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名片很流行,隨手拿出一張薄紙,就代表一種身份,讓人乍舌地無非是名片上的頭銜:不是某經理,就是某董事,某局長、科長等等。真是臉在紙上,紙上有臉。
名片,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在我的意識里與此人的能力、地位掛鉤,出示名片,就仿佛是臉上貼金。一般百姓,只要自我介紹,或者握手相談,處到相識混個臉熟,名片倒是省了。
況且,小老百姓一無業務往來,二無生意包辦,故凡持有名片的,倒往往是有些來頭,亦能成事兒的主。
還記得在某年的春晚上一個小品,相聲演員用名片打牌的故事。大官吃小官,小官吃小商,從某種程度上又說明了一種社會現象。笑過之后止不住深思,名片也有地位,本來同樣是一張紙,印出的內容不一樣,所居的廟堂便也有了高下之分。
隨著時間的推移,名片現在已經不再講究身份。
只要想認識的,隨手可以在手機上記下號碼,輸入姓名,而“名片”由于經歷了太多諷刺、挖苦,以及務虛的報道,如今真正印制頭銜的越來越少。有些講究的,在名片的色彩與格調上下功夫,沒講究的也泛泛留個號碼,留個具體包辦事項。
我家門上就貼著一個名片,是賣液化氣的,免費上門服務,注明服務者姓名與電話。
更多的時侯,我們還會在一些公共場所的柱子上,留言板上看到有關各種包治百病的,甚至修理馬桶的名片。
現在名片,良莠不齊,更多的還是與人行個方便。
閑時翻翻自己手中那些不知從何處得來的名片。
有美容美發店的,有婚紗攝影的,有電器維修的,有鐘點工的,卻沒有什么經理、學者,沒有達官顯貴。
一個好朋友自制了一份名片,反面印有他的大名,手機號,及所屬工作,正面是“上善若水”四個字。從這四個字可以看出他的人生信條:與善為緣,且從善如流,或許也是要將他所崇尚的“善”如水般發揚光大,一如他現在所熱衷的事業,大力推廣著“健腦操”,這個行業雖于我而言尚還是新鮮的事物,但卻知道,總有一天,這個“健腦操”會如學生做的“課間操”,“眼保健操”一樣,倍受大家關注。
另一個朋友,是一位不曾謀面的編輯,因為一篇小小說被他賞識并刊登,于是網上偶有交流。在寄樣報過來的時侯,他也附了張名片,名片是銀灰色的底色,“閔良”二字便是他的大名,附有報刊的電子信箱。簡單,一目了然。
私下我對這個“大名”很是贊賞了一番,他笑笑說,這也不過是個筆名而已。
如此想來,名片,已經不再會出現大官吃小官的故事,我很欣慰。畢竟在浮華背后,人們越來越關注的是真實的對象。
那天,我在服裝店試衣,售貨員告訴我,那款束腰咖啡的冬裝很適合我穿,落落大方,溫文爾雅。我很驚訝地問:“你怎么就知道我會喜歡這種款式?”
她笑著說,你的臉就是一張名片呀,如果沒猜錯的話,你應該是一位老師。
原來,我的舉止神態已經泄露了我的本色。
如此說來,名片,最好的那張應該就是:讓真實的自己面對應該真實面對的眾生。可是,誰又能忘記“假做真時真亦假,無到有處有還無”的辯證?我不想看她得意太早,笑笑說:“你猜錯了,其實,我無業,家庭主婦一個。”
想著那位售貨員當時瞠目結舌,不好意思的神態,我知道,她已經懷疑自己的判斷了。名片,終究不知深淺與真假,看來,要想真正了解一個人,只看名片,總是不夠,相處才是硬道理。