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九秋風露越窯開

2007-01-01 00:00:00方柏令
十月 2007年5期

翠屏山延綿數十里,像一道翠綠的屏障拱衛著三北平原。。山色翠如碧玉,松林修篁,老樹枯藤,奇花異草,溪泉瀑流,處處是景,尤以中段的上林湖最為清秀幽雅。上林湖像羞澀的女子,彎彎曲曲地靜臥在群山堅實的懷抱中。若在湖上蕩舟,眼看山窮水盡,轉眼又是柳暗花明的驚喜。黛青色的湖水像一面鏡子,奪盡了千峰翠色。遠遠望去,湖山渾然一體,走近了。又覺得人便如山一般溶化在湖水中。湖西南的栲栳山,是翠屏山的第一高峰,相傳曾有神仙在山中下棋。若按風水的說法,這樣的地方當有寶物出世.那一件件鐘靈毓秀的青瓷誕生在上林湖畔,該是天地的造化了。

絕大多數時間,上林湖幽靜得像一位超凡脫俗的隱士,結茅搭廬在群山深處,悠閑地欣賞著溪流彈奏,百鳥鳴唱。唯獨梅雨時節,瑪瑙般的楊梅掛滿枝頭時,山道上人來人往,浩浩蕩蕩,靜寂的湖山登時鼎沸起來。我想,當年青瓷鼎盛時,上林湖也會是這般熱鬧吧?是誰最早落腳在上林湖畔,發掘出稀世的珍寶,開創了九百年的輝煌?

東漢時,上林湖還是翠屏山中的一條峽谷。海潮拍擊山腳,在谷口黯然回頭。谷內有一處海浸時留下的泄湖,水面不大,清澈明凈,牽動了滿谷的靈秀。一天,一位精于制陶的童夾岙人后代來到這里,拾起一團泥塊。在掌中捏了一會兒,細細地搓圓、壓扁、拉長,臉上露出了微笑。泥土柔韌細膩,正是燒瓷的上品。他環顧四周,有大片松林,正好砍作柴薪,便在湖畔搭起草舍,建起瓷窯。

燒陶人砍柴制陶,起早趕黑,終于燒出了第一窯。開窯的那天,他一大早起來,沐浴更衣,點上一炷香,供上三牲福利,恭恭敬敬地在窯頭三跪九叩,然后,滿心歡喜地打開窯門,隨即卻愁云滿面:窯內攤著一堆黑黝黝的廢陶,嘲弄似的咧著奇形怪狀的嘴。燒陶人苦著臉,沮喪地捧起廢陶,把滿窯的希望摔成一地碎片。

燒陶人不甘心,再起爐火,又是一窯廢陶。一連幾年,燒了廢,廢了燒。燒陶人堅守在窯頭,卻燒出了幾十窯廢陶。一天,他抱著炭一樣墨黑的頭,坐在湖邊發愣。女兒見狀,乖巧地前來勸慰。他看到女兒蓮藕般嫩白的手臂,眼睛一亮,嘆息道:“你的皮膚就像我心中的瓷色,如果新陶能像你的皮膚,就成功了。”女兒望著澄澈的湖水,說“父親若能成功。女兒愿變成瓷器”,遂向燒陶人盈盈一拜,縱身跳入瓷窯中。

山谷很靜,鳥語悅耳,溪流潺潺,窯頭慢悠悠地升騰起一道夢幻般的青光。青光凝聚成女兒輕盈的身形,向父親揮了揮手,冉冉升騰而去。鳳凰涅槃,浴火永生,青瓷披著女兒光潔的皮膚,翩然走出瓷窯。

對于越窯青瓷,文人墨客樂于用詩文來吟頌,而老百姓卻習慣于用傳說來紀念。并讓它代代流傳。從這個傳說看今日三北,風起云涌的經濟大潮中,女兒獻身的勇敢,父親開拓的執著,不正是三北人艱苦創業的精神寫照嗎?

