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生存、信息高速公路、網絡世界、虛擬世界、電腦空間——印證了麥克盧漢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關于“媒介即信息”的經典名言。全球一體、重新部落化──今天社會發展的腳步,也印證了他當年的呼聲。但在麥氏的后現代思維中,有一點他沒有料到——技術的發展,也給“地球村”帶來了不和諧的一面。
網上銀行遭盜竊
吉林市永吉縣的郭先生由于工作的關系,經常要通過自己的網上銀行賬戶上進行一些交易。不久前他發現自己卡上有5000元錢莫名其妙地失蹤了。郭先生仔細回想一下是不是自己在轉賬的時候操作失誤了,在取錢時周圍是否有可疑人員,銀行卡是不是被別人借用過,這些都被他一一否認了。郭先生立即向當地警方報了案。經警方調查發現,這是一起典型的網上銀行盜竊案。犯罪嫌疑人李立波,21歲,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方正縣人,精通計算機。他在一網站上搜集到郭先生注冊的銀行卡賬號信息,然后利用自己編輯的黑客軟件,以管理員的身份進入網站管理系統,獲取郭先生登陸密碼,他有一次在網上購物時驗證發現郭先生的登陸密碼居然和銀行卡密碼是一致的。嘗到甜頭的李立波在網上搜集了大量的網民銀行信息,制造假身份證,找陌生人代辦銀行卡后,利用晚上到自動提款機上取錢,盜竊他人存款共記50余萬元。
分析:近幾年來,我國有關網上銀行安全的事故和危及網上銀行安全的隱患被發現的事情并不鮮見。從犯罪案件來看,首先網民要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識,特別是在設置自己的網上賬號密碼時應盡量復雜一些,除了數字字母外,最好加上一些特殊符號組合,所有卡也不要通用一個密碼,以防止一個破譯了,其他卡都泄密了。其次,網上銀行應加強安全防范技術措施,網站之所以被破譯,是因為他本身存在著網絡漏洞,網上技術安全有保障了,才能吸引更多的銀行客戶。同時,金融單位要在行政監管方面加強力度,提高網絡銀行進入市場的門檻,建立、健全信用評估和認證體系。而除
聊天內容被監視
曾經有段時間,一種可以隨意監視聊天記錄的軟件在網絡上異常火暴。“只要裝個軟件,誰都可以看到你在MSN上和什么人在聊天,聊什么內容,都一目了然,根本就不需要管理員身份。”這種軟件被人私底下叫做MSN聊天監視和嗅探器,專門用來偷窺MSN聊天記錄的。“以前只有網絡管理員才能看到局域網中MSN的聊天記錄,而現在使用這種軟件后,任何一個沒有專業技術技能的普通人都可以看到局域網內部所有使用MSN人的MSN地址,更厲害的是能全部看到其中的聊天內容。整個過程無需任何幫助,只需花幾分鐘在自己的機器里裝上這個軟件就行了。”有報紙曾報道過這樣的事件,上海一女白領由于在MSN上與暗戀的有婦之夫的照片被網絡管理人員泄露曝光后,毅然辭職離開公司。“不會吧,簡直太可怕了!”在大多數人的心中,很多人知道這種軟件后的第一反應是,“就像自己赤裸裸地站在別人面前,自己還不知道”。
分析:
網絡技術在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往前發展。在以前,有部分人認為,別人在網上無法用眼睛看到自己、用耳朵聽到自己,就無法獲得自己的任何信息,以為自己在此之外,網絡銀行盜竊引發更多的關于法律、倫理方面的思考。網絡銀行盜竊,有跨時空的特點,犯罪證據也稍縱即逝,立案偵察的難度比較大,有的犯罪分子抱著僥幸或相信自己的技術可能消滅證據的想法,實際上事實與其想法相差很遠。
