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所有城鎮,以及一些大都市中,都有一家以至幾十家“醬園店”,醬園店既賣醬油、醋、麻油,還賣由魚肉和蔬果制成的醬狀食品,如:蝦醬、蟹醬、花生醬、芝麻醬、梅醬、豆瓣醬、辣醬和用醬或醬油腌制的各色醬瓜、醬菜、甜蘿卜等。有葷有素,供人們燒菜、調味、下酒和吃粥菜肴。
在古代,沒有醬園店的鄉村山區,就有小販們將油、醋以及各種醬制食品挑擔奔走。有的敲梆,有的打小鑼,也有的高聲叫喊,引主婦前來購買。
醬園店的老板大多是浙江海鹽人,他們生長在海邊,善于釀造醬油、醬菜。醬菜的花樣很多,據梁實秋先生說:“要以甜醬蘿卜為百吃不厭的正宗。這種蘿卜,細長質美,以制醬菜恰到好處。”
醬油店的麻油也不同一般,有一首竹枝詞為證:“小磨麻油滋味好,噴香觸鼻真佳妙。驢子牽來磨上濃,澄清須向缸中搗。外國醬油外國鹽,外人奪利耗金錢。恰喜外國麻油還未有,利權雖小尚完全。”小小麻油竟為祖國爭氣。
泥城橋北京路口有黃楚九開的中法大藥房,隔開一條馬路就有一家醬園店,外墻墻面上油漆“醬園”兩個大字。姨媽每次路過,總要指著告訴我:“這里原來是一排房子,你就生在這里,出世那天(一九二四年九月二日),正好打仗(直、皖兩系軍閥的江浙戰爭爆發),你一生下來就哭,哭了三天三夜。住在隔壁房子的老頭子,拼命敲墻壁,罵山門。后來,這一排房子被火燒,我們就搬到新閘路,雙開間街面房子,你父親開花袋店,我們家眷住在樓上。”我查了一下地方志,新閘路鴻福里筑造于一九二四年,正是我出生那年住進新屋。
我家馬路對面也有一家醬油店,沒有高圍墻,只是一般的店面,也只賣醬麻油,所以叫“醬油店”,老板姓傅,生一男一女,是我小學同學。姐姐名叫傅瑞貞,弟弟名叫傅瑞玉,和我同桌。姐弟倆相差兩歲,居然是同班,原來姐姐為了照顧弟弟遲上學。傅瑞玉聰明面孔笨肚腸,功課都由姐姐代做,分數總比我高。畢業時,他和他姐姐倆名列前茅,我落后他二十多名,很不服氣,可是他對我很好,臨別時依依不舍,不知道他后來怎么樣,希望他不像我那樣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