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少仇恨多少怨,無限怨恨涌筆尖。聽譙樓密密敲更點,待我把賊子罪狀寫滿篇。十斗墨、百方硯、千支筆、萬張箋,難寫香蓮恨無邊。
江無底、海無邊、五湖寬、泰山險,難比賊子罪滔天。字字行行流血淚,行行字字透長箋。十載冤仇今申訴,按照國法懲罪愆。寫罷御狀天未曉,滿懷憤怒怎安眠。恨不能抓去空中月,恨不能摘去星滿天,恨不能撥動金雞叫,恨不得早上金殿把賊子的罪狀宣。
這是淮劇《女審》中秦香蓮的一段唱。《女審》是淮劇中的特有劇目。說的是秦香蓮在韓琪自刎后被仙人救走,在深山習武,改名孔月華投軍抵御外侮,屢立戰功,封為都督。回朝后,連夜寫御狀告陳世美,而陳世美特來拜會都督,即為秦香蓮扣押并升堂審問,太后派御林軍包圍都督府,宣圣旨救世美,秦香蓮大怒,劍劈圣旨,手刃陳世美,率軍隊反出皇城。它是根據傳統劇目《女審包斷》改編而成,原劇結局是包公判案而秦香蓮反為陳世美求情,最后大團圓。改編本則強調秦香蓮斗爭精神,手刃陳世美反出京城。這樣改動,在當時頗引起爭議,但這段連夜修本的唱詞卻具有特色。這段唱或有可能是在原有唱詞的基礎上改寫的,當時改編者之一的馬仲怡原為淮劇演員出身,所以這段唱詞頗多保持了淮劇特色。
淮劇來自農村,因此唱詞比較樸質粗獷,往往還具有民歌的色彩。這段唱詞中“十斗墨、百方硯、千支筆、萬張箋”以十、百、千、萬的遞增數字形容仇恨之大,“江無底、海無邊、五湖寬、泰山險”用江、海、湖、山比喻陳世美罪惡之重,這都是民歌中常見的手法。“抓去天上月,摘去滿天星,撥動金雞叫”這樣夸張的手法來表示希望天亮的迫切心情,更是民歌中常見的語句。比較京劇《紅娘》中張生“安得后羿弓,射此一輪紅”那樣典雅的語句,越顯出淮劇唱詞的語言更為接近普通民眾,通俗易懂。但如果一味強調鄉土氣息口語化,也不符合舞臺藝術的特性。這段唱詞較之淮劇傳統唱詞中的直率大白話,如《秦香蓮》劇中秦香蓮斥罵陳世美的唱段“把你比作禽,無翅又無翎。把你比作獸,毛也沒一根。”就顯得文雅多了一點,這不單是改編者為雅而文,它更符合秦香蓮已是身居都督,是個文武全才將軍身份。
戲曲說到底是通俗藝術,唱詞是直接傳達給觀眾欣賞的,首先要求一聽就懂,但是傳統唱詞中有的過于直白,流于低俗,有的則因時代變遷,本來通俗的語言,現在變成艱澀難懂,因此在改編或整理傳統劇目的唱詞時,要做到雅俗共賞,確要費一番功夫。《女審》這段唱詞借鑒民歌,除個別詞語尚覺不夠通俗(如“罪愆”),比起某些一味炫耀華麗詞藻,遠離觀眾的唱詞來說,可算是雅俗皆宜了。
在人們追尋淮劇本體之時,但愿舍棄深沉,面對觀眾,抓住通俗這條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