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以下簡稱《現漢》)隆重問世,在感慨它添加詞性、豐富義項等巨大變化的同時,也不禁想將本人關于反義詞“輕”“重”的構詞研究的一些感想寫出來,以表述自己的疑問和建議。
《現漢》中“輕”共有9個義項,“重”有5個義項(除去表示“姓”的義項)。本文立足于詞典中出現的所有帶“輕”和“重”的詞條進行考察。結果如下:

注:表格中不含“重武器、輕武器、減輕、承重孫、重聽”幾個詞,后文另外解釋。“輕”“重”都含的有11個,本文沒有贅述。此外,對于多義詞,本表格一律按其本義,即第一個義項進行歸類。因空間有限,特將具體詞語放入附錄中。
一、“輕”“重”對立義項的構詞對比及原因分析
從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只有在第一個義項上“輕”的構詞比重大于“重”,別的都不如“重”。下面,我們就對每個義項進行分析。
(一)“重量小;比重小”與“重量大;比重大”的對應
含“輕”“重”的詞語在此義項上對應的多為新詞,“重量、比重”是一個接近物理學的術語,因此輕/重工業/機槍/水等多體現于此。“重”的構詞在此義項上強于“輕”還在于“重”更容易和“又重又大”聯系起來,如“重+N”構成偏正結構表示特定的詞語,結構比較緊湊,如重擔/炮/身子等;“輕”卻沒有這樣的特權,它構成的單位或者不存在,或者結構比較松散,如“輕擔”不具備詞的性質。這一組義項應是離本義比較近的義項,因此,縱向上,它們都占有本詞所屬義項構詞的很大比重。
(二)“數量小;程度淺”與“程度深”的對應
在考察“重”的此義項時,我們發現其所收的詞有很多可懷疑之處,它們共同處似乎不是很多卻歸到了一起。于是,我們考察了《應用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等辭書,發現它們分出了“數量多”“程度深”“厚”“超出一般”等多個義項,而這些一律被《現漢》統收入“程度深”的義項中,筆者認為甚為不妥。
首先,做到與“輕”對應,它必須增加“數量多”這一義項(這是一個比較具體的表示程度的義項,如重金/資等)來體現此點。其次,根據《漢語大字典》推斷,“重”本義是“厚”,與其并行的有“強”,這體現在古語詞的保留上,如重兵/賞等,不列出這些顯然有失公允。最后,《現漢》追求釋義的完備性和實用性,其次才是見解性。由此可見,完善和補充“重”的這個義項已屬必然。
相反地,“輕”的處理則比較好,一方面體現了“數量少”與“程度淺”的分立。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釋義的簡潔性,“輕風/淡”等詞體現了“輕微”的意義,但“數量少”,也可用“程度淺”涵蓋。
(三)“不重要”與“重要”的對應
很明顯,這兩個義項是從“比重小/大”的分別引申而來的,它們的構詞能力同樣也類似上層意義。尤其是“重要”義頻繁出現在現代漢語中,它的獨用能力必會進一步加強,如“隆重、貴重、重大”等。可是,“輕”的能力卻不是那么強,只有“看輕”可以和“看重”對比,突出“不重要”義,別的詞體現的卻只是古語詞的保留,如“掉以輕心”和“人微言輕”,它們可以從另外的義項上分析。
這兩個義項通過相反釋義對比進行區分,可以明顯體現反義詞釋義的特點,有助于理解和接受。不過,根據釋義盡量避免同語素解釋的原則,“輕”明顯好于“重”。
(四)“輕率”與“不輕率”的對應
在此組義項上,“輕”的構詞能力明顯少于“重”。根據二者的對應,筆者經考察發現,“輕”的“不莊重,不嚴肅”義項明顯是“輕率”的程度加深,如“輕浮”比“輕率”只是重了些等;這些剛好可以和穩重/莊重體現出的“莊重,嚴肅”意對應。故本人認為“輕”的兩個義項可以歸并,畢竟詞語不是很多且能概括得很好,同一定名為“輕率,不莊重,不嚴肅”,對應“重”改為“不輕率,嚴肅,莊重”,這樣既明顯看出對應關系,又讓釋義顯得精確。
(五)“輕視”與“重視”的對應
在此義項上,“輕”與“重”差別尤其明顯。“輕視”義項的動詞意義表現不很強,故詞典還沒標明它的詞性。而“重”卻具有比較獨立的構詞能力。因此“重”可以與別的動詞構成聯合式動詞結構,“重視”義項上構詞多體現于此,如“保重、愛重、敬重”等。可“輕”似乎體現的是修飾的副詞性作用,如“輕蔑、輕侮、輕慢”等。
二、有“重”無“輕”的義項
“重”的義項除去“姓”外,惟一無“輕”與之對應的是“重量;分量”,也是惟一的名詞性質的指物義項,它的數量很多,也很突出。“輕”無此義項,這在于反義詞中常見的不對應性。即表示積極意義的高、長、重、大一類形容詞往往具有對應名詞的意義。“重”也不例外,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演變出獨立的名詞意義的義項來,如毛/皮/凈重等,這是“輕”所沒有的特權。這些詞語對兩者的對應影響不是特別大,故本文不再對此做太多闡釋。
三、有“輕”無“重”的義項分析
如前面表格所示,“輕”有四個義項沒有“重”與之對應。經筆者考察,這大多因為這些義項都是由相關義項引申而來,且獨立形成了義項;“重”則沒有形成獨立義項,或已消失對應意義的構詞,因此才造成不平衡的局面。下面將一一解釋。