此后到兩晉,船只進進出出,裝走了青瓷,送來了外面世界的繁華。越窯青瓷的名聲漸漸傳了開來,沉寂偏遠的湖山沸騰了。越窯青瓷帶著女兒的體香和窯工的夢,飛入了尋常百姓家,走進了書香門第、望族豪門。這一時期,北方朝代更迭頻繁,戰火紛飛,赤地千里,而南方相對安寧。上林湖背靠杭州灣,荒蠻偏僻,根本吸引不了梟雄們的眼球。天高皇帝遠,正好遠離戰亂,安心做青瓷。大批北方難民為躲避戰亂南下,部分逃入翠屏山中,加入了青瓷業,為三北的移民文化書寫了厚重的篇章,也為青瓷的生產、運輸和銷售,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一篇文采斐然的華章,從東漢起筆,經兩晉籌劃,注定要在一個輝煌絢麗的朝代高潮迭起。

唐朝這個中國封建社會登峰造極的煌煌大朝,像謎一般神秘美麗,被后人景仰。政治的開明,民族的融洽,生產的發展,文學藝術的興盛,讓人驚嘆那個時代的大氣磅礴。世界文學史上的奇葩唐詩,曾使多少風流夢回唐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更為唐代平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時勢把青瓷業帶入了發展的黃金期,造就了青瓷史上的兩大巔峰。

一個巔峰是宏大的產業規模冠絕古今。光上林湖就有唐代窯址一百七十六處,加上周邊地區的瓷窯,形成了以上林湖為中心的龐大產業群。除了民窯,官方資本也不甘寂寞,辦起了官窯。官府民間的熊熊炭火交相輝映,共同燒鑄出蔚為大觀的青瓷王國。我曾遍翻史籍,足以驗證,青瓷業作為三北歷史上最古老的產業之一,與制鹽業一同構成了古代三北平原的兩大工貿產業群,支撐起了一方經濟。與制鹽業的官方壟斷相比,青瓷業的產銷方式更活潑,對地方經濟,特別是文化的影響更深遠。

生產規模的迅速擴張,使青瓷業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除了辦窯的老板和銷售瓷器的商人,用現在的話說,還分化出了伐薪、取泥、運輸、制陶和燒窯等專業隊伍。最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寄燒”。陶瓷作坊負責制陶和瓷器的銷售,窯主只管燒制,從陶瓷作坊分得一些工業利潤。這樣精細的分工,在現代瓷器業中怕是也難以找到的。去年,我去拜訪三北的民營企業家聞長慶先生。他是瓷器的收藏者,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曾經以五百萬的天價拍下一件瓷器,被媒體廣為報道,轟動一時。他曾在杭州的一堆碎瓷片中找到過一塊碗片,上面燒印著“寄燒坊”三字,證實了寄燒分工的存在,還找到了“一窯多窯”的實物標本。他據此提出了“一窯多窯制”的觀點,認為一個窯可以同時燒不同作坊、不同窯型、不同釉色的瓷器,無非是瓷器在窯內安放的位置不同,低檔的放在窯口。高檔的放在窯中間。若他的觀點成立,陶瓷界“一窯單窯制”,也就是一爐窯只能燒一種或一家瓷器的權威結論將被改寫。

唐代青瓷的另一個巔峰便是著名的秘色瓷技術。用秘色來做瓷品的名稱,倒也給青瓷平添了一分想象。秘色,字面上看是神秘的色彩,我的理解是高貴典雅,高雅得如唐朝一般神秘。不是嗎?晚唐詩人陸龜蒙就這樣贊賞過秘色瓷:

九秋風露越窯開.

