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日記》:“新上海人”的苦悶與彷徨
文/胡凌虹
“一切都源于我們那么迫切地想要盡快融入上海社會。唉,真的,一切都源于此。”第一篇日記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一聲長嘆,承載著許多言不盡的無奈,回蕩著發自肺腑的感慨。與自己一同走出貴州偏遠山區,來到上海求學的好友孫世杰變態殺人,這件事極大地刺激了農家子弟全小良,日記成為全小良平復心境的良藥,他用日記記錄下大學畢業后在上海求職、戀愛的經歷,也折射出了外來人融入上海這座大城市時的困惑與彷徨。
以上內容來自長篇小說《上海日記》,這是著名作家葉辛近年來繼創作《華都》之后,精心打造的最新著作。在撰寫了許多城市人上山下鄉的“知青文學”之后,葉辛在新作里講述了農村人融入城市的故事。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少外地來上海工作的年輕人向葉辛聊起他們的經歷,聊他們在都市生活中思想上和感情上的不適應,這使得葉辛深刻體會到:一個傳統的農村人不是穿上西裝就能變成都市人的,需要經歷一段艱難的心理融合過程。這種體悟滲透在了《上海日記》里,葉辛借日記體式的張力細致地展現了主人公全小良大學畢業后九個月間夢想和現實的無情碰撞,描摹出新上海人生存和心理的雙重危機。樸實、勤勞、能力遠遠不夠,世俗、功利的“潛規則”,高昂的生存成本,使得青梅竹馬的純潔愛情不堪一擊,躋身上流社會出人頭地的愿望被現實所嘲弄,繁華的都市,富裕的生活,一切皆是機會,但總是若即若離,留下的路只是沉浮、漂泊和艱苦跋涉。當然,挫折、彷徨是一個外地年輕人初入上海的必經階段,在一連串的失敗之后,主人公仍會“懷著新的企盼和虔誠的心態,去繼續追夢的漫長旅程”,生活在繼續。《上海日記》以細膩的文風引發著讀者的共鳴和整個社會對“新上海人”群體的思索。
《上海日記》:葉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25.00元
凝神之后如花般綻放
2000年10月,我作為新華社派出的唯一一名攝影記者赴澳大利亞悉尼參加第十一屆世界殘疾人奧運會的報道;2004年9月,我與我的同事一行七人赴希臘雅典再次參加了第十二屆世界殘疾人奧運會的報道。在這兩屆殘奧會上,我目睹了殘疾運動員在比賽中堅定信念、超越缺陷的精神風貌,切身體會到他們敢于向生命極限挑戰的頑強毅力。
各國殘疾運動員在賽場上的吶喊、沖刺、拼殺……或喜或悲,總能讓旁觀者浮躁的心靈在剎那間沉寂,是他們教會我們欣賞,是他們告訴我們生命應有的力度。我常常是熱淚盈眶地握緊手中的相機迅速聚焦,不失時機地記錄下他們為榮譽而戰,直至耗盡最后一絲體能的那一瞬。為了更多更快地將這些絕美的瞬間與全世界分享,我時常饑腸轆轆,時常筋疲力盡地昏睡在新聞中心的電腦臺上……
每每夜瀾人靜,當我打開電腦重溫一張張記錄著肢體殘缺但是飽含著生命張力的照片時,我思忖,那些身體殘疾的人能如此樂觀堅強地面對不完美的人生,不管他們是否拿到了獎牌,當他們出現在賽場上的那一刻,他們的意志就已經征服了全世界。他們舉重若輕的笑容,是如此動人,他們劈波斬浪奮勇向前,又是何等的威武。殘疾人尚能如此,我們健全的人又該怎樣面對生活呢?
希望這本攝影畫冊,能讓殘疾朋友、健全的人們都來分享凝固的瞬間給我們帶來的驚訝、啟迪、美感和震撼,讓熱愛生活的人更加珍惜已有的幸福,讓遇挫自棄的人懂得,即使再微不足道的生命,再不完美的人生,也可以再凝神之后如花般綻放。
摘自張明著《如花般綻放》的序,上海電子出版公司,2007年2月第2版,15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