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本想試著寫一篇漢字中有關“女部”的統計分析或考證等類的文章,于是瀏覽查閱了《漢語大字典》,這部以解釋漢字的形、音、義為主要任務的大型語文工具書,收字上至商周甲骨文、金文,下至現代漢語簡化字,共計收列單字56000左右。其中收錄女部字956個,包括繁體、古文、俗字、異體字257個,是目前收女部字最多的字典。它不僅收列了“女部”常用字的常用義,而且注意考釋常用字的生僻義及其義項。面對如此詳實而全面的材料,在分析“女部”字、略窺古代社會之一斑的同時,筆者腦海里卻無意間蹦出了幾點感悟,于是索性把其整理成文了。也許下面的表述并不是很客觀甚至是很幼稚,但為了形成一種良好的寫作習慣,還是粗陋地把它們給記錄下來了,敬請同仁批評指正。
語言由音聲和文字兩部分組成。音聲是語言的內核,是實質。文字是語言的表記形式,是外殼,但仍會對語言的使用和傳播及使用者的思維方式產生一定的影響和限制。文字按其性質大致可分為兩類: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中國的漢字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古老的至今依然使用的表意文字。作為語言的表記符號,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表音文字是音聲的表記符號,只表示發音,文字的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含義。表意文字則不同,它不僅僅表示發音,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含義。
一、從漢字看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發展
中國是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各地的地勢、氣候、生活方式都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產生了眾多的與當地人文環境相適應的語言,即我們所說的方言。中國的方言數量多,差別大。不僅南方與北方,即使同是南方,彼此之間也有很大的差別。如福建和廣東就同屬南方,但粵語和閩南話的差別就很大,彼此很難聽懂對方說話。至于南方與北方在語言上的差異就更可想而知了。盡管各地在語言上有相當大的差異,可是如果寫出漢字來,彼此都能看懂。所以,雖然中國地域遼闊,方言眾多,但漢字憑借其表意性卻可以暢通無阻??梢栽O想一下,如果我們使用的不是表意文字,而是表音文字,由于方言的緣故,不僅彼此之間難以用口語溝通,寫出的文字也會使彼此很難看懂。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以來,在歷史長河中之所以能夠保持著統一發展的格局,正是因為有漢字這種表意文字,才克服了各地由方言所形成的語言上的障礙,促進了彼此的交流,保持了各地之間的親融性及民族的向心力。
二、從漢字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漢字是由圖形變為筆劃,由象形變為象征,集音、形、意于一體的文字。雖然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漢字與古老的象形文字已不可同日而語,但依然還帶有象形的風采,能給人以形象的感覺。這種形象感不但作用于中國人的視覺,而且還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這些漢字在外國人看來不過是橫豎撇捺點和線的重疊,而在中國人的眼中,卻是“虎”有虎形, “貓”有貓態。例如我們面對一片盛開的鮮花,如果不用語言整理,沒有花名,不論怎樣感動也只能籠統地說:“這花真美!”得到的是模糊不清的感受。而用語言將其整理成玫瑰、月季等,這些花才開始在我們面前清晰起來,才能充分領略它們各自所獨具的風韻。又如看見“蝴蝶”二字就能讓人聯想到蝴蝶那翩翩起舞的形象。正因如此,中國人才發明創造了世界上唯一能夠將文字作為藝術欣賞的令世人嘆為觀止的書法藝術。文人墨客的家中懸有字畫條幅,供人吟誦;演武廳中掛著遒勁有力的“武”字,一筆一劃都充滿著剛健之氣,日日激勵鍛煉者的心志;佛堂廟宇掛有莊嚴的“佛”字,一橫一豎博大端莊,時時澄清修煉者的私欲雜念。
對中國人來說,漢字已不單純是音聲的標記符號,同時也是美的享受,漢字可以成為藝術的追求,成為陶冶情操的手段,進而升華為民族的精神氣質。將文字藝術化,并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民族必然是想象力極為豐富的民族。這一點在中國的文學作品或日常生活中都隨處可見。例如《西游記》里的仙境、地獄;《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為祭奠死者而焚燒的紙錢、紙牛、紙馬、紙電視……無一不表現出中國人那種令人嘆為觀止的豐富的想象力。這種豐富的想象力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漢字,因為漢字是根據其形意特征來表達獨特的含義的,能給人以一定的形象感,具有激發起人們想象力的功能。表音文字則不同,每個文字只表示發音,本身并不具備任何含義,所要表示的含義只能依靠文字的嚴格排列順序來完成。這種文字上的差異,必然會導致生活在不同文字世界中的人們的思維方式上的差異。例如: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人仙馬大都是駕著祥云在天上飛來飛去,而西方神話世界里的仙人神馬則大多長著翅膀。這些雖然是神話傳說,卻足以證明人們思維方式的不同。前者表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后者則表達了對邏輯推理的注重。
三、文字改革有待加強
漢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化而來的,集音、形、意于一體。每個漢字都以特定的形意表示特定的音聲,所以漢字的數量非常多。《康熙字典》收錄的漢字有48641個。現在一般學生使用的《新華詞典》中有漢字11000個左右。1978年3月16日,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在《人民日報》著文批評中小學語文教學“慢、差、費”時指出,“在10多年里用2700多課時的時間學習本國語言,卻又大數過不了關,豈非咄咄怪事。”當然這是在批評教育體制和教學方式中存在的問題,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繁多的漢字給學生和教師所帶來的巨大壓力,也是影響語文教學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們要實現現代化強國的夢想,就必須發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然而繁多的漢字,使我們在發展教育方面與其他國家相比要增加許多難度。例如:英語只有26個字母,通過學習掌握拼寫規律,基本上就可以讀寫所有的單詞。日文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加起來還不到100個,再加上濁音、半濁音、拗音、拗長音也不過180個左右?!叭毡拘W生一般在一年級第一學期就能區別這些假名的發音,第二學期就能把自己所知道的詞全部用假名寫出?!?《日語特點》金田一春彥著)當然日語也使用漢字,但其數量有限。日本政府規定使用的漢字只有1900多個,而且日語是假名與漢字并用,當漢字不會時可以用假名代替。漢語雖然也有拼音文字,但我們僅僅將其作為漢字的標音,而沒有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字和漢字并用,所以拼音作為表音文字的長處也就沒能得以發揮。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不會寫的漢字,需要查字典或請教他人,而不能用拼音代替,這就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掌握漢字。
我國古代自然科學并不發達,生產力處于十分低下的水平,彼此的交往和信息量也都十分有限。所謂的掌握知識主要是文章詩賦的吟誦寫作,所以漢字繁多的弱勢并不十分明顯。到了近代,情況則大不相同??茖W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信息量以幾何的速度遞增。快速的生活節奏使人們已經越來越感覺到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面對如此眾多的文字,“青春作賦,皓首窮經”已經成為歷史。面對過去曾引為驕傲和自豪的浩瀚的漢字,今天已經開始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如何進行文字改革,使中國的漢字在保留其獨特的風采的同時,又能適應當今的信息時代,這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語言工作者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戴春霞,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