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語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定社群內被人們普遍使用的話語形式。一般為口語,帶有一定的方言性,是一定時期內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及人們心理活動等因素的綜合產物,并在傳媒的推動下盛行的詞、短語、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 社會中的人群由于性別、年齡和社會分工的不同而分為不同的言語社團。在社團內部,人們之間聯系密切,交際頻繁,因而在語言的使用上表現出一些不同于其他社團的特點。這樣,各種言語社團就在全民語言的基礎上產生各有自己特點的語言分支或語義變體,這就是所謂的社會方言。校園流行語就是社會方言的一種。
校園隱語作為松散社會群體隱語,它的締造者是學生,是學生這一社會群體所使用的有意不讓他人所知曉的秘密詞語,本文通過分析校園隱語的特點透析校園隱語產生的各種機制。
一、校園流行語的特點
1.“舊詞”別解
這是校園流行語中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即利用原有詞語的能指,偷梁換柱,給予新的所指。新舊語詞在感情色彩、語體色彩上產生極大偏離。例如:
[蛋白質]笨蛋+白癡+神經質;
[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
[特困生]對學生中特別愛睡覺者的戲稱;
[留學生]留過級的學生;
[特色]特別好色;
[可愛]指可憐得沒人愛;
[天才]指天生蠢才;
[活該]指活著應該;
[偶像]指嘔吐的對象;
[耐看]指要耐著性子看;
[不錯]指長成這樣不是你的錯;
[討厭]指討人喜歡百看不厭;
[善良]指善變又沒天良;
[賢惠]指閑在家里什么都不會;
[如花似玉]指如花椒似芋頭;
[大蝦]大俠;
[斑竹]版主。
2.“勁”詞狂用
這里的“勁”取用于“勁舞”的“勁”,代表性的構詞語素有“爆”“超”“狂”“亂”“賊”等等。透著一股“熱、辣、爽”的味道來凸現自身的情感。例如:
[爆笑]很好笑,招人大笑,惹人哄笑(偏重于聽者)。例如:“今天電影太爆笑。”
[爆]指事情沒做好,砸了、完蛋了。例如:“我這回考爆了。”
[超級好玩]亦有“超級有趣”,意指特別好玩、特別有趣。例如:“今天老師的表情超級好玩。”
[超野]特別厲害。例如:“有沒有看見過那個人灌籃?超野的。”
[狂]發狂似的。例如:“狂背單詞。”
[亂有趣]亦有“亂好玩”“亂野蠻”,指特別吸引人,常用于剛上大學的學生口中。
[賊好]非常好,好到極致的情形。例如:“她這次考得賊好。”
[爽]意指痛快。例如:“我真想到網吧里去爽一把。”
3.新興語言
這類語言主要是指常用于網絡聊天的語言,一般通過諧音、諧義,或是英文字母的縮寫形式來實現。例如:
[530、520、584]我想你,我愛你,我發誓;
[2589]愛我別走;
[3166]再見(源自日文);
[1314]一生一世;
[13+2]訂餐簡語,13號快餐再加一份煎蛋;
[286]反應慢,落伍了;
[886]拜拜了;
[CBA]酷斃了;
[PMP]拍馬屁;
[IN]很正點;
[HOT]超辣。
4.巧用隱喻
[煲電話粥]形容打電話時間很長。例如:“我們不常見面,但常常煲電話粥。”
[變態]言談舉止怪異,與一般人不一樣。例如:“我脾氣暴躁,宿舍里人說我最近有點變態。”
[吃錯藥了]弄錯、搞錯。例如:“他簡直吃錯藥了,那種人是好惹的?”