“輕”本義為“輕車”。后來,“輕”作為單音詞的意義減弱,退化成構詞的語素,本義消亡。可是在它基礎上引申出“負載小;裝備簡單”義,詞語大多與“輕便”有關,如“輕車熟路”等。對應“重”的“輜重”一詞則獲取了新的意義。“輕”的“不莊重;不嚴肅”義前面已有論述。“輕松”應與“沉重”對應,顯然是由“重量小,比重小”引申而來,可更多構詞體現在心理感覺上。這側重從感覺上解釋詞語,可以說是一種語境義,如“輕柔”“輕省”“輕音樂”等。“重”卻沒有獨立出義項。 “用力不猛”義項情況類似,它明顯地從“程度淺”分化出來,分析過細,且詞匯數量少,完全可以歸入進去,減少冗余。
四、對一些疑問的分析
前文筆者對“輕”和“重”的眾多義項進行了綜合分析和分類,可是仍有一些疑難問題,茲一一提出。
1.“重聽”歸入“重”的第幾個義項中去?《診斷學大詞典》(298)對其解釋見于“耳聾”,指“聽覺系統的傳音異常所致感音部分或兩部分聽覺障礙或聽力減退。輕者為重聽,重者為耳聾”,很顯然,它應該是“聽不清楚”或者“聽力減退”,而不像《現漢》所釋 “聽覺遲鈍”那么簡單。2.“承重孫”歸類怎么可以與“承重”同?查詢《漢語大字典》(3681),“重”18“宗法社會謂嫡系之大宗繼承權”,顯然“承重孫”歸入此義項比較合適。《現漢》收其詞卻未留其義,不妥。3.“輕武器”與“重武器”顯然屬于同一范疇的反義詞,可是根據《現漢》解釋,前者歸入“裝備簡單;負載小”解釋,后者歸入“重量小,比重小”解釋。盡管二者通行,可是還是不很恰當。它們在英語里面分別是lignt weapon和heavy weapon,顯然它們來源相似,所以《現漢》對其解釋有失偏頗。4.“減輕”與“加重”應為對應反義詞,“重”定位為“重量”,可是“輕”的意義無法確定。從詞結構上分,“減輕”應該是“動作+結果”,意思為“減少數量或程度等使之輕”,類似“挖深”一類的短語結構,故推斷它應該是形容詞性的,而“加重”則不必如此定位。
五、小結
反義詞的對應義項的對比分析必定會給詞匯研究提供新的視角,有助于辭書的編纂和漢語教學中的系統學習。本文對散見于《現漢》中含“輕“和“重”的詞語進行了系統的歸類和分析,并總結出它們出現差異的原因,對不很恰當的地方也提出了自己的修補意見。只是有些疑問之處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斟酌。
附錄:
兩者對應的義項
輕①:重量小;比重小(15個)輕工業 輕機槍 輕水 輕型 輕金屬 輕元素 輕盈 輕軌鐵路輕飄 輕飄飄 輕柔 輕悠悠 輕于鴻毛 群輕折軸 輕活兒 重②:重量大;比重大(22個)超重氫 笨重 繁重 厚重 里急后重 沉重 粗重 德高望重 重工業 重機槍 重水 重型 重金屬 重元素重活兒 重氫 如釋重負 重擔 重子 重炮 重身子 重頭戲
輕③:數量少;程度淺(12個)口輕2年輕 見輕 口輕1 輕淡 輕風 輕巧 輕微 輕揚 輕聲 輕飏 輕描淡寫 重③:程度深(30個)重金 重資 重獎 重利 口重 重音 重彩 重價 重賞 重兵 濃墨重彩 重讀 慘重 積重難返 重話 濃重 深重 危重 手重 心重 言重 嚴重 重犯 重傷 重辦 重創 重挫 重孝 重災區 重責
輕⑤:不重要(4個)看輕 掉以輕心 輕賤 人微言輕重④:重要(12個)看重 隆重 重大 重要 貴重 重地 重點 重任 重頭 重托 重鎮 任重道遠
輕⑦:輕率(5個)輕率 輕忽 輕舉妄動 輕諾寡信 輕信重⑥:不輕率(11個)穩重 持重 慎重 安土重遷 老成持重 鄭重 自重1 鄭重其事 莊重 凝重 語重心長
輕⑨:輕視(6個)輕視 輕敵 輕生 輕蔑 輕慢 輕侮 重⑤:重視(17個)重視 保重 寶重 愛重 敬重 倚重 推重 器重 珍重 注重 重用 尊重 側重 并重 偏重 看重 著重號
“輕” 有而“重”無的義項
輕⑧:不莊重;不嚴肅(5個)輕薄 輕浮 輕口薄舌 輕狂 輕佻
輕⑥:用力不猛 輕手輕腳 手輕
輕④:輕松(10個)輕而易舉 輕歌曼舞 輕健 輕捷 輕快 輕取 輕省 輕松 輕易 輕音樂
輕②:負載小;裝備簡單(9個)駕輕就熟 輕便 輕車簡從 輕車熟路 輕騎 輕舟 輕裝 輕裝簡從 輕裝上陣
“重”有而“輕”無的義項
重①:重量;分量(24個)超重 比重 負重 荷重 加重 承重 吃重 毛重 皮重 起重機 起重船 借重 千粒重 凈重 忍辱負重 失重 體重 舉重 載重 重力 重量 重心 輜重 自重2
有問題的詞條
重武器與輕武器 減輕與加重 重聽 承重孫
既包含“輕”又包含“重”的詞語(本篇論文未收及)11個避重就輕 畸輕畸重 沒輕沒重 拈輕怕重 輕重 頭重腳輕 無足輕重 輕重倒置 舉重若輕 舉足輕重 輕重緩急
參考文獻:
[1]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Z].湖北辭書出版社 ,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Z].商務印書館,2006.
[3]楊志寅主編.診斷學大辭典[Z].華夏出版社,1993.
(朱 斌 牛海燕,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