網絡上的活動永遠不會被別人知道,在網上言無不盡,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另外一個思維,這是對網絡缺乏基本了解的網民。隨著信息化普及的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網民意識到網絡上其實長滿了無數眼睛。有數不清的免費軟件和技術,可以在你沒有一點感覺的情況下,神不知鬼不覺地獲取關于你的所有信息,而這些軟件和技術操作簡單,任何菜鳥都可以在幾分種內完全掌握,成為“窺探”別人隱私的高手。且不說這些技術從法律角度就在什么場合、什么目的下使用,比如說是公司正當的監管范圍內,不屬于侵犯隱私的范圍,但從這些技術軟件使用的廉價性和簡單化,很容易導致使用的泛濫。有社會專家認為,這種技術軟件的使用,有可能帶來社會道德問題。
軟件源碼遇盜版
軼新軟件公司是國內煤礦通風、輸配電系統等專業軟件開發的領先企業,但是他們新推進到市場的升級軟件卻反響冷淡,有三四家老客戶明確地說不會買他們公司的軟件,因為另外一家叫杰特威公司的軟件功能和他們公司的是一樣的,但價格卻比他們便宜很多。軼新軟件公司設法弄到客戶所說的那套軟件,發現該套軟件的功能模塊、包括界面跟自己公司的一模一樣。軼新軟件公司很快意識到,花了十幾年心血和數百萬元開發的軟件可能被人盜版了。后來根據公安機關調查發現,軼新軟件公司負責研發的核心技術員工趙虎,在開發本公司的升級軟件的同時,另外組織了一批人員,利用軼新軟件公司的專項研發升級經費為杰特威公司做軟件升級研發工作。而后,趙虎只是把軼新公司的軟件系統的源代碼進行了一些小的修改,然后以杰特威公司的名義注冊了版權。
分析:
軟件盜版是大家關注已久的一個問題,關于軟件知識產權的問題在我國的變化是很明顯的。最早大家討論盜版問題的時候無所謂,或者是盜版沒關系。現在大家意識到用盜版軟件實際上是有問題的,這個觀念上的轉變是值得肯定的。但實際的問題是用什么方法才能解決使用盜版軟件的問題。很多人會繼而發出這樣的聲音:為什么多個電腦不能共用一個軟件?我們不能承受正版軟件的價格怎么辦?如果買了正版的軟件服務還沒有盜版的好怎么辦?為什么發展中國家軟件的價格和發達國家的價格是一樣的?目前,監管部門希望借《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來規范這一市場。公平有序的競爭才是市場經濟環境的要求,這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使然。除了建立健全法律監管之外,恐怕我們在觀念上需要有進一步的更新。
病毒肆虐互聯網
自2006年12月起,一個名為“熊貓燒香”的計算機病毒開始在我國互聯網上大規模爆發。該病毒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傳播,被感染的用戶系統中所有.exe可執行文件全部被篡改,圖標是一只可愛的熊貓,雙手合十拿著三根香,兩眼微閉,一臉虔誠。同時該病毒還具有盜取用戶游戲賬號、QQ賬號等功能。該病毒傳播速度快,危害范圍廣,截至今年2月14日病毒作者李俊等人被公安機關抓獲時止,已有上百萬個人用戶、網吧及企業局域網用戶遭受感染和破壞,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瑞星2006安全報告》將其列為十大病毒之首,在《2006年度中國大陸地區電腦病毒疫情和互聯網安全報告》的十大病毒排行中一舉成為“毒王”。
分析:
