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清同志推崇楊所長的那盆清水,其正義感當可理解。可是縱觀楊所長和林德清的觀點,他們基本站在“貴族文學”的角度,而非“平民文學”的立場。
什么是平民文學?典型之作就是如今的網絡文學。文學不再只是少數人的專利,不再依靠毫無希望的投稿以期獲得紙質媒體編輯的青睞。只要心有所想,心有所動,就可操持鍵盤,自我發表,自我欣賞,自我陶醉;也可順便“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大部分文字,自生自滅了;也有少部分文字,在流傳的過程中,獲得了生命,被反復點擊,反復抄送,輾轉擴散,直至由網絡走向紙媒。
當然是良莠不齊,當然是魚龍混雜。不獨網絡,在其他領域,只要允許豐富和混亂,哪兒不是這番情景?骯臟的地方很多,需要清洗的絕不止文學領域。何況文學領域并非楊先生形容的那般不堪。是有個別人脫下褲子展露其下半身,是有個別人把淺薄的口號當成詩,是有個別人投合洋人偏見刻意展示丑陋,可是當這些骯臟的言行發生時,正義的聲音從來沒有停頓過,批判和討伐的聲浪算得上洶涌——可以這樣說,企圖和已經在為之洗臉的手如同森林般繁密高舉,不獨缺楊先生那雙高貴的手。
我對以偏概全、因噎廢食的言論一向抱以警惕。籠而統之地說當今文學“骯臟”,何其容易!可是真正條分縷析、面對現實的文學分析,卻微乎其微。如何評析新網絡時代的新平民文學?如何梳理魚龍混雜中的積極的文學因素?如何使新一代文學青年在汲取文學養料后迅速成長?光靠“洗臉”是無濟于事的。這個臉如何洗,洗得到位不到位,大有講究。
在商品時代,文學和其他文化產品一樣,難免會遭遇“兌水”之類的現實,但大浪淘沙之后,真正有價值的文學和文學家一定會“水落石出”,脫穎而出,撥開黑霧,或者擦去蒙在臉上的污垢,光彩示人。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俊杰,彼此無可替代,沒有必要用同一尺度衡量。
信息時代使得文學獲得了最大的平民化的可能,巨大的博客群是文學滋生的可貴土壤。在紛紛擾擾的博客一族中,一定隱藏著未來的文學大家,一定潛藏著傳世之作,時間會把一切呈現出來,只要耐心期待。
不要動輒指斥這界那界骯臟,不要動輒為這界那界洗臉;中國的文學界不缺乏大而化之的議論,而缺乏庖丁解牛的洞見;拔草固然需要,施肥更加急迫;請楊所長和他的同仁們多多關注中國文學的原創精神吧,關注中國文學的人文蘊含吧,關注中國文學的世界指向吧。窩里的事當可操心,窩外的活更加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