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紐倫堡的時候,我對這個城市幾乎沒有一點了解,唯一知道的就是在紐倫堡的那場二戰后赫赫有名的大審判,這個認知讓我心目中的紐倫堡罩上了一層寒冷的鐵灰色。
習慣了上海這個繁華城市的我在紐倫堡仿佛回到了十九世紀,滿眼的建筑盡是暗紅色調。上海到處林立的高樓大廈在紐倫堡成了非常稀罕的事物,反差巨大。
在他鄉為異客,雖然時常有些想家,但卻并不怎么寂寞。整個世界的各個角落都有中國人的身影,在紐倫堡這樣一個大城市自然也不例外,平時三五好友在一起聚餐出游,日子過得倒也快意。時間長了,對紐倫堡這個城市倒也了解了不少。

“日耳曼之眼和耳”
紐倫堡是德國巴伐利亞州僅次于慕尼黑的第二大城市,到現在,歷史已近千年。最早由亨利三世國王將這塊土地賜予Sigena,他的一個仆人。由于紐倫堡處在中歐數十條商路的重要節點上,所以發展迅速,成為一個繁榮的都市。而建立在商業基礎上的紐倫堡那濃厚的商業氣氛在中歐各大城市中也算是獨具特色。商業上的發達使得紐倫堡在德意志地區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因此12至16世紀成為了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非正式的首都,幾乎所有的君主均在紐倫堡的帝王城堡中召開帝國會議。當時德意志的統治者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皇冠以及其下諸王王冠都曾被保存在這里,為帝國自由市。著名的馬丁路德把它稱之為“日耳曼之眼和耳”。
當神圣羅馬帝國滅亡,文藝復興的光輝很快也照耀到了這座古城。15至17世紀,該城吸引很多藝術家和科學家到此,紐倫堡成為藝術中心。不朽的繪畫雕刻大師丟勒成為了德國人永恒的驕傲。自此之后這座城市愈發光彩耀人,發現歐姆定律的物理大師歐姆在這里當過教授、校長,黑格爾在這里完成了經典的《邏輯學》,費爾巴哈、歌德、席勒均在此留下了他們的印記。就連俄國人柴科夫斯基的芭蕾劇《胡桃夾子》中的劇情也是發生在圣誕夜的紐倫堡市政廳。當然我們中國人最為熟悉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故鄉也在這里。
跟絕大部分的德國城市一樣,宗教在這里打下了深深的印記。紐倫堡有三座教堂:最為著名的圣羅倫茨教堂,是建于1270年至1477年的哥特式大教堂。教堂天頂上有圣瑪麗亞受孕預告的浮雕;弗勞恩教堂,正面鑲著安有卡爾四世及七名王儲模型的報時大鐘;塞巴爾德教堂,內有盛放圣徒(Sebald)骨的金龕。它們都是具有典型哥特風格的教堂。不過現在它們作為教堂的作用并不大于被人參觀的藝術建筑,在歐洲信教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每個禮拜做彌撒的人也都是稀稀拉拉的,現在歐洲的教會我認為與其說是一種宗教更不如說是一種文化,雖然潛移默化到西方的每一個角落,但是卻早沒了以前的神圣與至高無上。
紐倫堡既是古典的,又是現代的。阿迪達斯最初在這里發家,西門子在這里成型,它是世界上的“玩具之都”。1835年這里有了德國的第一條鐵路,有著發達的水路運輸交通網,現在它依舊是德國南部僅次于慕尼黑的中心城市。現代氣息已深深印在了這座城市的骨子里。
風情之城
在紐倫堡的日子是令人懷念的,在晴朗的天氣去紐倫堡的中央廣場前,看流浪漢和紐倫堡音樂學院的學生同街賣藝,在這里沒有身份的高低,詠嘆調與雜耍并行不悖。有些街頭的朋克們放著震天響的舞曲,拿著噴筆糊涂亂抹,這種涂鴉的人現在都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涂鴉藝術家”。更絕的是一個亞洲小老頭,身披黑衣頭戴方帽,八字小胡迎風飄擺,他卻能不費吹灰之力就讓人給他奉上銀子:人家會給老外寫中文名字。在中央廣場正中有一座美麗泉,說是噴泉其實是一座八角形金字塔,塔上裝飾40座雕像,鑲金環的鐵欄高七米,十分美麗,傳說繞金環三圈,一面繞行一面許愿,愿望便能實現。世界各地的游客來了之后必然會轉上一轉以期給自己帶來好運氣。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幸運環的原始意義其實是祈福生子,相當于咱們的送子觀音,不知道轉過的男士們知道這個意義之后會有什么想法……這個中央廣場在圣誕節的時候便成為了一年一度的圣誕市場的地點,這可能是德國最有名的圣誕市場之一,每年都有大批的游客慕名而來。如果要感受圣誕的氣氛,這里是最好的選擇,戴著紅色的圣誕帽,在臨時的酒館前小坐,吃點德國姜餅,再喝幾杯圣誕紅酒,和認識不認識的朋友談天說地,那微醺而又滿足的感覺實在是再棒沒有了。