奪得千峰翠色來。

好向中宵尋沆瀣,

共嵇中散共遺杯。

他手里捧著的不過是一件瓷器,尚能發出這樣的贊嘆,若是看到那一地青色的碎片,在九秋風露中像一道如冰似玉的翠流,徐徐流動在上林湖畔,豈不是能把俗念凡塵蕩滌得干干凈凈?陸龜蒙的這首《秘色越器》,為秘色瓷抹上了一層靚麗的釉彩。

從陸詩和出土的瓷器看,秘色瓷是青綠色的,“青中帶湖綠,不留一絲黃”,純凈得不沾一點煙火氣。也有其他色澤的秘色瓷出土,數量極少,可能是燒制時火候控制不當所致,就像郵票的錯版,價值也許更高。光潔雅致的青綠色,使瓷面清純溫潤如少女的冰肌,從容淡定如名門閨秀,隱隱有大器的風范,得以在唐代盛極一時。唐代上層社會對秘色瓷的喜愛,可從法門寺出土的瓷器中找到佐證。十三件秘色瓷,用內外雙層重漆木盒包裝。單從這極豪華的包裝就可看出,收藏者對秘色瓷是何等的重視。法門寺是皇家寺院,據考證,藏寶的地宮于唐僖宗時封閉。僖宗喜佛,這批秘色瓷與皇家有密切的關系,屬于皇宮御用品和觀賞品。達官貴族、文人雅士對秘色瓷的喜愛,見諸于眾多的詩文記載。茶圣陸羽在《茶經》中就對天下瓷器作過點評:“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接著,這位權威人士洋洋灑灑地列舉了邢州瓷不如越州瓷的三大理由,蓋館定論:天下的瓷器皆不如青瓷。秘色瓷賦予了青瓷詩一般的意境,達到了青瓷的最高境界,把青瓷藝術推上了巔峰。正是有了秘色瓷。青瓷才闊步走進了大雅之堂。

我們不難復制出大唐盛世的一幅幅圖畫:詩人會聚,會飲三百杯的浪漫;林澤隱逸端著茶碗,談笑風生的雅趣;王公豪門夜宴賓客,車水馬龍的奢華;將軍出征,擲碗于地的豪氣……這樣的場面,若少了秘色瓷的器皿,便會遜色許多。即便是女子的閨房,一疊薜濤箋,一管狼毫筆,再配上秘色瓷的筆筒和筆架,方能把詞賦文章做得婉約纏綿。

我們甚至可以想象皇宮大殿舉行外國使節朝拜儀式時的情景。唐皇龍顏大悅,將秘色瓷賜給各種膚色的朝圣者。使節喜不自勝,手舞足蹈,硬是彎下僵直的雙膝,山呼萬歲。一次長途跋涉,得到大唐皇上御賜的秘色瓷,除了無上的榮耀,還發了一筆大財,足以消抵旅途的疲勞了。在當時的外國,用的或是笨重的金屬制品,或是粗糲不堪的泥陶品,普通青瓷都是價值連城的寶物,何況珍貴的秘色瓷呢。

唐朝把青瓷推上了巔峰,而青瓷又把唐朝和中國推向了世界。

外國來朝拜唐皇的使節,最先把中國的瓷器帶到世界各地。唐代的外交無疑是中國外交史上的奇跡。泱泱大國,八方來朝,連遠在中東的波斯都曾尋求唐朝的庇護,甘心成為中國的附庸國。使節的身后,大批外國商人蜂擁而至,帶來了國外的稀罕物品,裝走了中國的青瓷,一來一往,直賺得富可敵國。從此,“China”成了中國的洋名,唐人成了華僑的代名詞,在世界各地響亮地傳播著。從這個意義上說,是青瓷讓世界早早地認識了神秘的東方古國。

完全應該說得再細微具體一些:是上林湖率先把China推向了世界。這個結論,肯定會被許多人,包括專家指責為狂妄,或者當即拿出一大堆子日詩云來跟我理論。但事實終歸是事實,無非是三北人生性不愿張揚,沒有認真來做青瓷文化的文章而已。考古表明,上林湖早在戰國時就開始燒制原始瓷,東漢以后以青瓷獨占鰲頭,絕大多數窯燒過秘色瓷,一燒就是幾百年;況且,上林湖外便是杭州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起點港口。眾所周知,水運是易碎的瓷器最佳的運輸方式,而陸上絲綢之路坎坷險惡,很難將大量瓷器完整地運抵目的地。據確切消息,前不久,印尼又從海底打撈起了一船古代越窯的青瓷。

