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用電腦寫作,但不上網。時間不夠,精力有限,看多了老眼昏花,頸椎也吃不消。對于上網,我是桃花源外人,不知網中乾坤大,不知天涯網站在何方。天涯網站識不識朱某人,我不知道。但有一句話說得好,天涯若比鄰。
二
一個文友將我一篇寫西藏的游記,以及幾篇寫人物的軍旅散文,貼上天涯散文網站。忽一日,告訴我說,有不少帖子,喜歡你文章的人不少,也有個別不喜歡的。還有一些和文章無關的尖刻意見。你都看看?
我說,都看看。能聽到不同意見,很難得。
三
先來回應一位網友的發問,我是位真將軍,還是位假將軍?我必須認真地告訴這位網友,我是一位上朱增泉詩人、散文家。從士兵到將軍歷經四十余年軍旅生涯。曾任集團軍政委、總裝備部副政委等職,中將軍銜。現為全國政協常委。著有《地球是一只淚眼》、《朱增泉世紀詩選》、《西部隨筆》、《觀戰筆記》、《血色蒼茫》等。詩歌、散文分別獲得過“八一”文藝獎、中國詩人獎、第二屆魯迅文學獎、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
過戰場的真將軍,不是假將軍,這一點請您放心。我從士兵到將軍,是一級一級干上來的,走過了四十余年軍旅歷程。寫詩、寫散文只是我的一點業余愛好,將軍才是真的。
這位網友用的是外文名字,但我想他不是外國人,是手足同胞。如果外國人這樣問我,我會嚴肅起來,因為我必須保持一位中國將軍的尊嚴。但我遇到的外國人,包括軍銜比我高的外國將軍,他們都是很講禮貌的。
四
有這么多讀者喜歡我的文章,令我感動,謝謝各位的熱情鼓勵,有些過譽之詞實不敢當。就憑大家對我的熱情鼓勵,我也還得努力寫下去,數量可能會比過去少一點。
五
有幾位網友對我的文章提出批評意見,我也很感謝。我這不是作秀,我是真誠的。自從當了領導,很少能聽到批評意見,看來網上有點新氣象,敢提批評意見。
有位網友明確說,他不喜歡我的文章,態度鮮明,好。看文章也像吃東西一樣,有的人喜歡川菜,有的喜歡粵菜,有的人喜歡農家飯。這叫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不足為怪。我看別人的文章,也有喜歡的,也有不喜歡的,這很正常。
六
坐飛機和騎自行車誰更能接近西藏?毫無疑問,騎自行車更能接近西藏。不過,如果讓我騎自行車去兩藏,我是肯定騎不動了。我很羨慕有毅力、敢冒險的年輕人。但我要善意地提醒想騎自行車去西藏的年輕人,一定要量力而行,那里高原缺養,氣候多變。探險要有冒險精神,更要有科學精神,這一點,我曾在《羅布泊隨筆》中講到過。
七
有位網友說,我游記中的一些議論破壞了全篇散文和諧的味道和意境,您說得對、說得好。這可能是我長期當領導當的,總想給人講點道理,在文章中無意間流露出習性。
另一位網友說,我開頭寫得羅嗦,看來是老了。是老了。您這條意見也是對的。文章開頭就像踢足球一樣,剛上場時身子還沒有完全活動開,動作有些僵硬,不利索。
八
有位網友說,我這篇西藏游記是“自己糟蹋了自己文章的題材”,聽得出,這是一位內行人在說話。但我自己不這樣看。我不喜歡永遠用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寫作,愿意各種寫法都試一試。我這篇游記是有意想要寫得隨意些、放松些,可惜有的地方還是不夠放松、不夠隨意。
九
我在生活中從不擺架子,也不喜歡講排場,對朋友真誠相待。
但到了我這個層次,出門有規定,我必須遵守。在別人眼里這些是不是“排場”,我就不好判斷了。
十
游記游記,游山玩水之記也。從大處看,游記多起來,這是中國人生活改善、環境寬松的反映,是好現象。
但游記不會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學主流,它是閑適文學,也是文學本身的一種休閑方式。
十一
謝謝竹樓聽雨人告訴我關于八角街的知識、關于六世達賴為何寫詩的起因。我在西藏能遇上您就好了,和一位知識豐富的人一起旅游,其樂無窮。
不過西藏我可能不會再去了,畢竟年齡大了。我有一個志向是走遍祖國大地,內地還有好多地方沒有去過,以后只能在平地上走走了。
十二
上天保佑阿虎您好!你說我的詩“寫得太爛了,像把散文分行”。看來你對詩和散文都是內行,否則提不出這樣的批評意見。你批評得對。中國新詩一直存在這個問題。口語化是新詩的一種美學追求,我這幾年的詩越來越口語化,這是有意為之。最近我有一本新的詩集《享受和平》要出來,就是追求這種風格,里面也有一些好詩。但有時過于追求口語化,就會出來另一個問題,詩句趨向“散文化”。對于詩,我仍在探索中,比如將對話引入詩,將情節引入詩。