在中國全功能聯入國際互聯網已經十余年的今天,我們對“黑客”、“病毒”等詞匯已經不再陌生。前幾年病毒作者制造傳播病毒,主要是為了自己出名,向別人炫耀自己的技術,然而自從2005年以來,計算機病毒作者獲取經濟利益的目標已經十分明確。近兩年橫行互聯網的木馬病毒充分證實了這一點,網銀大盜、證券大盜、游戲大盜、QQ大盜都是典型的病毒。然而,虛擬世界不是網絡犯罪分子的庇護所,憨態可掬的大熊貓也掩蓋不了其非法牟利的犯罪事實:2006年5月,竊取股民股票賬戶、密碼,盜買、盜賣股票價值1千余萬元“證券大盜”木馬病毒作者一審被判無期徒刑;2006年11月,深圳警方查獲一起利用木馬病毒盜取QQ案,案發時已查明盜銷Q幣70多萬元之巨;如今等待“熊貓燒香”病毒作者李俊的也必將是法律的嚴懲。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我們在聲討病毒作者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積極為那些“網絡高手”提供一個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讓他們通過合理合法的渠道憑借自己的智慧實現自我價值。

垃圾郵件惹人厭
2006年8月,基于用戶的舉報,廣東省通信管理局對一些涉嫌群發垃圾郵件的公司展開了調查,并查實深圳市合生智慧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從2006年1月起通過軟件從互聯網上收集電子郵件地址,在未經接收者同意的前提下,大量群發包含商業廣告內容的電子郵件。廣東省通信管理局認為,該行為違反了《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管理辦法》第二十四條之規定,對該公司作出行政處罰,責令其停止發送垃圾電子郵件,并罰款5000元。這是國內第一次公開處罰垃圾郵件的發送者。根據2006年3月30日出臺的《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管理辦法》,違反規定隨意發送垃圾郵件者的處罰分為罰款和警告兩種處分,其中對于一般的違規行為可處以1萬元以下的罰款,而對于有商業目的并可從垃圾郵件中獲得違法收入的,則可最高處以3萬元的罰款。
分析:
《中國互聯網協會2006第三次反垃圾郵件調查報告》顯示,從2006年6月到10月,中國互聯網用戶收到的垃圾郵件所占比例由61.99%下降到59.49%。用戶平均每周收到垃圾郵件數量為18.96封,用戶每周收到的正常郵件(不包括垃圾郵件)為12.94封,每周發送的電子郵件數量為11.45封,兩者基本持平。從以上幾組數據可以看出,近一年來,我國對垃圾郵件的治理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信息產業部開展的集中治理垃圾郵件行動產生了一定的作用,特別是頒發的《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管理辦法》對于垃圾郵件的發送者起到了威懾作用。然而要想解決垃圾郵件的治理這一全球公認的難題,法律的實施只是基礎,著力發展反垃圾郵件技術,積極提高電子郵件人工管理的水平等措施都是必不可少的。此外,網民也可以通過避免在公共場所或在網上向陌生人公開自己的電子郵件地址,將垃圾郵件發送人地址加入拒收郵件清單等自我防范措施遠離垃圾郵件的困擾。
唯信息技術論帶來的后遺癥
在曾經暢想美好無比的“數字地球村”里,湛藍的天空飄來了烏云,茂密的森林遭到了砍伐,清澈的河流泛起了沉渣,呼吸的空氣也令人窒息……生活在這里的精靈,開始逃竄,開始驚慌。這一切都是因為烏邦托似的“地球村”,出現了傳播謠言、散布虛假信息,制作、傳播網絡病毒,傳播垃圾郵件,聊天室謾罵,網絡欺詐,網絡色情聊天,偷窺、傳播他人隱私,盜用他人網絡賬號,強制廣告,下載、炒作低俗內容等不文明行為層出不窮,甚至接二連三地出現了一些犯罪行為。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地球村”,頓時缺乏了應有的寧靜,這是誰的錯?