除了秘色瓷一枝獨秀、傲視群芳外,上林湖越窯在中國瓷器史上的整體地位又如何呢?我曾與聞長慶先生談論過瓷歷史。一說瓷器,他的臉上便蕩漾起熱情和愉悅,滔滔不絕地說了好幾個小時,連飯都忘了吃。說到瓷器的發祥地時,他抱怨三北人不珍惜祖上的珍貴遺產,對上林湖越窯文化缺乏足夠的重視。他告訴我,真正的古瓷都在浙江,而青瓷作為釉瓷的鼻祖,無論是普通青瓷還是秘色瓷,發祥地都在上林湖。他去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一石千浪,在瓷器界引起了震動。聞先生近年來已把企業的經營管理交給女兒女婿,自己專心于瓷文化的研究,搜集了十多噸碎瓷片,準備開辦瓷器博物館。一堆俯拾皆是的碎片,在他眼里成了一部厚厚的史書。

著名瓷器專家、中國古陶瓷協會副會長張浦生教授對他的評價是:儒商瓷癡。

據聞長慶先生考證,上林湖青瓷以秘色瓷聞名于世,唐代及以前,品種相對比較單一,從五代開始走向多元化,發祥了多種窯系的工藝技術。聞長慶上百次實地考察上林湖古窯址及其他窯址,進行標本收集、攝影取證和窯址調查,除了發現潔白如玉的胎、證明“南青北白”的傳統說法有誤外,還發現了十二項上林湖首創的制瓷工藝技術,填補了中國瓷歷史的空白。這些發現包括:上林湖窯唐代已有芒口工藝,而一直認為首創芒口的定窯在南宋時才應用這項技術;北宋已有劃刻印模工藝,而定窯在五十至一百年后才有這樣的工藝,改變了這是北方帶入上林湖的說法;唐代時已有紫口鐵足工藝,后傳到杭州;是青花瓷的開創地;北宋早期已有定窯型、影青型主題;鈞瓷源自上林湖窯變釉等。

在我看來,最有價值的是對柴窯的考證。歷代排名第一的柴窯在瓷器界像美麗的童話,至今只聽說過,誰也沒有見過。對于柴窯的窯址眾說紛紜,有人甚至否定有柴窯。聞先生認為:柴窯不但存在,而且在上林湖,后周柴世宗提出御用瓷器要“胎如紙,色如雨過天晴破云處,聲如磬,明如鏡”,這樣的品質與眾不同,比秘色瓷更秘色,屬瓷器之王,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唯有上林湖才能做到;上林湖的瓷器中,有過“柴”字落款;明代的嘉靖余姚縣志卷六《物產篇》中,明確記載上林湖燒制柴窯。他還發現有兩種上林湖窯器符合柴窯特征:一種是青白瓷碎片,帶芒口,色如藍天,胎土潔白如玉透光,釉面質感濕潤,手指彈擊,其聲如磬;一種色青翠,釉厚如明鏡,工藝精細在五代當屬精品,其他窯望塵莫及。

聞先生根據上述發現得出結論:上林湖越窯是中國瓷器的宗師,天下瓷器皆源出上林湖。他在今年五月舉行的“上林湖窯系與杭州窯系傳承發展學習研究會”上,出示了一大堆證據,讓與會的各地專家愛不釋手,贊嘆不已。

上林湖越窯的技術是怎么傳向全國各地的呢?上林湖首先培養出了一個杭州窯。唐代龐大的生產規模使上林湖擁擠不堪,狗頭脛、施家斗、寺龍口等著名窯址被擠得密不透風,客觀上迫使生產基地向外轉移;經過長期的經營,窯主們早已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剩余資本便有了向外擴張的欲望,而技術和經營的人才和理念,也具備了向外擴張的可能;資源的日漸緊缺,更促使窯主尋找新的投資地。最理想的選擇當然是杭州,除了資源充裕,又有中心城市市場大、流通方便、運輸成本低的獨到條件,而且,杭州窯已燒了千年,雖然品質粗陋,卻有熟練工人多的優勢。于是,從五代開始,上林湖越窯的資本、人才和技術向杭州進行了大規模的轉移。所以,杭州窯直到五代時,品質才有了突飛猛進。常言道: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到南宋時,杭州窯便取代了上林湖窯,成為全國瓷器界的龍頭老大。但是,好景不長,不過一百年時間,又被南宋晚期的龍泉窯所替代。

