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陽江畔有一個人口不到600人,而年工農業總產值超億元的小村莊,它就是浙江省浦江縣黃宅鎮岳溪村。岳溪村地處浦江東部,南依浦陽江,北靠浦鄭公路,距杭金衢高速公路浦江入口2.5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在浦江一直屬于經濟比較發達的村莊。特別是近年來,岳溪村積極扎實地開展了以村莊示范整治工程為龍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被命名為省級和市級“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和縣級“衛生村”,2006年入圍了金華市第二屆“魅力村莊”。
走進岳溪村,處處能感受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氣息,環村道路寬闊整潔,樹木郁郁蔥蔥,樓房白墻黑瓦,自來水、污水處理管網、路燈、衛生垃圾箱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鄰里和睦,鄉風文明,工業欣欣向榮。縱觀岳溪村的新農村建設,走過的是一條發展產業和美化家園互動的路子。
一、發展產業強基礎
岳溪村地處平原,沙土土質,很適合種植甘蔗,這里的甘蔗含糖量高,而且松脆可口,岳溪村歷史上就以種植甘蔗出名,是浦江有名的“甘蔗之鄉”。近年來,甘蔗的價格一直比較高,村民們種甘蔗的積極性很高,全村15公頃土地,就種了12公頃甘蔗,年產甘蔗1800余噸,僅此一項村民人均收入就達1800余元。為了保持甘蔗這一傳統產業的優勢,村里每隔幾年都會到外面引進新品種,不斷更新甘蔗品種。每到甘蔗收獲期,很多村民把甘蔗儲存起來,錯開集中上市的時間,從而賣個好價錢。2006年村里還成立了甘蔗協會,使種植戶得到了更多的技術幫助,也加強了種植戶之間的交流。
在抓好傳統農業產業的同時,村兩委一直認為,由于村土地資源有限,僅僅靠農業產業還不能使村民步入小康,要真正實現“生活寬裕”,必須跳出農業求發展。岳溪村有兩家規模工業企業——吳氏鎖業和三和塑料,吳氏鎖業名列浦江工業企業第24位,三和塑料排名第60位。近年來,村里依托這兩家龍頭企業,又陸續創辦了鎖甩廠、包裝廠、鎖芯廠、鎖標廠、彈簧廠等多家配件廠,逐步形成了生產一條龍的發展趨勢。這些企業不僅吸收了村里的剩余勞動力,還吸引了800余名外來務工人員。2005年村企業共上交利稅500多萬元,村民的年人均收入達到了8000余元。
二、美化家園促發展
富裕了的岳溪村人十分渴望能享受“城里人”的生活,2005年,在村支書吳林生為首的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岳溪村著手實施了村莊整治工程。先后投入210余萬元,粉刷了27000平方米的外墻,硬化了2.65萬平方米的村內主道支路,安裝了61盞路燈,建成了籃球場、羽毛球場、棋牌室等多處文體活動場所。岳溪村的整治工作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保持農村風貌。走進整治后的岳溪,木屋、籮筐、風車、翻谷耙子、看家的黃狗……農家特色撲面而來。從村口到小巷深處,所有的房墻屋瓦都進行了整修,白墻黑瓦,別具風味,許多農民還在自家雪白的外墻上畫上素雅的壁畫,門楣上請人寫上一些勵志或治家的格言。同時村里還對村祠堂進行了修繕,改造為村辦公室、圖書室、乒乓球室,使古老的祠堂重新煥發青春。二是加強生態建設。在村橋頭新建了1000平方米的集綠化、休閑、健身為一體的小公園,使村民和外來民工在勞動之余,有一個理想的娛樂休息場所;環村道路兩側、岳塘溪邊、房前屋后全部實現了綠化,栽種了楊柳、樟樹、桂花、櫻花、茶花等;在房前屋后建了30多處花壇,現在,小花壇成了每家爭奇斗艷的舞臺,大家都比著誰家房前屋后收拾得更干凈、花養得更漂亮。三是狠抓環境衛生。一方面加大治污力度,對村口的池塘作了全面的清淤,并種植了睡蓮;對岳塘溪的蘆葦雜草、生活垃圾進行了全面清理,并修建了攔水閘,截擋垃圾,以保持水面清潔;村內實行了雨水管網和污水管網的分流設置,建造了398立方米的厭氧沼氣凈化處理池,把全村的污水集中到沼氣池,生產沼氣供村里的幼兒園燒飯燒水,使污水實現“自產自銷”,循環利用;新增垃圾坑11個,每戶發放1只垃圾桶,配備了專職保潔員6人,清運工1人,實行每天2~3次清掃、清運垃圾,并集中運至鎮垃圾中轉站處理。另一方面培養衛生習慣,出臺村規民約,向全村村民發放了《為了健康,為了幸福,全民動員,搞好衛生》的倡議書,教育村民自覺遵守村民公約和衛生公約。在這個“甘蔗村”,筆者注意到,有的村民一只手拿著甘蔗啃,一只手攥著吐出的渣子。地上連一片紙屑、一個煙蒂也很難找到。四是生活配套設施齊全。岳溪村根據外來人口多、村民上班族多的實際,在村莊整治工作中,規劃了一個菜市場,增加了超市等服務商店,方便了居民生活。村莊整治使岳溪村發生的另一大變化是通上了自來水,全村185戶村民都安裝了自來水。自來水一進村,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各家各戶的生活污水都通過各家的水槽,納入全村統一的排污管道,使村里的溝、渠、塘都變清了。
新農村建設不僅改變了岳溪村的村容村貌,重要的是改變了農民的精神風貌,促進了村民素質的提高和村莊風氣的改善,增強了他們發展生產的干勁,建設家園的信心。正如村支書吳林生所說:“村莊整治后,村民參與賭博、搞封建迷信的人沒有了,學知識、鉆技術、創業致富的人多了。同時優美的環境、文明的村風,給外來客商留下了好印象,這無形中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
三、關愛民工創和諧
隨著岳溪村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制鎖加工業不斷向深度和廣度推進,大批外來人口涌入岳溪村。據初步統計,目前,居住在岳溪村的外來人口有800余,已經超過了本地人口。外來人口已成為岳溪村經濟發展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為了使民工有一種歸宿感,村兩委可以說是動了不少腦筋。每當傳統節日,村兩委都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別開生面的文藝晚會,讓民工和村民同臺演出,共同娛樂;村圖書室免費向外來民工開放;每月放一次電影。對外來民工的居住、子女入學問題更是無微不至的關心。針對有些民工租住的房子沒有衛生間的情況,村里特意出資修建了兩座公共廁所;岳溪的外來人口一般都是在鎖廠上班,沒有時間照顧小孩子,為了讓他們安心工作,村里辦起了幼兒園,村幼兒園里有20多個小朋友,大部分是外來務工者的孩子。在村兩委的影響下,村民消除了對外來民工的偏見,民工一遇到困難,或發生鄰里糾紛,都會有本地人主動幫助解決。外來民工在岳溪村有一種置身故土的感覺,在吳氏鎖業上班的安徽籍民工朱斌斌動情地說:“岳溪是我的第二故鄉!”
“新農村、新人文、新氣象、新面貌”,這鑲嵌在村口池塘邊最顯眼處的十二個大字,是岳溪村建設新農村的真實寫照。“而今邁步從頭越”,現在岳溪村正以嶄新的姿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征程中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