誕生時,就先天不足
這并不是互聯網本身的錯,錯就錯在:互聯網建立之初,設計者與決策者在推動技術的發展中,沒有充分考慮對技術必要的人文關懷。從1957年美國軍方組建阿帕網(互聯網的前身),到現在互聯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在這幾十年間的技術發展中,人們往往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一些網絡信息倫理的因素,而是以技術來推動互聯網的發展;結果導致了現在諸多的倫理問題、法律問題等社會問題。這在互聯網技術領域尤為突出。
慶幸這不是在生物克隆技術領域,否則會被克隆出無數個自己、無數個爸媽、無數個親朋好友等,就會衍生出無窮的倫理、法律等社會問題。當然,這也許是因為我們自身也是生命個體,或許是在目前克隆技術沒有像通訊技術那樣對人類生活造成如此深遠的影響。所以,在這個領域的倫理問題在綿羊羊多利出生后,科技工作者與決策者層就給可能造成風險的技術進行了急剎車。否則,現在可能還會增加一個“生物倫理”問題。
這正所謂,“技術決不僅僅意味著由所謂科學真理決定的正確無誤的應用,科技的發展使風險內在于現代技術的構成要素。”這種風險也包括對倫理道德所造成的解構與重構。在網絡通訊發展之初,網絡技術的風險就存在了,忽略了技術的人文關懷;導致了網絡技術先天性不足,那就是一切“數字化”了,而且這些數字化后的符號與人真實的身份、特質、形象可能不對等。盡管這達到了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絕對“自由、平等”,但它卻把你引入了一個如宇宙般的渺茫世界,甚至都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就是問題的關鍵。
在這樣一個虛擬的環境中,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道德倫理、法律法規的約束一下全無,人性就會暴露出來,其中惡的一面也表現出來了。盡管在現實中,人可以揭去面紗,比較真實地去教堂中向神父懺悔,但那只表現出曾經的惡,更多的是善的一面,更多人性中本來有的卻不會全部表露出來。網絡“地球村”盡管給了人類這樣一個理想國;但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網下與網上之間,沒有新的道德倫理規范之前,人可以為所欲為,充分釋放個性。
其實,“地球村”的文明,也就是人現實生活中的文明;只不過是網絡技術設計的失誤暫時給了人類本惡的釋放空間。新的信息文明沒有完整建立之前,我們只能看到工業文明的無效和腐敗,它的衰敗也意味著新的文明在孕育。
正如西奧多·羅斯扎克在《信息崇拜》里所說:“法律試圖跟上技術的發展,而結果總是技術走在前頭,這幾乎是一個永恒的規律!……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里,信息傳遞技術的發展規模如此之大又如此活躍,法律無力也不宜對之加以嚴密的規范。”當法律沒法具體約束人的行為時,倫理是最好的補充。
長大后,又發育不良
自從1988年莫立斯蠕蟲的蔓延,到現在的各種黑客攻擊、網絡病毒等,造成的損失不計其數,而且網絡文明問題還將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而愈發突出。在先天不足的條件下,網絡仍然在運行,“數字地球村”依然存在,各類倫理問題、法律問題還在不斷涌現。盡管全人類都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誰也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對于一些非道德的行為約束,盡管有不少是“地球村民”的進行了自發維護,但有些卻有悖于現有的法律精神和道德標準。

如曾經有網絡用戶有意用電子郵件做廣告,向很多電子郵件的用戶連續發送廣告郵件,結果引起了眾用戶的不滿與憤恨。這些人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自發地一起反其道而行之,向這位“不速之客”發起了“圍攻”,幾分鐘之內就使其信箱膨漲,最終崩潰,而且幾天內不讓其恢復正常工作。還有一些黑客有意攻擊一些政府的公益網站,結果一些“紅客聯盟”自發組織起來攻擊黑客,進行一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行為。
網絡上還有很多這樣的自發行為,在道義上我們一般傾向于這些“自主、自覺地充當起了網絡管理者”,但有些行為卻造成了網下的法律犯罪。如“防衛過當”,不斷給“作惡者”發送大量的數據包,結果導致大型服務器癱瘓,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在浩瀚的網絡世界里,這種自發的道義維護行為,難以解決“地球村”秩序的根本性問題,可以說是杯水車薪。如當大量的網民為了獲取一些免費的資源時,可能會導致網絡的堵塞,這個誰能自發地維護,誰能充當“地球村”的交通警察。同時,網絡沒有空間限制,“地球村民”也不受控制,可自由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任何一名“村民”只要做出極端行為,就可能造成網絡的“不愉快”。這種隨機的行為,一旦扎堆就會出現異化。如現在全世界有幾億“村民”,如果非惡意地同時登陸某一網站,就會導致世界任何一個網站交通不暢,甚至癱瘓。
