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我肖邦的鋼琴曲,喜歡誰的演奏。我以為,肖邦的魅力,第一當然是詩意,在詩意下則是情感沖突。也就是說,他的詩意是有情感充盈、情感焦慮與焦躁的前提。要是讀過喬治桑的回憶錄,就知道肖邦音樂的美麗其實恰在他的詩人氣質與詩性的情感沖動。也就是說,詩意的前提是情感濃度。有人認為肖邦音樂的透明、純粹是因為他超越了情感,我是不同意這種看法的。我覺得,即使在最抒情的夜曲中,他的情感濃度也咄咄逼人。他的音樂,要在輕重把握中令人回味無窮,其實有相當難度。我以為這難度其實是對情感的處理能力。
通常說法,演奏肖邦的權威當然是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魯賓斯坦是波蘭人,但5歲就到了柏林,氣質上與肖邦接近。他的演奏情感飽滿,抒情性也好,作為基礎水準一定不會有問題。但奇怪的是與兩個法國人相比,在對情感傾訴處理上,他的味道明顯要差一個層次。這兩個法國人,一個是在二戰中變節為傀儡政府服務的科爾托(Alfred Cortor),另一個是弗朗索瓦(Semson Francois)。兩人如再比較,科爾托則是絕對權威。我曾經作過仔細比較,弗朗索瓦或者我自己所喜歡的米凱蘭杰里,對同一首作品的處理,情感的表述技巧還是和科爾托不能比。他的情感高貴極了。但他留下的肖邦錄音只有5張,只選錄了部分作品。弗朗索瓦基本錄齊了全部。
演奏差距到底在哪里,其實就是對一個個樂句演奏時重心的判斷,因重心不同,出來的味道就絕不相同。這當然來自對一個作品的體會能力。
我為什么喜歡意大利人米凱蘭杰里(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因為他對每一樂句的處理都精致至極,這種精致又不是霍洛維茨那樣的刻意。但我找到米凱蘭杰里4張肖邦的CD,大多曲目重復,不過是不同時間的錄音,彈來彈去就是自己喜歡的那幾首。也許他覺得夜曲過于簡單,這4張中好像一首都沒錄過。
還有一個彈肖邦重要者是羅馬尼亞人李帕第(Dinu Lipatti),他的肖邦圓舞曲,別人難以企及。但他只有一張圓舞曲。他的接替者馬加洛夫倒是錄了全套,但不能聽了,過重而不輕。
還有兩個演奏者值得一提,一個是米凱蘭杰里的弟子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他的肖邦敘事曲與練習曲都特別能回味。還有一個是南斯拉夫人波格雷里奇(Lvo Pogorelich),他是才華洋溢地顛覆傳統肖邦敘述的演奏。
這幾個法國人、意大利人、羅馬尼亞與南斯拉夫人的一個共同點是精致,法國人與意大利人尤其精密。可見肖邦的許多味道在其微妙處。相比,魯賓斯坦還是顯得粗糙。
很奇怪,女鋼琴家演奏的肖邦,總覺得濃度與可體會的詩意都不足。比如葡萄牙鋼琴家皮雷斯(Maria Joao Pires)彈的莫扎特與舒伯特都好,但肖邦可就回味不夠。
華人鋼琴家,傅聰或者李云迪,也就是詩情畫意之類,我的判斷,肖邦就絕非是那樣的輕靈與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