心情郁悶的時候可以沿著佩格尼茨河漫步,欣賞這條將紐倫堡一分為二的清澈河流,心情立馬豁然開朗。丟勒的故居便在河邊不顯眼的地方。這位德國最重要的藝術家在屋旁留給了我們俯臥地上滿眼憂傷的兔子。穿越了國王門,有一個“手工工場”,以前是一個工匠的院落,現在存放著中世紀手工藝品、金幣及其它珍貴金屬硬幣,并出產著名的紐倫堡姜餅。要接受藝術的熏陶的話,那坐落于谷物市場的德國國家博物館是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建于1851年,旨在拯救德國的文化遺產,這是用于保護德國藝術和文化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擁有史前和早期大批的文物,畫作除了丟勒作品之外,還收藏有施特斯的作品,及1492年馬丁貝海姆制作的世界第一個地球儀。當然最重要的是國王大街,這是紐倫堡最主要的商業大街,相信絕大多數身在紐倫堡的男士對這條街是又愛又恨,要知道陪老婆或是女友來“血拼”可是身為男人的義務之一。當然在這條街找一間別致的咖啡館、邀三五好友在陽光下喝咖啡、吃冰淇淋享受一下美妙的生活還是非常愜意的。

德國是一個古堡之國,著名的古堡幾乎比比皆是,既然到了紐倫堡有一個地方不能不去,那就是皇帝堡。它是霍亨施陶芬王朝的皇帝紅胡子腓特烈在十二世紀時所蓋,十五到十六世紀建成現在的模樣,它巍然矗立于舊城之上,城墻有五公里長,筑有四個主要關口及八十個防御城。該城堡有一個深約60米的古井和雙重結構的禮拜堂,上到塔頂的時候可以遠眺全城的風景,可謂是紐倫堡的中心建筑。皇帝堡附近還有一個男爵堡,它是十一世紀時統治德意志第一帝國的Salier王朝所蓋的第一座皇家城堡,另一側已經作為青年旅館之用的建筑,則是由當初的皇家馬廄改成的。十六世紀,皇帝堡曾加強防衛工程,城墻上都帶有槍眼,所有宮中的工作人員都住在外圍城堡的半木造屋里,這樣的森嚴戒備的效果如何呢?傳說中行將被處死的強盜Eppelein,策馬一躍,神奇地越過了皇帝堡的城墻得以逃脫,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幽默。今天這座城堡早就不再是皇室貴族的禁臠,它的附近建有很多溫馨舒適的小酒館,當走累時,可在這里小坐,享受紐倫堡著名的弗蘭肯烤香腸加啤酒的美味。
紐倫堡的中國留學生
在出國之前有位老師就對我們這群即將出國的學生說過德國并不是天堂,當時滿懷著對國外憧憬的我們并沒在意。可出了家門才知道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每年的寒暑假紐倫堡就會擠滿了從經濟不發達的東德地區趕來找工作的中國學生。他們在國內都算得上是天之驕子,可是在這里就必須在德國人的工廠里出賣自己的廉價勞動力。當然同時還必須團結起來跟工廠里那些討厭的老工人和工頭作堅決的斗爭。在干活的時候我們常常戲言,為什么當年去法國勤工儉學的我黨老一輩革命家回來會組建共產黨呢?估計也是與我們一樣被萬惡的資本家殘酷壓榨過的吧?在留學的生涯中,不論男女生都會練就一副做菜的好手藝。德國菜對于中國人來說可以用難吃來形容,大肉醬湯加上一大堆蔬菜就是德國菜永恒不變的主題,如果不想虐待自己的胃,也不想挨餓的話,那只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因此在平時聚餐的時候大家都會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做上一桌色香味俱全的中國菜讓德國人留口水。如果實在懶得干,偶爾去一次中國餐館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雖然在國外的中國餐館的中國菜絕大部分為了迎合德國人的口味而作了相當大的變化,但中國人燒出來的東西依然是那么的美味。
在紐倫堡一年中最難受的一天莫過于國內過春節的時候,每逢佳節倍思親,女生們常常電話打著打著便嗚咽了起來,而男生們則常常做出一副堅強的面孔將一切煩惱都暫時揮去,讓家人不必為了萬里之外的游子擔心。電話之后一個人在房間中的孤獨感受簡直可以讓人發瘋,因此各個大學的中國人學生會都會在這天舉辦一場春節聯歡晚會,讓歡樂的氣氛沖淡那思鄉的離愁。在這個時候大家唱著跳著,用歡樂的淚水揮別舊的一年,并許下最美好的祝愿——紐倫堡,我們的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