在信息是一種戰略性資源的時代里,信息也成為了國家之間的競爭焦點。很多發達國家率先進入網絡社會,并處于支配和統治地位,發展中國家對他們過分依賴。在信息網絡上,發達國家的信息輸出已接近于文化侵略,并將其“道德標準”強加于人,這無疑也給網絡倫理問題的解決設置了障礙。除非誰能主導制定一個符合“世界公民”的網絡倫理和法律法規。
撫養者,心無且力不足
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多的問題?我們追索事物發展的本源就會明白。
有的學者指出:“電子信息網絡的出現將改變現有的社會分層,未來社會將出現兩大相互對抗的新的階級或階層,即掌握可控制信息的群體和不占有信息的群體。前者是網絡中的技術強者,而后者為弱者。”
實際上,在互聯網的發展中,一直是技術推動發展占主導地位,而掌握網絡控制技術的是一群“技術精英”。他們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當網絡加速人際關系的弱化時,人類的生存方式將受制于網絡技術。那“符號”與“符號”之間的交流過多,也會導致網下人情的冷淡,會出現更多的社會新問題。“技術精英”實際上就成為了“無形的社會主導者”;但可悲的是這群精英卻是一群平庸的社會管理者,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勝任如此重要的角色。
所以,他們先天能力不足,也無法阻止網絡社會的異化,有時他們還是互聯網異化力量的幫兇或者化身,成為阻礙和破壞人類朝人性化方向發展的力量。比如一些類似于“9·11”恐怖事件、“非典”事件、“禽流感”事件等社會恐慌,網絡不僅沒有疏導公眾的情緒,反而推波助瀾地大肆傳播,影響著大眾意識與判斷。雖然它給了公眾更多的知情權,但這從另一個層面看,網絡控制著大眾的意志比非網絡媒體強。
當然,網絡也在創造著一個多元的社會形態,也同樣導致了多元化的社會問題。只有一個被全球都認可的價值倫理觀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才可以真正消除現在“地球村”的異端等不和諧。盡管這不符合現實社會的“一個世界,多種聲音”,但是在崇尚“個性、自由”的虛擬網絡世界里,確實需要一個所有“村民”遵守的道德準則或信仰。否則,一旦出現跨國界的不道德網絡行為,甚至違法的網絡行為,那就沒辦法追究或制裁。想營造寧靜與和諧,也將永遠是一句口號。
總之,如果“地球村”的“村民”都要為我們共同的“地球村和諧”而努力,讓現實社會中的國家與政府都聯合起來,讓能夠管理“地球村”的社會管理者參與到網絡設計中來,給予人類更多的人文關懷,那么我們的家園才會更加美好和諧。
鏈接
高層的聲音
胡錦濤總書記2007年1月23日下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有利于擴大宣傳思想工作的陣地,有利于擴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輻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強我國的軟實力。我們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創新的精神,大力發展和傳播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切實把互聯網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
07年1月14日,人民網召開創建10周年座談會。李長春同志指出,互聯網對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的影響越來越大,成為引導社會輿論、提升國家形象的重要陣地。要按照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積極倡導文明辦網、文明上網,凈化網絡環境,抵制不文明行為,形成健康向上的網絡文明新風。
07年1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蔡名照指出,網絡媒體界要深入學習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增強建設和諧網絡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網絡媒體是新時期傳播先進文化的新渠道,傳播速度快,受眾面廣,影響力大,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網絡媒體要大力推進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相適應的和諧網絡建設,使廣大網民共享和諧網絡、和諧文化,團結和激勵廣大網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