上林湖技術傳入杭州后,杭州窯一方面就地取材進行新的改良;另一方面,大城市交流廣泛、流通便捷的特點,又使技術通過人才的流動陸續傳送到全國各地,演變成所謂的官窯、哥窯、汝窯、定窯和鈞窯等宋朝五大名窯,及建窯、吉州窯、耀州窯、景德鎮窯等窯系。

關于上林湖越窯的論斷對傳統的瓷歷史定論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挑戰,雖然證據確鑿,但要被瓷器界廣泛接受,尚需時日。好在,已經有權威人士作出了頗有分量的口頭表示。張浦生先生在和我閑聊時詼諧地說,他去年兩次到上林湖,今年又來了,是來祭祖。他還說,上林湖越窯是母親瓷,天下瓷器的釉變都與上林湖有關。

上林湖窯系歷經九百年,開創了中國燦爛的瓷文化,支撐起了古代最龐大的產業群,給后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物質和文化遺產。

歷史一個輕輕地轉身,鼎盛轉眼從指間滑落。

極而衰是天下事物的必然規律,上林湖越窯也無力擺脫。自五代以后,上林湖越窯有過短暫的興旺,開創出了多窯系制瓷藝術,但整體下滑的趨勢已無法抑制。踉踉蹌蹌地堅持到南宋,終因油盡燈枯,盛極一時的青瓷王朝轟然倒塌。九百年的繁華頃刻凋零,只留下一地碎片,在上林湖的碧波中無聲無息地躺了九百年。

上林湖越窯的盛衰離我們實在太遠,遠得只剩下一堆零零碎碎的瓷片。不管怎么樣,作為新興的工業城市,除了從文化的角度來歸納越窯青瓷的紋理脈絡,傳承好這筆遺產,也許更應該靜下心來,剖析青瓷王國盛衰的成因,吸取經驗教訓。文化傳承得更多的是榮譽和自豪,產業的剖析卻能使我們以史為鑒,明晰得失。青瓷產業確實給三北留下了許多思考,這是青瓷的精魄。

當東漢的燒陶人燒制出第一爐青瓷時,驚喜不僅屬于他,也屬于用厭了粗礪土陶和笨重金屬器皿的中國社會。就像瓦特發明蒸汽機,而推動了歐洲工業革命,青瓷同樣也拉開了陶瓷革命的序幕。燒陶人用長滿老繭的雙手,抓住了陶瓷產業的先機。從東漢到隋朝,有限的生產能力和巨大的社會需求。使青瓷成為朝陽產業,呈現出旺盛的發展勢頭。唐朝統一天下后,接連開創了貞觀盛世和永徽之治。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開元盛世又把唐朝推上了巔峰。即使安祿山給了唐朝致命的一擊。形成了節度使擁兵自重的局面,但社會形勢大體還是穩定的。強大的社會和經濟基礎,人口的迅速增加,統一的國家,開明的政治環境,使青瓷業憑借著強勁的東風,扶搖直上。

經濟的強盛,使青瓷成為上至皇宮豪門,下至平民百姓的共同需求。上林湖越窯也盡量開發不同檔次的瓷品,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這樣一來,市場便大了。出口或多或少刺激了青瓷業的發展。出口的途徑,除了自漢以來開拓的三條陸上絲綢之路,分別到達伊朗、印度和歐洲外,主要是被后人稱作海上絲綢之路的海運。當時的明州港是東南沿海的主要港口,船只直達日本、高麗和東南亞的廣大地區,再轉運至更加遙遠的中東和中非。因路途遙遠險惡,外銷的數量很少,對青瓷業的整體發展影響不大。但從文化角度講,青瓷的外銷對華夏文明傳播的影響非常深遠,也是三北自營出口的鼻祖。