還有一位網友說我的詩寫得太實誠,您說得太對了。我寫不出年輕詩人那種靈動飄忽的詩,想學,學不來。我寫的是搬石頭壘墻式的詩,這也不失為一種風格吧。
我也有好詩,否則我的詩不會產生那么大影響,不會獲得中國詩人獎、魯迅文學獎,不會進入新詩研究所的研究生課題。我的自我評價是,不是首首俱佳,但也寫過一些好詩。
十三
有位網友說,大家不要去破壞西藏這方凈土,這條意見對,我支持。不過,通了火車,去西藏旅游的人肯定大增,大家都應該愛護西藏的一草一木。
十四
我出版的書,目前還不愁沒人買,還不至于要向部隊攤派,謝謝這位部隊網友的提醒。我的書什么時候沒人買了,我就不寫了。
十五
朱可夫姓“朱”,“我也姓朱”,我這句話是在特定場合、特定條件下說的,半開玩笑半認真,人總得有點幽默感吧。朱可夫的名字是我們中國的音譯,我到俄羅斯訪問,發現俄國人讀“朱可夫”的發音和我們區別很大,讀“朱”有點像四川人讀“如果”的“如”,“如郭夫”。俄羅斯有一位航天領域的大科學家茹科夫斯基,我聽他們讀“朱可夫”和“茹科夫”發音差不多,都是“如郭夫”。我不懂外語,外肓。他們對我講,我只能對他們看,發呆,等著翻譯給我翻。
十六
說起朱文泉司令員,使我聯想到現在有一種風氣,對人事方面的問題亂加猜測,說什么朱增泉和朱文泉是兄弟倆,是朱老總的兩個孫子,大笑話。
不過,從軍內到軍外、從國內到國外,的確經常有人把我們當成兄弟倆。有人把他當詩人,有人把我當司令,互相“沾光”。
我們倆很熟。朱文泉司令員好學不倦,對信息化戰爭有很深的研究。
十七
還有一位使用外文名字的網友說我,“這個作者以前連洛陽和開封都分不清,現在已經是將軍了啊”,話雖尖刻了些,但他說的是事實。他能公開向我指出文章中的“硬傷”來,我感謝他。我以前在一篇文章中講到清明上河圖時,確實曾將開封錯成洛陽,這個“硬傷”傷得鮮血淋淋,白紙黑字,一說起來就讓我汗顏,好丟面子,好不沮喪。這位網友,我寫那篇文章時其實已是將軍了,將軍文化低,難免出差錯。本人借此機會向讀者致歉。知恥而后勇,所以文章還在寫。
我還可以告訴各位網友,我以前文章中的“硬傷”遠不止這一處,平時也有筆誤、口誤。例如,那篇獲得廣泛好評的《漢初三杰悲情錄》,其中也有一處“硬傷”。由于我從不寫日記,從漢中回來,過了些時日,憑記憶動手寫那篇文章時,我把金牛古道的遺址寫成從留壩縣張良廟前經過,實際上它是從勉縣武侯祠門前經過,我把紀念張良和諸葛亮兩位歷史名人的兩個地點記混了。真如老話所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當時若能動筆記一記就好了。那篇文章第一次收進集子時,小標題上還把“三杰”印成了“王杰”,不過那是出版社校對環節的問題。
十八
所以,我發表文章、出書,特別希望遇到好編輯,他們的目光特別銳利,會為你嚴格把關、仔細改錯。或者,發覺有疑問處,立即同作者聯系。對這樣的好編輯,我都以他們為師。
我小時候上學少,雖然幾十年堅持自學不輟,但自學得來的知識畢竟不夠系統、不夠扎實,用起來捉襟見肘。知錯而后慎,錯出了教訓,后來就注意了。為了盡量減少差錯,我后來有幾篇涉及歷史知識較多、自己心里又不踏實的重要文章,我都把稿子寄給中國社科院、軍事科學院的有關專家為我審讀把關。
現在,我仍然不敢說我的書中就沒有差錯了。
我每出一本書,首先留出一本“改錯本”,發現哪里出了一個常識性錯誤、哪里錯了一個字、錯了一個標點符號,立即記在書上。寫文章、出書,每個環節都可能出差錯,這方面遇到的故事真不少,將來可以寫篇長文章。《觀戰筆記》一書中也有一處將2003年錯成了2002年。看來,每一本書都會留下一點遺憾。
讀者一經發現我文章中、書中有差錯,萬望不吝賜教,本人感激之至!
十九
有位好心網友擔心我“會不會被網友言論氣倒啊”,謝謝您,不會的,朱某人的氣量不至于這么小吧。丑媳婦總得見公婆,文章一旦發表出去,何懼批評與挑刺,否則就別寫了。只要不是無端進行惡意人身攻擊,我都不會生氣。雞腸小肚的人也成不了將軍啊!
二十
我不會寫博客,反應慢。但我喜歡散文,我會經常把天涯散文網站打開來看一看。過一陣子,我也許還會通過這種方式向網友們討教,謝謝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