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四冊第四單元《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第三段言曰: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此處“計未定”,便“求人可使報秦者”(尋求可派去回復秦國的人),讓人費解。
就常理來講,國家大事,理應由國君召集群臣,計議已定,而后再派人執行國君的決策。例如《燭之武退秦師》中“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這才有了后來的鄭國國君求于燭之武,而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而這篇課文中“計”尚且“未定”,就急著尋人回復秦國。試問,即使尋著使者出使秦國,又讓他拿什么回復秦國呢?難不成要讓使者自己決定怎么去回復秦國嗎?
那么趙惠文王是個怎樣的君主呢?難道他是個昏君,無策可決?不!趙惠文王乃著名的趙武靈王之子,知人善用。他在位的時期是趙國最強盛的時期,就課文中也可以看出端倪。澠池相會中,“廉頗送至境,與王(即趙惠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一個可以為國家把生命置之度外的國君,怎么會在國家大事上袖手旁觀,不做決策呢?
退一步想,趙惠文王果真無能,做不了決策,拿不了主意。難不成整個趙國朝廷竟無人有個主意,必須再去尋個人拿主意。然而事實是趙國人才濟濟,趙武靈王之子, 平原君趙勝,是趙惠文王同母弟,堂堂戰國四君子之一。《平原君列傳》里記載,當年“秦破趙長平軍,進兵圍邯鄲。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鄲危在旦夕。平原君盡散家財以饗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卻秦兵三十里,邯鄲圍解。”此外,尚有趙奢、廉頗、李牧、樂乘、毛遂等等。試想,有這么多的人才不用,卻反而由一個宦者令(即宦官的頭領)推舉了一個不為人知的舍人(課文中“臣舍人藺相如可使”)來替趙國定下決策,無異于舉一國之利益加于一無名之小卒,豈不可笑?再者,宦者令繆賢何許人也?課文中言:“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趙走燕。”可見,是一個曾意欲叛國的人。這樣一個人推薦一個自己的門客,趙王居然毫不反感,還要在“計未定”的情況下讓他決策,這不止是可笑,簡直是荒誕了,難道他就不怕藺相如拿著和氏璧直接獻給秦國嗎?要知道,如果這樣的情況一旦發生,趙國可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不但是璧無城無,而且還沒有理由出兵討回和氏璧,更不要說是讓秦國送十五城。偌大一個趙國,這點肯定慮到了。所以趙國敢于大膽地派相如出使,必然是有了決策,只是暫無合適的人報秦。
就上下文來看,文章前邊說“計未定”,則理當是求人問計。而接著的卻是“求人可使報秦者”,顯然前后脫節。而且后文中“相如曰:‘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可以看出,相如的回答并沒有具體的計,而只是說了結果。也就是無論如何不讓趙國丟了璧又丟城。試想,僅憑一人之力,僅憑三寸不爛之舌,來保證一個看似圓滿的結果,這個保證有力量嗎?所以應是相如設想的結果正合趙王心意,所以才當即派他出使。要知道趙國當時乃戰國七雄之一,實力雄厚。秦國并不敢小瞧趙國,這從“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秦國不敢空言求璧中可以看出。既然如此,趙國所擔心的就是在這場交易中,如何不被秦王所騙,而不是計議不決。也就是說,趙國主要是要在外交上說辭圓滿,以防秦國借口出兵。即使秦國出兵,也要讓他師出無名,讓他不占理兒,趙國要在輿論上贏得主動。這樣,趙國缺的就是一位能在言辭上理解趙王的意圖的人。所以趙國應是“計已定”,這樣“求人可使報秦者”就順理成章了。
這樣看來,“計已定”應比“計未定”更恰當。
(張云麗,山東省臨沂市臨沂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