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屆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原創現代戲曲,屈指可數。浙江余姚市藝術劇院的姚劇《母親》,好看好聽,是一出難得的反映當代生活的好戲。
母愛是人類的永恒主題,又是一個常演常新的主題。姚劇《母親》的故事,主要情節來自于真實的生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劇作家陸軍因網上的一則通訊觸發靈感,進行了藝術的再創造——
一位年輕而富有的母親突然獲知自己身患癌癥,將不久于人世。在這個世界上,她唯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兒子。長期嬌生慣養的兒子雖已長大,卻不能自立。為讓浪子回頭,學會自己養活自己,母親做出了一個令常人難以理解的決定:讓兒子帶上1000元的生活費去上海打工,一年后才能回家相見。兒子歷盡艱難困苦,終于站了起來,當他真正懂得如何做人時,母親已去世。這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用近乎殘酷絕情、石破天驚的方式,把自己的孩子逼上了一條自強自立的生路。陸軍為兒子回家后與母親在天之靈的對話這場戲中,創作了一大段痛徹心肺的對唱,打動了在場每個觀眾。
有“平民劇作家”美譽的陸軍提出,“將溺愛不該溺愛的視為天經地義,將放縱不該放縱的當成長者胸懷”,這使當今的“小皇帝”幾乎成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自私、最懶散、最不堪一擊的“精神軟骨癥”患者。這是有識之見。作者對此深懷憂慮,他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針對這個關系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病癥開出一張《母親》的藥方,給予奮力一擊,遂成一部警世之作。可喜的是,姚劇《母親》在眾多家長和當代大學生中找到了知音。許多大學生看后說,他們在劇中兒子董軍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余姚山明水秀、人杰地靈,出了許多文化名人,此地出產的楊梅也是遠近有名的,但我們不能忘記余姚還有個姚劇。
姚劇是浙江一個古老的地方劇種,至今已有260年的歷史,但它一直根植于民間,是一個擅長反映現代生活的劇種。《母親》這出戲,使這個鄉土劇種再次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并在藝術上得到了整體提升。傳統戲曲排演現代戲,最難過的一關的是唱腔關。姚劇的唱腔,是以“基本調”為骨干、小調為輔的“板腔體”,近似寧波鄉音,又與越調結親,具有節奏明快流暢、唱詞淳樸通俗的地方特色。它的音樂程式不像京昆那么嚴謹,因而較易注入現代音樂的元素?!赌赣H》的唱腔,既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篤悠悠的灘簧腔,又和現代人的生活情趣相吻合,張揚了地方戲曲的平民化優勢。飾演母親的柯東琴有好幾大段唱,低吟淺唱,哀怨纏綿,抒發胸臆,催人淚下,獲得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導演張平取消了傳統姚劇的場次,以歌隊作“鏈子”,或代表時尚青年,或代表鄰里群眾,或代表民工兄弟,貫通劇情,穿插議論,十分流暢;仍是由歌隊組成的“門內門外”、“十字街頭”、建筑工地等靈動的場景,也體現出在符合戲曲美學本體特征基礎上的革新精神。

《母親》的主創人員以濃墨重彩,精心打造了“逼子離家”、“拒子進門”、“工棚見子”、“天人永訣”等震撼人心的重場戲,同時運用了充滿濃郁鄉土氣息又頗為時尚的藝術表演手段(如由歌隊表演的酒吧狂舞、車水馬龍、刷墻舞等)使過場戲既簡練又有很強的視覺美感。舞臺布景不隨豪華大流,而是采用板塊組合結構,畫面新穎,適合于中小劇場和鄉村舞臺演出。該劇創排一年多來,五個演員一臺戲,走農村,進校園,已成功地演出了60多場,受到大學生和普通觀眾的歡迎,殊為難得。
通常認為,戲曲創演現代戲是一件吃力難討好的事。其實不然。反映當代生活的現代戲只要題材抓準了,又肯花功夫去編演,是可以做到吃力又討好的。姚劇《母親》十易其稿,反復打磨,在第九屆中國戲劇節上獲得優秀入選劇目和優秀音樂獎等多項榮譽,便是一個極好的說明?!赌赣H》這個戲不是應景之作,劇中蘊涵的人性復歸、母愛親情都具有跨越時空的價值,相信通過精雕細刻的修改提高,它的美學生命會久遠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