唐代官方資本的介入。以雄厚的官財彌補了民間資本的不足,給青瓷業注入了強勁的經濟血脈。上林湖既有民窯,也有大量官窯,不同的所有制擁擠在同一條峽谷中,和諧共存,倒也是一個妙趣橫生的經濟現象。這與一千多年后的改革開放初期。三北不同所有制“四個輪子一起轉”的發展機制異曲同工。

唐人的浪漫浸潤著瓷器,使青瓷的品種和用途日趨豐富廣泛。日常生活用品當然少不了青瓷,廟堂的祀器、女子的飾物、新娘的嫁妝、孩子的玩具、收藏的藝術品也成了青瓷產品,連冥器都用上了青瓷燒制的墓志瓶。有人在上林湖的碎片中,找到過一把青瓷劍,說不定還有青瓷的刀槍斧鉞。唐代還非常流行用青瓷做樂器。稱做甌。甌可以是茶具,也可以是其他餐具。酒后茶余,詩興勃發,拿一根筷子敲敲打打,音調高高低低,清脆悅耳,配合著或豪放或婉約的吟唱,使人意興飛揚。今天的三北就有一支青瓷樂隊,除了傳統的甌具,還增添了青瓷制作的簫笛、編磬、鼓等,可謂林林總總,琳瑯滿目。從現代經濟的角度看,技術的進步,新產品的不斷開發,是青瓷業保持生機活力的源泉。

唐朝末年的一場農民戰爭,燃起了廷綿百余年的戰火。人口銳減,經濟衰敗,國家分裂,使青瓷產品銷路銳減,一批越窯只好停火歇業。五代中,吳越王錢謬崛起,浙江相對安定,出現了局部的繁華。北宋統一中國后,趙皇帝以戰略家的眼光和胸懷,破例讓吳越王繼續留在杭州工作,使浙江幸免于戰火的洗劫。隨著全國經濟全面復蘇,上林湖越窯再度繁榮,但這已是夕陽的華彩,日落前的回光返照。不久,青瓷王國便漫沒在了清涼的湖水中。

罪魁禍首恰恰是后人引以為傲的龐大生產規模。唐朝熾烈的炭火燒盡了千峰翠色,使資源迅速枯竭。上林湖及周邊地區的瓷土挖光了,林木也被砍伐完了,要靠外面運來,成本巨大,越窯便沒有了存在的經濟價值。除了資源。還有技術和人才的轉移流失,使杭州、龍泉及河南、江西、福建等地的陶瓷業迅速發展,上林湖越窯逐漸失去了競爭的先發優勢。茍延殘喘,勉強支撐到南宋,龐大的青瓷王國終于在戰火的摧殘下,像珍藏的瓷瓶掉落在地上。脆爽的一聲響。九百年的鬧騰頓時化做一地高貴的碎片。

日落西山,光禿禿的群山暮色慘淡。湖水蒼白,碎片狼藉,余煙飄散,一群窯工攜兒帶女,在谷口黯然回首。都走了,走得干干凈凈,連一聲雞鳴犬吠都不曾留下。

接著,便是九百年漫長的沉寂。偶爾會有幾個頑童來到上林湖畔,撿起一塊碎片,好奇地端詳一會兒,順手在湖面上打出一條弧形的水漂,濺起幾滴水珠,悄然沉入湖底。

再回首,又是九百年。青山依舊,物事全非。

去年十月,我陪同幾位文化人去上林湖游覽。湖風浩蕩,搖碎滿湖碧玉。在荷花窯遺址,我看到一條狹長的土坑,足有幾十米長,僅三五米寬,恰如謝景初的描述:“作灶長如丘,取土深于塹”。我疑惑:這就是當年的越窯?我們的祖先竟能在這么簡陋的土窯里,燒制出精細如玉的青瓷。看著窯址中幾塊沾滿泥漬的碎片,我又感慨瓷器單薄易碎,嘆息這熊熊爐火熄滅得如此輕易和干凈。

