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過的動畫片里,有一只猴子,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明天,明天再做”。拖沓,不是猴子的本性,但卻成了我們這些OL的共性……
拖沓征候群
“拖一天是一天”
OL觀察:
明珠 20歲 企劃調研
她又在辦公室里走來走去,會兒和這個說幾句,一會兒和那個聊半天。哪怕是接到了個特別大的case,不到最后3天她是絕對不可能“忙”起來的。別人忙的時候,她都會用電話和發呆來打發時間,只有到了最后幾天,甚至最后一天小時才充滿“戰斗力”,曾經做過一下午完成3個大表格的業績。朋友都說她懶,可她自己卻覺得這樣很有效率。
“懶”人口頭語:
“人嘛,干嗎老和自己過不去呢?工作,做完一件明天還有,永遠沒有做完的時候。所以何必著急?火急火了地做完了,又有新工作下來了,不如像現在這樣得清閑時就清閑呢~”
拖沓解析:
這些OL“懶”人都是信奉所謂的“壓力至上”說,她們覺得只有在壓力下才可能創造出更高的效率,因此平常總顯出一副懶散的樣子,東游西逛,在dead-line來臨時才“馬不揚鞭自奮蹄”。
雖然大多教人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但在如此高壓后人往往表現出極其懈怠的狀態,心理和生理上都需要調整。長此以往,人就會形成拖沓的習慣,再重要、量再大的工作也會拖到最后一刻才著急。時間一長,對自己工作的滿意度就會降低,需要尋找更多更強的壓力來緩解,從而出現厭惡工作的負面情緒。
解“拖”妙招
——“最后一天”的秘密
心理學家發現,壓力和效率之間存在著某種“奇妙”的關系,壓力較小時,工作缺乏挑戰性,人會很自然地處于松懈狀態之中,效率自然不高。當壓力等于人的最大承受能力時,效率會達到最大值。而但當壓力超過了最大承受能力時,壓力就變成了阻力,效率也就隨之降低了。
因此,OL應該習慣好好對待壓力這個問題,別讓壓力過大,也不能讓自己沒有壓力。你可以嘗試在工作中設置3~4個“最后一天”,把自己的工作分成若干份,保證自己在每個“最后一天”時都能完成部分工作,甚至可以和領導一起制定分期完成工作的時限,讓他成為你工作的監督者和“施壓者”。這樣你既不會感覺太累,又不會無所事事。要記得,在每個“最后一天”完成后給自己打個勾,作為獎勵休息一天或大吃一頓,享受一番工作后的“樂趣”。
拖沓征候群:
“熱鍋上的‘懶人’”
OL觀察:
菲菲 33歲 產品sales
每次領導安排了任務,她總感覺頭腦空空的,一種想干又不愿干的感覺。一個月的限期馬上就到了,可工作只是剛剛開了個頭,明知道自己的業績比同事低了40%多,可就是不愿意打電話聯系業務。前20多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網上度過,一想起那些沒有處理的業務,心里別提多著急了,煩躁、不安、連覺都睡不好。可工作依然沒什么進展,業績單上還是最后一名,焦慮又不愿意干,每天都譴責自己:又白白浪費了一天,明天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懶人口頭語:
“別催我,煩著呢!我肯定在月底之前交。我真沒閑著,特著急,一想起這事就頭疼,就不能讓我清靜一會兒嗎?”
拖沓解析:
據調查,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有20%的人過著習慣性的拖沓生活,菲菲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員。他們看似慵懶無規律的生活,好像對工作沒有什么責任感,實際上他們比任何人都容易受到焦慮的困擾。
加拿大渥太華卡頓大學曾經做過一項調查,他們找了100名認為自己有拖沓問題的公司職員,并在他們完成任務期限前的最后一周進行了跟蹤調查。起初這些人都有焦慮感和內疚感,因為他們“應該卻還沒有開始”著手去做工作。但這些人會安慰自己,也許時間越短工作完成得越好,晚一點也沒什么的……在這樣的安慰下,他們寧愿焦慮地過日子,也不愿著手工作。
解“拖”妙招
——“三八”原則
時間管理專家認為,那些工作中焦慮的人,往往是在開始的時候形成了一種“慣性”,無論什么工作他們總感覺“量大”、“不容易”完成,在心里就先有了抵觸情緒。因此,即便心里焦急,也不愿,或者說是不敢去做。
其實認真想一下,上帝給了每個人公平的每天三個八小時。第一個八小時大家都在睡覺,第二個八小時大家都在工作,第三個八小時大家都在娛樂。有了睡覺和娛樂的八小時的調劑,你的生活會減少很多工作的煩惱,因此你不必為它而整天躊躇滿志的樣子。
對于工作的8小時,你可以嘗試這樣安排每天花3個小時開會、整理資料,2個小時處理當天的事務和郵件,2個小時完成你的月度計劃,之后你竟然發現自己還有1小時可以自由支配。每天將時間精確分割開來,就可以很好地避免焦慮情緒的產生,還能將量大、時間長的工作分成若干部分,每天做2小時,細水長流,還有時間偷個懶。
拖沓征候群:
“完美主義的煩惱”
OL觀察:
emma 36歲 公司職員
下班后,想到要把昨天剩下的碗碟洗刷干凈,心里就郁悶。到家剛把冰箱門打開,就發現里面亂七八糟堆了一批過期食品,味道難聞死啦l認真查了每個產品的保質期,將它們仔細分類,該扔的扔,該留的留。好累呀!出了一身汗,1個半小時終于把所有的東西都整理出了點頭緒,抬頭又看到切菜板上的油漬,怎么能袖手旁觀呢?說干就干……這時兒子路過廚房,竟然說“媽媽真懶,你的碗什么時候清呀?”天哪……
懶人口頭語:
“為什么別人都不理解我呢?我每天都在忙,他們卻認為我沒有好工作,我都累得快暈倒了,他還說你沒做這個沒做那個。我不就稍微晚了一點嗎,又沒有耽誤工作,我工作是負責任的。”
拖沓解析:
做了這么多事,如此地追求完美還說你拖沓,的確有點不應該。實際上,你的確拖沓了,因為“做事沒有重點”往往是完美主義者容易犯的最大錯誤。每件事都想干好,每件事都不愿意放棄,一件事如果沒有做完,心里很不踏實。
可是,完美主義者工作起來總沒有順序,常常看到什么做什么,而且經常會強迫自己把所有的東西都干完才能罷休。結果事情越做越多,越做越完成不了,做完了一件事還有一堆事等著。
在別人眼中,完美主義者做事表面上很慢,因為總有太多工作沒做。但他們并非偷懶,只是凡事要求十全十美,對自己和別人要求很高罷了。不過,這樣下去,不但費力不討好,還會讓你懷疑和否定自我,甚至因為強烈矛盾的內心沖動而崩潰。
解“拖”妙招——找根鉛筆做個表
別試圖在短時間內做太多事。從明天開始,找根鉛筆將你要做的所有事都寫下來,然后從這個列表中選出最可能影響你的、需要重點做的事情,把它用紅筆標注出來確定完成時間。
此外,在表中再尋找一些不需要立即完成,但最可能影響你重點工作的事情,這些事情經常是一些小事,比如要為兒子制作的手工;與某個同事的電話;必須參與的某件煩人瑣事等等。這些事情用藍筆標出來,找個特定的時間做。
這樣簡單的程序你可以每天做,也可以每周做,會為你的工作帶來良好的基礎,依照這個方式實施幾天后,你將漸漸養成習慣,因為這正是行為學派稱為自我增強的行動。對了,如果能來點“犒賞”當然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