[豆腐撞死]表示無能到極點。例如:“真恨不得買塊豆腐撞死。”
[網蟲]指對上網特別著迷的人。例如:“我們宿舍個個是網蟲。”
[圍爐]即打群架;
[洗胃]喝飲料;
[洗耳朵]聽音樂;
[跌股]沒面子;
[老板]大學生給研究生導師、系主任、校長等的代號;
[領班] 班主任的代號;
[主管]班長的代號;
[恐龍]很丑的女人;
[樓主]發帖子的人;
[閃]離開;
[踢一腳]跟貼 ;
[暈倒]無法理喻到了極點;
[菜鳥]表示什么都不懂 。
二、校園流行語的產生機制
隱語的產生和傳播往往經歷這么一個過程:起先往往是幾個富有命名創意的語言“精英”,某一天突發靈感,用一種別致的名稱去指稱一種事物或現象,漸漸地他們周圍的哥們兒、姐們兒也用上了,于是就在一個寢室或一個班級的范圍里流通,或者在更大地域的特定群體中流通,成為“某某群體隱語”,校園隱語也不過如此。
1.社會原因
(1)大眾傳媒潛移默化的影響
現在的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相當廣泛,網絡、影視、書刊等大眾傳媒都為隱語的產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例如被學生視為偶像的影視明星、時尚人物都是操用流行語的高手,而這些渠道的信息遠比父母、老師的說教要有趣得多、生動得多,因此他們更易于接受。有的來源于電影、電視、廣播、報紙、廣告和文學作品等大眾傳媒。如來自《大話西游》的若干經典話語,“痛并快樂”“無知者無畏”“我問故我在”“今天你雅狐了嗎”“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閃亮登場”是廣告用語,“你以為你是誰”“玩的就是心跳”“我是AA我怕誰”則來自報刊小說。
(2)網絡用語風行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學生網上交流的增多,網絡詞匯大量涌入青少年的口語及書面語中,并向社會各個層面迅速滲透,使用的領域漸趨廣泛,成為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這種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前面所提到的“新興語言”即數字語言、字母語言,幾乎全部都是網絡詞匯的聊天語言。
2.心理因素
(1)求新求異
今天,市場經濟的運作機制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社會角色日趨多元化。在這物欲橫流而又充滿競爭的社會里,人們從來也沒有像現在這樣在人潮洶涌的社會中倍感孤獨,倍感自身力量的微不足道。這種社會上普遍流行的思潮,不可避免地要侵入校園。如“郁悶”一詞在當代大學生活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成了當代大學生的口頭禪。由于年輕人特有的敏感心理,他們大多既自戀又自卑,既狂妄又懷疑,既對未來充滿信心又覺得前途渺茫。這種矛盾心理和對自己未來角色的無法定位,使得他們既希望保持自己獨特的個性,又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但是,由于個人交往能力的局限,他們無法得到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同,于是他們轉而尋求在與自己有相似心理特征的人群中所能達到的相對的默契,這便是校園流行語產生的群體聚合心理的深層次原因。這種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和體現了角色認同的任務和功能,其結果是在整個校園流行語的大范圍內,產生了許多特定的小范圍流行語群體,這些群體有自己獨特的流行語。同一群體的交談,用這些語言交流,彼此心領神會,倍感默契。但是對于圈外人士而言,則會感到莫名其妙和不知所云。下列一段對話:“B:晚上有時間去黃昏煉’嗎?你沒安排‘甜蜜一下’吧?C:我可沒那么‘老孔’,晚上要‘學習文件’。B:哈哈,假正經,你知不知道你都成了我的‘偶像’了。”諸如此類的隱喻性的詞匯有很多。
(2)宣泄壓抑
相當一部分流行語是宣泄對學校教育體制、教育方式的不滿。現代的中小學生在家背負著“望子成龍”的過高期望,在學校又負擔著要為老師、學校增光添彩的任務,同時要為自己的未來透支自己的體力和腦力,這“三座大山”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壓抑、苦悶、孤獨、憂郁等不良心理情緒又無法與父母、老師溝通,只能通過編歌謠、仿套歌詞、詩詞進行宣泄,因此這些流行語幽默、反諷意味非常。上文所提到的“舊詞別解”“勁詞狂用”等隱語的出現正是學生宣泄壓抑、孤獨心理的一種表現。
三、小結
校園隱語作為學生群體中的“江湖黑話”,是現今校園中最時髦的流行語。在搜集了些“新人類”“新新人類”“另類”“酷一代”“新生代”的口頭語后,發覺這些流行語代表著一種文化現象,同時也體現了一種來自校園群體的情緒,通過對存在于大學校園中這一特殊語言現象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當代大學生這一新潮群體的心態。社會的發展是語言發展的基本條件,隨著社會的發展,新事物、新概念層出不窮,人們的思維越來越細致復雜;不同社會的聯系、交往、接觸也必然會推進語言的發展。正如斯大林所說:“語言隨著社會的產生發展而產生發展……因此要了解語言及其發展的規律,就必須把語言同社會的歷史,同創造這種語言、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民的歷史密切聯系起來研究。”語言可以透析社會。
(王金玲,河北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