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由中央電視臺、故宮博物院聯合攝制的十二集大型紀錄片《故宮》,在中央電視臺熱播后,受到海內外觀眾的好評。有鑒于此,最近電視臺又在重播了。遺憾的是,這樣一部權威的、由國家文化部長孫家正任總顧問、擁有王世襄等30多位顧問的“巨片”,仍然還有“硬傷”,比如它在描寫京杭大運河的時候就出現了謬誤。
在第六集“故宮藏瓷”這一集中,片中敘述道:明洪武二年,皇帝的御窯廠正式在景德鎮設立,景德鎮所制造的瓷器通過水路運到北京的故宮。與此同時,電視畫面展現了一幅地圖,然后畫出了運輸船,從景德鎮揚帆出發,先到長江,順流而下,在揚州進入大運河北上,經過“通濟渠”(在畫面上標出了文字),向西北前進到達開封、洛陽,再轉而向東北行進,直至北京。
這里顯然是在沿著“隋唐大運河”到北京的,電視片把“隋唐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搞混淆了。最近兩三年來,中國人一直在積極呼吁,要將“京杭大運河”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是中國文化的大事,因此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廓清一下被搞混的概念。

【運河的起源】
中國的運河,一般認為最早的是“邗溝”,它是公元前486年,由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下令開鑿的,是打通長江和淮河(今揚州長江口到淮陰)之間的一條運河,長約165公里。因這條河流經吳國所建筑的邗城(今揚州),所以稱為邗溝。吳王夫差之所以要開鑿這條運河,是想通過水路運兵,北上稱霸。
但也有學者認為,開鑿更早的運河還有“百尺瀆”,是一條溝通吳、越兩國的人工渠道。公元前495年,越王勾踐的軍隊曾循“百尺瀆”北上攻吳,吳軍敗于槜李(今浙江嘉興縣南五里)。再早一些時間,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伐楚,命伍子胥開“堰瀆”運糧。在《史記》、《水經注》等史書上記載最早的運河,則是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即位后,因晉楚爭霸戰爭以及北上會盟“問鼎中原”的需要,而開鑿的“荊漢運河”和“巢肥運河”。
總之,中國在運用人力開鑿運河上,發端很早,規模宏大,在世界古文明史上是罕見的。
【隋唐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是隋煬帝于公元605年下令開鑿的,它以洛陽為中心,一條河道經開封向東南挺進,經過安徽,到達山陽(今江蘇淮陰)、揚州、跨過長江再到達余杭(今浙江杭州)。其中從江蘇的盱眙橫穿安徽北部到河南開封的一段,就叫做“通濟渠”;另外一條河道則向東北延伸,經過山東、河北、終點是涿郡(今北京)。全長2000多公里,貫穿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成為第一條貫穿中國南北的水道,意義深遠。
但隋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在大運河剛剛開通不久的公元618年就滅亡了。也有研究者認為,正是動用了太多的勞動力來開鑿大運河,引起了百姓的怨恨,所以成為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取而代之的是唐朝,正好得以享用了大運河的豐厚遺產。歷史上就習慣把這條大運河稱之為“隋唐大運河”,直到宋朝仍然在充分利用著它。
【京杭大運河】
1279年蒙古軍隊滅了南宋,定都北京(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為了將南方的漕糧運往北方,就將原來的隋唐大運河“拉直”了。所謂“拉直”,是指在江蘇淮陰到山東臨清之間,開通了一條南北直線的運河,廢棄了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之字形河道。不過,當時元朝也沒有充分利用,因為1282年忽必烈為了縮短南糧北運的時間,決定從江蘇的瀏家港(今太倉)通過海運,到達天津,再轉道北京。
順便說一下,這一決定使早期的上海受了益,海運帶動了上海的發展,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正式立縣,上海建城的歷史就從這一年開始的。
1368年朱元璋滅了元朝,創建了明朝,定都南京。因長子早逝,1399年就傳位給長孫(建文帝)。但在北京當燕王的朱棣不服,率兵南下推翻了侄子,自己坐上了龍椅,并于1421年遷都北京。為了建造北京城和以后統治南方的需要,明廷不斷地疏通、修建由元朝首先開通的“京杭大運河”。后來清朝也以北京為皇城,需要南方的各種物資,所以繼續維持著“京杭大運河”的交通。“京杭大運河”是明清兩代重要的經濟命脈。
康熙、乾隆等下江南時,也都是乘坐龍船通過“京杭大運河”往返的。一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京杭大運河”上的漕運才宣告終止。于是“京杭大運河”開始失修,有些航段(主要是北方)出現缺水和淤塞的現象,并最終斷了航。但南方的航道至今仍然興旺。
【結論】
以上就是中國歷史上運河和大運河的概況。電視片《故宮》所描寫的是,明朝將景德鎮的瓷器運往北京,因而它絕不可能通過“隋唐大運河”的,因為當時“隋唐大運河”的安徽、河南航段已經廢棄、淤塞了,只能走“京杭大運河”了。這一段史實,《故宮》搞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