國留學生部”合并獨立建校,成立了“外國留學生高等預備學校”,這一決策結束了我國教育機構和人員不穩定的狀況。當時學校開設了三個專業:①漢語預備教育;②漢語專業教育;③漢語出國師資培訓。經高教部批準, 1964 年學校更名為“北京語言學院”,成為我國惟—一所以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為主要任務的高等學校。1965 年夏,二千多越南留學生來華,全國又有二十多所著名高校承擔了對外漢語教學任務,僅 1965年留學生總數已達到了3312人。另外,從1961年起,高教部決定從一部分重點大學的中文系選拔優秀應屆畢業生作為出國漢語師資儲備,到北京外國語學院或北京大學進修三年外語,至文革共培養了四批共一百多人,他們后來成為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中堅骨干力量。這些教師向分布在全國 20 所大學的2000名留學生教授漢語。這是中國第一次舉辦全國性的對外漢語教師培訓班。這一階段的特點:①教學規模不斷擴大;②出現了多種教學形式;③專業增多(預備教育、翻譯專業)。不幸的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幾乎無情地斷送了新中國的對外漢語事業。
三、恢復階段:70年代初至70年代后期
在這之前的60年代下半段,正值十年“文革”的頭五年,對外漢語教學基本處于停頓狀態。但由于70年代初我國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如1971年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1973年聯合國大會第 28屆參議一致通過將漢語列為大會和“安理會”的五種工作語言之一,1972年因我國援建坦贊鐵路,所以要為這兩國長期培養數百名專業技術人員,他們首先需要學習漢語),所以對外漢語教學需求增大。1972年10月,周恩來總理批準恢復北京語言學院,次年就招收了42個國家的383名留學生。1974年9月9日,毛澤東主席為北京語言學院題寫了校名,標志著國家最高領導對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關心和重視。1972年至1977年五年間,我國共接受2266名留學生。
四、發展階段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幫”,“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197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隨之而來的“中國熱”帶來了“漢語熱”。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辦學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到1978年,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有了大發展,這一階段的主要變化和特點如下:
1.形成了以北京語言學院(后改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現名為“北京語言大學”)為對外漢語教學基地的、教學點遍布全國的、各具特色的教學體系。
2.教學類型增多:漢語預備教育;四年制漢語本科教育(1978 年);漢語研究生教育(碩士、博士);網絡教育;對外漢語師資教育;漢語速成教育;華僑補校(北京、廣州、集美……);建立不以贏利為目的的海外“孔子學院”。1977年至1978年,我國接受一年以上的長期生13126名,短期生33812名,計46938名,是前三個階段總和的1.4倍。
3.支持海外的漢語教學,`主要形式有:派遣教師赴海外教授漢語;提供漢語教材供其使用;建立海外教學點或合作辦分院;對海外教師進行高水平培訓。
屆時,“對外漢語言是一個專門的學科”已成共識。此后,隨著我國在世界地位的提升,對外漢語教學也如雨后春筍,得到了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揚.對外漢語本科教育研究[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5.
[3]柳英綠.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延邊大學出版社,1997.
(李 娟,魯東大學漢語言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