在上灘頭,湖灘上大片褐紅色的秋草在陽光下搖曳,碎片零零星星地散落在草叢中,一派慘淡破敗的景象。與周圍的青山秀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頓覺南宋的蕭索拂面而來。

“九秋風露越窯開”,曾是多么令人沉醉的景象!九百年的風流如浮光掠影,九百年的寂寞漫長難熬,歷史多情卻又無情。想起崔顥的句名:“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兩種愁緒,一般落寞,心情便也變得黯然。

其實盛衰本是尋常事,反正那一地碎片被湖水磨圓了棱角,早就變得寵辱不驚、從容淡定。也沒有必要責怪先輩掠奪性的生產行為,使青瓷產業得不到持續發展。畢竟一項產業能風光九百年,已經是了不起的奇跡;畢竟前輩開創了燦爛博大的青瓷文化,把豐厚的文化遺產,連同成功的喜悅和沒落的慘痛,一并留給了后人。

我把目光從南宋荒蕪的上林湖,投向北宋波瀾壯闊的杭州灣。在上林湖越窯沒落前一百多年,謝景初主持修筑了大古塘,為三北的圍墾文化寫下了極其漂亮的開頭。上林湖外的大片海灘變成了良田,為燒窯人提供了一片創業的新天地。遺憾的是大氣磅礴的圍墾文化與精細溫潤的青瓷文化擦肩而過,只消受了一次回眸的溫柔。但只一次回眸,已足以把目光融合在一起。進發出千年不熄的火花,使彼此的心里深深地烙下了對方的身影。來自四面八方的圍墾文化創造者,用厚實的手,豪氣沖天地端起酒杯時,青瓷的精細清雅悄悄地融入他們的血液。這些粗豪漢子的內心里,有了細膩和溫潤。他們會在月光下拉起二胡,唱一段小曲;在農閑時節,做些精細的手工活;在豆油燈下,捧一捧書本,磨一硯濃墨。于是,青瓷文化的精髓一脈長流。與散落在上林湖的碎片一同,必將在一個新的時代再放光彩。

今天,青瓷文化傳承給了三北人“能商善賈,精工細作”的品格。一雙雙靈巧的手,一段段交織著血汗和喜悅的創業故事。一件件精致的工業產品,一個個規模宏大的產業群,甚至連一幅幅精耕細作的田園,無不閃爍著青瓷的精魄。新一代三北人已經創下了比上林湖越窯更輝煌的業績,也一定不會重蹈青瓷產業的覆轍。

可以告慰先人的事:上林湖越窯遺址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文保單位;三北人還在翠屏山中建起了一家小型青瓷廠,復制的越窯青瓷代表作——三腳蟾蜍,簡直精美絕倫。一只蟾蜍蹲在一片荷葉上,仰頭吸取著天地日月的精華,構思精巧,胎質細膩精致,色澤清幽典雅,成為對外交往的饋贈珍品,深受各地來賓的喜愛。我曾把一件價值百元的三腳蟾蜍復制品贈送給日本一家株式會社的社長。當我打開精美的包裝盒時,客人喜出望外,贊嘆不已。他的隨從人員更是滿臉羨慕。當然,三北人向來以誠信為本,我坦率地告訴他:這是復制品,我送不起出土的原件。

九秋風露中,熄滅了九百年的越窯爐火重新燃起。用電,不燒柴薪。

責任編輯 谷 禾

主站蜘蛛池模板: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香蕉伊思人视频|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欧美区在线播放|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91国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66| 国产精品v欧美|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午夜色综合| 国产精品9|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成人在线天堂|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天堂成人在线| av在线手机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广东一级毛片|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99re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成人免费一级片|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亚洲综合专区|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一级在线|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亚洲天堂高清|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亚洲第一成网站| 欧美激情伊人| 草草线在成年免费视频2| 亚洲一区毛片| 亚洲综合香蕉|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成人|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门事件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99在线国产|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久久无码av三级| 国产精品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